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場不乏設計的真人秀,中式教育依然難說勝利

關注【走進英國課堂】查看往期內容!

在“中國老師支教英國”的BBC紀錄片中,中國老師與英國學生間撞擊出了一系列矛盾波折,最終以“中式教育三科全勝英式教育”而告結束。

這樣一部不乏設計的真人秀節目,播出後在中英兩國引發了預料中的強烈反響。

立場鮮明的各方彈讚中,不乏英國觀眾對自己教育的反思,也同樣擋不住在“勝出”的結果中,中國網民繼續吐槽中式教育的“抹殺個性和應試之弊”。

事實上,在該節目剛剛播出,集中展示了中國老師與英國學生的尖銳衝突時,原英國伊頓公學的教務長Oliver Kramer就曾言:

如果這些老師來的是伊頓公學,那他們肯定都會很開心,不會讓老師失望。

有評論說,Oliver Kramer不小心說出了一個英國教育的真相,即英國的“好學校”,並不是電視片裡那樣的。

這裡所說的“好學校”,指的是西方以私立學校為核心的實行精英教育的學校,

某種程度上也是目前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所普遍期待的教育和學校。

在英國的教育生態中,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體系:

一個是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大眾教育體系,一個是以私立學校為核心的精英教育。

前者在保證基礎教育,後者在滿足更高或者更個性化的教育需求;

在美國,有3萬多所高中,但是,大家夢寐以求的HYP的學生,多數來自1000所左右的高中,基本上相當於中國的重點中學了。

同樣,在英國,伊頓公學等優秀的中學,雖然學生總數隻佔英國的7%左右,但卻給牛津劍橋等著名大學提供了50%以上的生源。

中國家長普遍在意的“上大學、讀名校”,很大程度上等同於這類精英教育。

而這類教育,要求中都缺不了兩點:

一是學業要求高,課業負擔重;

二是注重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所謂更有教養,更知道管束自己,而不是由著性子放縱。

中式教育確實成績更高,也得到不少肯定。

中式教育追求“分數的效率”,在紀錄片裡完美體現。

5位中國老師要教50位英國學生。

當中國老師們為考試而擔心、為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而苦惱時,學生們卻一點沒有當回事,依舊自由散漫、我行我素。

中國老師們一致認為,是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太完善,使這些學生失去了刻苦學習的動力、變得懶散,因為他們知道不需要努力學習,以後生活也不會有問題,也正因為沒有很強的功利性,英式教育不太注重“多快好省”的效率。

不過,表現頑皮的學生在最後一集節目中有所收斂,老師們也在想辦法挽回局面,更多地考慮英國學生的感受。

結果來了個大反轉,很多英國人驚歎於中式教育的成效,“才4個星期,學習成績就提高了10%,如果讓他們學5年或者更久的話,結果不可想象。”

雖然被指剪輯有失偏頗、有作秀之嫌,但不可否認,這部紀錄片的確呈現出了中英教育存在的差異。

而作為中式教育的參與者,我們也能夠以監視者的視角來審視接受過的教育。

現實中,中式教育等同於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基礎教育目的簡化為在考試中拿高分。

對每個家庭來講,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對孩子學習效果最有效率的判定就是學習成績;對學校和學生來講,雖然大學在擴招,但優質的教育資源依然非常稀缺,人多,資源少,競爭力自然就大。

因此,在教育領域,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都會主動選擇將教育過程的利用最大化,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式、訓練出最高的分數。

而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往往最有效率,這就是紀錄片中的中式教育:

老師灌輸式的授課方式、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超長的學習時間……已經習慣了把考試當作教育目的的中國老師們,對於50位英國學生即將面臨的考試非常重視,甚至於把這場考試提高到事關國家榮辱的地位。

201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15歲學生進行了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評價他們的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

中國上海的學生在3個科目中均名列第一,而英國排名不佳,英國主流的綜合教育模式遭質疑。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2014年,英國教育部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訪問上海時表示,應在英國數學教育中融入“中國特色”。

除了英國,澳大利亞等一些發達國家紛紛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式教育。這也是這個BBC教育實驗片的產生背景。

在紀錄片中,中國老師的觀點不斷受到英國學生的挑戰。

比如,當老師提到“孔子認為父母永遠是對的”,學生立即反駁父母不一定是對的,當老師說“你應該調整自己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你”,一位女生則認為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從片中可以看到,英國學生裡所謂的“差生”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都非常強,並且敢於挑戰權威。

相反,中國學生雖然看起來很勤奮,但思維存在惰性,不願意主動思考,而且不善於表達傳遞自己的想法。

從2017年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全球成績報告來看,中國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遠高於其他國家,名列第一位。但考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分析性寫作一項,平均成績卻不盡如人意。

中式教育被最為詬病的一點是把學生培養成了“考試機器”,不僅磨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得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批判精神、主動學習的能力。

很多學生在高考之後,脫離老師督促學習的環境,根本不知道應該做什麽,渾渾噩噩度過大學時光。

教育的好壞,要看長期的結果。考試與升學,隻佔人生經歷的一小部分,人生真正開始是在畢業之後。

當進入一個新環境,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無比重要。因此,我們既要看到中國教育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學習的優點,又要借鑒英國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優點,從中相互吸收各自好的經驗,使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

教育方式不是非此即彼,非要拚個高下,取長補短、不斷完善才是根本。

最後,我們還應該意識到,面對當下的社會現實,借鑒英國教育,學習教育形式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參與教育活動的人要改變觀念。

說到底,教育形式只是一個工具,老師、學校、學生、家長、社會,不過是在利用它達到各自目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