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的祭祖可以“上墳”,也可以“不上墳”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有一些媒體圍繞著“是該回家上墳還是外出旅行”,吵起來了。

有人說,中國人以孝為天,清明節祭祖掃墓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不回家上墳而跑出去旅遊,既不尊重傳統也不孝敬祖先,根本就是大逆不道。

老實說,這種話題貓史官向來是不大情願參與的,因為無論你說什麽都會招人噴。但這次,我想就“清明節上墳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傳統”這個觀點,簡單地反駁幾句。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幾千年來,中國的祭祖禮儀一直在變化,清明節的內涵也一直在變化,它本來就是個隨風而變的民俗節日,沒有什麽非死不可的硬規定。因此,自己不讀書還打著“自古以來”的旗號去批評別人不孝的人,真的還蠻討厭人的。

1.中國自古就有墳墓嗎?

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有點莫名其妙,但其實是考古和歷史學界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業問題。

要說“上墳”,首先要得解釋一下什麽是“墳”。我們通常說“墳墓”,但是墳≠墓,墓是埋葬死者的地下土坑,而墳是墓上凸起的土堆。

根據目前的研究,春秋之前,社會上埋葬死人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是挖坑平掩,只有極少數的貴族才有資格在墓上築起一個凸起的土堆,當時叫“塚”,後來也被稱為“墳”。孔子所說的“古也墓而不墳”,說的就是春秋之前,普通人死後不起墳堆的情況。

到了春秋戰國,這天下算是亂了,也沒有人想遵守禮製了。大貴族想過一把天子的癮,小貴族想過一把大貴族的癮,平民也想過一把小貴族的癮,於是大家都紛紛不把規矩放在眼裡,墓上堆墳這個現象就在全社會各階層普及開了。

從外觀上看,主要的不同的就是墳堆的大小規模,貴族墳堆大、平民墳堆小而已。

2.中國人自古就上墳嗎?

上墳,是一種祭祀祖先的禮儀活動。既然是祭祀活動,理論上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事實上,古代的祭祖可以“上墳”,也可以“不上墳”。

不上墳的祭祀稱為“廟祭”或“家祭”,就是在遠離墳墓的祖廟和家裡進行;上墳的祭祀稱為“墓祭”,就是親自跑到墳墓所在的位置進行祭祀。

比如,清代皇帝要祭祀祖先,有時候會在位於故宮右側的太廟內進行,有時候則會親自跑到一百多公里之外的東陵墓地進行。

“上墳”和“不上墳”這兩種祭祖方式,經過兩三千年的發展,到現在基本上是以“上墳”為主。但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不上墳”才是祭祖的主要方式。

春秋以前,普通老百姓在葬禮結束之後,基本就很少再去祖先的墓地了,而是選擇主要在家中進行祭祀。

有一個故事非常能反映這種“祭祖不上墳”的現象。《禮記》中記載,孔子年少時就死了父親,他父親的墓上沒有墳堆,而且常年只在家祭祀不去墓地,孔子長大之後竟然都找不到父親埋葬的位置了!

不僅如此,“上墳祭祖”甚至有時候還會被認為是不合禮製的行為。雖然秦漢以後民間的“墓祭”已經挺普遍了,但長期以來都被沒有被主流禮法正式接受。比如宋代大儒程頤就說過: “生不野合,則死不墓祭……後世習俗廢禮”。

因為人們認為,人死之後會靈魂脫離肉體,肉體埋葬於墳墓,而靈魂則供奉於家廟中的神主牌位。祭祀的對象當然應該是祖先不滅的靈魂,而不是腐爛的肉身。

3.清明自古就是個節日嗎?

清明最早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普通的節氣,後來融合寒食節和上巳節,在唐代才形成一個與祭祀有關的正式節日。

二十四節氣出現的時間非常早,商代就已經有了雛形,秦漢之際,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成型。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清明都只是一個節氣,並不是一個節日,而且與掃墓祭祀毫無關係。

目前民俗學界比較主流的觀點是,清明變成一個與掃墓有關的的節日,最大的改變發生在唐代。

唐代有一個非常流行的節日叫“寒食節”,這個寒食節的日期在冬至之後的第105天,算下來剛好在清明前的一天或兩天。而唐代寒食節要放假4-7天,這一放剛好就把清明給包括進去了,大家也乾脆來個二合一,把這幾天統稱為“寒食清明日”。

在唐代,清明就這樣借著寒食節的東風被人們重視起來,成為寒食節假日的一個組成部分。至此,清明這個平平無奇的節氣,變得具有了節日的內涵。

但清明上墳這個習俗是怎麽來的呢?這個好像誰也說不清楚,在唐玄宗的一份詔令中就有:“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意思就是說,清明寒食上墳,古書不見記載,最近才形成了風俗。

一些學者認為,清明上墳和另一個節日,上巳節有關。這個上巳節最初的日期在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改為三月三日。上巳節的主要活動是到水邊為死去的親人招魂,核心是祭祀。

因為農歷三月三日的上巳節距離清明也沒幾天,經常是,放寒食清明節的時候,上巳就已經包含在假日之中了。所以啊,時間一長這三者也就被混到一起去了。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一詩中說“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正是寒食、清明、上巳融為一體的一個最好的說明。

4.現代清明節怎麽過?

說完了古代的情況,再說說現代。其實我們這一代人“過清明節”也就只有十年的時間。

2007年國家頒發《關於 2008 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一天”。2009年,將一天改為三天。至此,清明節才作為法定節假日又回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近幾年隨著人民生活的富裕,利用小長假出門旅遊已經成為一項新的民俗,這沒有什麽好非議的。而且,古人本來也喜歡清明出遊,他們只是交通不發達跑不遠,我估計要是當時有飛機高鐵,唐代人、宋代人那麽會玩兒,恐怕也是扎堆到東京賞櫻、清邁放燈吧!

那麽,清明就真的棄祖先於不顧了嗎?其實這個問題還涉及到一些更深刻的社會變革,比如喪葬習俗和人們對於死亡的態度的變化。

近年來“樹葬”、“海葬”、“草坪葬”等新興埋葬方式在一些大城市中悄然流行,這些埋葬方式強調人在走完一生後重歸自然,並不舉行隆重的葬禮,也不對埋葬地點做專門標識。

另一方面,隨著自然科學和人民素質的提高,我想大部分人都不再相信死者去世之後會有靈魂,也不相信什麽“孤魂野鬼”會跑來危害自己,而古代實際舉行的喪葬儀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以上的認知。

與古人不同,現代人追憶祖先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情感”二字。那這樣的話,翻看已故親人的照片,和親自上墳掃墓本質上是沒有太大區別的,都能激起對親人的懷念。最近越來越流行的“網上祭拜掃墓”不就說明了這一點嗎?若在古代,這種祭拜方式多半會被說成是“對逝者不敬,可能招致災禍”吧。

古話說,死生亦大矣,然而畢竟世殊時異,時代不同了,試問,有誰還在為過世的親人守孝三年呢?貓史官覺得,對祖先最大的敬慰,無非就是子孫後代自己過得體面、活得正直,不給老祖先丟臉吧。

貓史官曰:沒有從來不會改變的傳統。而作為後來人,我們很幸運地比祖先們擁有了更多清明節“過法”。因此,親自上墳、網上祭拜、外出旅行,不管您選擇了哪一種,都是清明節的正確打開方式喲。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