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節焦慮症來襲,為什麽我們近鄉情更怯?

年關將至,你搶到回家的火車票了嗎?

春節,可以讓遊子在家中短暫停息,接著繼續奔赴征程。雖然漂泊在大城市有各種各樣不為人知又難以言說的辛酸,但是家鄉溫吞緩慢的生活節奏、狹窄逼仄的生活空間、日複一日毫無變化的瑣碎日常,讓適應了都市生活的我們,逐漸與之格格不入。

家鄉已是異鄉,通往異鄉的路卻仍不是歸途。

華師大教授毛尖也曾在文章中表達她對故鄉複雜的情感:“每次回去,每次逃兵一樣離開。對於躁動的靈魂,故鄉只是療傷機制。”從她的文字中,在外漂泊多年、與家鄉日益隔膜疏離的我們,或許能讀出些許共鳴與撫慰。

賣了良心才回來

文|毛尖

八十年代有一本風靡中國大陸的小說,是陝西作家路遙寫的《人生》。故事主人公高加林就像狄更斯《霧都孤兒》中的費金一樣,人名變成了詞匯。一個男青年,離開故鄉進城,在城市裡積極奮鬥,城市女朋友立馬把家鄉的姑娘給比了下去,但是,城市不是那麽容易站穩腳跟的,都市的陷阱又把他送回了原地。這樣的男青年,我們統一稱他為:高加林。

高加林引發過天南地北的討論,關於鄉村的夢想,關於城市的冷漠,關於現代化,關於愛情,他是活到今天的虛構人物,也是八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學形象。

小說最後,被城市打敗的高加林回到老家,原本絕望的他,發現故鄉的親人並沒有嘲笑他,而他望著“滿川厚實的莊稼,望著濃綠籠罩的村莊”,“單純而又豐富的故鄉田地”,終於淚如湧泉。

電影《人生》中的高加林

《人生》是文學課堂裡的必讀書,每次讀每次生出不同的感受。年輕的時候比較羅曼蒂克,什麽故事都隻重感情部分,基本把高加林當陳世美。

但這些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也人到中年了,越來越理解高加林;再加上,離家多年,把老父老母交給姊姊姊夫照看,午夜審視自己,幾乎就是個高加林,甚至還不如高加林,因為沒有了他旺盛的奮進心。

1988年到上海讀書,除了中間跑到香港讀三年書,我在上海已經住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其實老家寧波離上海很近,從前是一個晚上的火車,現在只要兩個小時,可車程短了,回去的次數反而少了。

當然,我有很多理由。我在這裡有了自己的家,有孩子要管,家務事要做,課上不完,文章也寫不完,每天晚上兩三點,鑽進被窩的時候,還沒想到父母,就睡著了。雖然在夢中,曲裡拐彎走過的街道巷子,永遠是寧波槐樹路一帶。

但我內心知道,真正構成我和故鄉之間離心力的,不是因為我忙。和高加林一樣,我生活的度量衡發生了轉變。

在老家,跟著父母八九點上床,在床上磨蹭到十點,躡著手腳起來到客廳夜生活,弄到半夜也餓了,去廚房劈哩啪啦搞吃的,然後一回頭,被我媽嚇得魂飛魄散。她聽到聲音以為有賊,抄起掃帚悄沒愣登站我身後了。而等我魔都的生物鍾發生作用,我媽也起床了。

所以,一直來,她覺得我臉色不好是因為上海生活品質差,我偶爾回一次家,當然得各種食補,整整一天,她剝毛豆拔雞毛刮魚鱗,所有我們一律交給菜市場完成的工作,她都親力親為,否則,毛豆不鮮雞肉不鮮鯽魚不鮮。

在詩歌的意義上,我認同我媽所有的工作,她一邊剝毛豆,一邊還要跟毛豆說話,但是,爸媽年紀大了,看著爸爸騎上自行車去菜場,右腳要在地上劃好幾下,媽媽下午燉蹄膀的時候,會在灶台邊睡著,我就覺得這前現代的生活,以它全部的抒情性構成了我無法面對的拷問。每次回去,每次逃兵一樣離開。對於躁動的靈魂,故鄉只是療傷機制。

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的結尾,失戀的阿遠回到故鄉,他用經歷了傷痛的眼睛看故鄉,故鄉也用全部的柔情回望他,青山綠水,歲月悠遠,阿遠可以繼續生活,觀眾可以繼續生活,但我們知道,阿遠以後還是不會留在家鄉,就像《風櫃來的人》,“從風裡走來就不想停下腳步”。

也像回到故鄉的高加林,其實是帶著更多的高加林離開了故鄉,湧到聲名狼藉的城市。故鄉,就是為我們這些高加林準備的,對於我的爸媽,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槐樹路的父老鄉親,是無所謂故鄉的。

電影《風櫃裡來的人》截圖

所以說,故鄉總是和熱淚連在一起,如同《信天遊》唱的,“哥哥你不成材,賣了良心才回來”,而故鄉的分量,好像也只有通過一代代青春的熱血獻祭,成為我們最後的烏托邦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