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史劇這麽多,紅的為何偏是《長安十二時辰》?

澎湃評論員 李勤余

《長安十二時辰》持續熱播,漸有“出圈”之勢。關於該劇的內容有多麽精彩、節奏有多麽緊湊,相關文章已經談得不少。確實,作為一部商業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在製作方面的精良是有目共睹的。

不過,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筆者倒是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中國歷史的輝煌和悠久,是人所共知的。可是,坐擁如此優質的資源,為何近年來我們卻鮮見如《長安十二時辰》一般既叫好又叫座的歷史劇?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已經有不少人提到,本劇的一大亮點,是它對大唐長安社會風貌的還原。從長安坊市平面圖到唐朝百姓的服飾打扮,本劇在細節上的考究足以令人稱道。但撇開這些技術層面上的細節,更值得注意的,應該是本劇的敘事模式。

本劇兩大男主角,一介武夫張小敬代表的是唐朝政府的基層力量,而“神童”李必則代表著大唐朝廷的高官勢力。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主創的用意顯然是全景式展示大唐全貌。

不要小看這一點。回顧往昔,中國歷史劇大多可以被分為兩種模式。一類聚焦著名歷史人物,講述歷史故事。比較典型的例子,當屬《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經典劇目。這類歷史劇的優點是嚴肅、認真,應被視作傳統意義上的正劇。只是,過於關注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有時使得這些劇集的歷史觀失之於粗糙和簡單——比如,將封建王朝興衰的原因歸結於統治者與官員的品德。

另一類則是戲說、傳說。曾經廣受觀眾歡迎的《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等,皆屬此類。這類歷史劇具有較強的娛樂性,但和歷史的關係並不緊密。毋寧說,它們只是將當代的故事安上了一個歷史的外殼罷了。

至於近年來被網絡文學熱潮帶動起來的“古裝劇”,和歷史的關係就更遙遠了。玄幻、修仙劇帶有濃重的遊戲味,是披著歷史表皮的冒險故事。而那些宮鬥劇,則更像是現代職場劇的古代版本而已。

總而言之,願意像《長安十二時辰》一樣,老老實實還原時代特徵的歷史劇,確實成了稀缺品。

值得注意的,還有該劇對待歷史的態度。同樣描寫封建王朝,中國歷史題材影視劇也容易陷入兩種極端。一類是對古代盛世的頂禮膜拜。比如,2017年由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為了向觀眾展示唐朝的繁榮昌盛,不可謂不花心思。只是,除去浮華的影像,該片的精神內核略顯單薄,只是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所謂大唐盛世的刻板印象而已。

另一類是想當然地表現古代人民生活狀況。比如,將民不聊生簡單粗暴地歸結為某些官員的道德淪喪或者是皇帝的昏庸無能。但在《長安十二》中,我們看得很清楚。無論角色是否討人喜歡,但大唐官員,無一不是熟諳觀眾規則、聰明過人。只是,制度性的缺陷,已經讓底層的聲音很難傳達到皇帝處。可見,在內容深度和敘事技巧方面,中國歷史劇還有不小的提高空間。

《長安十二時辰》為觀眾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概念——大案牘術。這當然是馬伯庸杜撰出來的技術,事實上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它在古代不可能得到實際運用。但是本劇配角徐賓的理念是值得玩味的——只有數字才能留下歷史的真相。

筆者不由聯想到,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等著作中給古代中國下的診斷——由於缺乏精細的數字管理能力,朝廷的改革往往寸步難行。徐賓告知李必,他致力於開發造紙技術,是因為紙張的緊張讓下層官吏無法一一錄入數據,以致唐朝基層管理不斷松散化。在他看來,這和狼衛入侵長安一樣,可能置唐朝於死地。

這種“大數據”式思維,顯然不屬於中國古代官員。然而,在這些細節中,不也滲透著對歷史的反思?儘管,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長安十二時辰》終究只是一部商業劇,不應在思想深度上過於苛求該劇,但誰又能說,它對於歷史的態度不是嚴肅的呢?

張小敬和李必等人的命運時時被觀眾牽掛於心,但同樣值得思考的,是我們需要什麽樣的歷史劇?眼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受到世人的肯定。“古風”“漢服”等元素,早已成為互聯網上的熱點。只是,螢幕上的歷史劇到底是把中國歷史當做一個噱頭,還是願意認認真真還原歷史、探究歷史?這個問題,不應被影視行業的從業者們所忽視。

《長安十二時辰》的成功,足以證明觀眾對於中國歷史的濃厚興趣。馬伯庸的信手拈來,就能成就一部佳作,既得益於其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出色的寫作能力,更要感謝中國歷史這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礦。平心而論,中國歷史上值得說道說道的人與事,真可謂不計其數。不必懷疑,中國歷史劇,還大有可為。

如此看來,那些打著歷史旗號,任由帥哥美女談戀愛,說著雷人台詞的“歷史劇”,是不是也該退出江湖了?

本期編輯 邢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