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糊塗的漢末諸侯:堅決討伐董卓,離奇丟了地盤軍隊和性命

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儘管風雲人物輩出,但只有少數幾人能最終走到最後。正如昔日討伐董卓的十多位諸侯中,所剩下的,便只有曹操一人了。其中有一位諸侯算是最糊塗的,他的軍隊“離奇”消亡,他的官職“離奇”失去,甚至他本人的性命,也是稀裡糊塗地丟掉了。此人,便是河內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節,泰山(今山東泰安)人。《三國志•武帝紀》注引《英雄記》中,有王匡早期經歷的大概記載。與很多名士一樣,王匡在少年時期,也曾“輕財好施,以任俠聞”。謝承《後漢書》也提到,王匡是名士清流,少時與名滿天下的大儒蔡邕是好友。後來王匡的名氣越來越大,他就被大將軍何進征召做了府掾(同幕僚)。

在何進密謀除掉宦官的計劃中,王匡也曾是堅定不移的支持者。只是後來何進做事猶豫,反而被宦官集團除掉。事情敗露之後,王匡便回了老家泰山。不久之後,洛陽城內的局勢發生了劇烈改變,朝中大權落到了董卓手中。名士蔡邕做了董卓手下的頭號幕僚,因而不難發現,王匡後來被拜為河內太守,也極有可能是蔡邕向董卓提議的。和曹操、袁紹等人一樣,對於董卓的拉攏,王匡並沒有同意,反而在第一時間內聯合袁紹等人響應了曹操等人的討董號召。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孫堅的部隊是盟軍的先鋒部隊,但實際上,王匡在此之前便與董卓有過一場激烈的交鋒。據《三國志•常林傳》記載,在開戰之前,王匡為了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還拉攏了河內地方勢力韓浩等人為自己所用,同時他巧立名目,通過敲詐地方豪族來籌集軍費。此時王匡的主力部隊,全都駐扎在小平津,隨時準備渡河進攻洛陽,所以董卓感到了極大威脅。不久之後,董卓采取迂回戰術,一舉重創王匡。

此戰過後,王匡的軍隊就這麽稀裡糊塗的沒了。但王匡的失敗不僅沒有讓盟軍同仇敵愾,反而讓聯盟內的的諸侯們看到了董卓軍隊的強盛,各自有了異樣的心思。政治嗅覺敏銳的董卓也察覺到了這一現象,他隨即派了五位官員前去遊說各路諸侯。對此,作為盟主的袁紹大怒,他命令王匡將其中四名官員下獄處死。在後幾人中,執金吾胡母班還是王匡的妹夫。在他臨死之前,曾怒斥王匡道:“關東諸郡,雖實嫉卓,猶以銜奉王命,不敢玷辱。而足下獨囚仆於獄,欲以釁鼓,此悖暴無道之甚者也。仆與董卓有何親戚,義豈同惡?”

據史料記載,王匡接到書信後,還抱著胡母班的兩個兒子痛苦。可見王匡的內心,已經充滿了矛盾和迷茫。在董卓的有意分化之下,加之聯軍內部人心不齊,討董之戰最終虎頭蛇尾地結束了。更加倒霉的是,王匡還失去了自己的地盤。因為後來的河內太守,竟然不知何時變成了張楊。不難想象,王匡在討董之戰中元氣大傷,極有可能是被趕出了河內。無路可去之後,王匡只好返回了家鄉泰山郡,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名聲,又組建起了一支小型軍隊。這與謝承《後漢書》中的記載,亦是吻合的:“其年為卓軍所敗,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

不過讓王匡沒想到的是,自己卻成為了曹操的眼中釘。泰山郡位於兗州境內,此時的曹操在陳宮、張邈等人的幫助之下,成功當上了兗州牧。但王匡本人對於兗州境內的局勢,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在其他小型勢力陸續投效曹操之時,王匡不知出於什麽原因,反而打算和張邈進行聯合。但隨著曹操與張邈關係的破裂,王匡帶領的這一批人馬,也自然成為了曹操首先打擊的目標。

曹操表面上還需要和張邈等人保持密切聯繫,但他已經無法容忍王匡在泰山附近的活動,於是他便想出了一個借刀殺人之計。“匡先殺執金吾胡母班。班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並勢,共殺匡。”原來王匡事先殺死妹夫胡母班,已經引起了後者家屬的仇視;所以在曹操的引誘之下,王匡最終被胡母班家族消滅、殺死,從此結束了自己稀裡糊塗的一生。

總的來說,王匡其實與冀州牧韓馥犯了相同的錯誤,那就是在自己還沒有及時適應突然而來的亂世,最終成為了諸侯鬥爭中的犧牲品。說到底,此二人忽然從朝中要員轉變成手握大權的封疆大吏,一時還沒有適應自己的新身份。從王匡行事來看,他的政治手段也難免不足;同時在處理河內問題之時,王匡也不是很懂得籠絡人心。韓馥好歹有自己的明確目標,那就是自保;但王匡卻一直稀裡糊塗,沒有目標也沒有方法,最終只能成為一個犧牲品。

參考書籍:《三國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