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愛玲的分手信:給你30萬分手費,你跟那個女人走吧

談感情,真傷錢

作者 / 北方女王

來源 / 最人物

ID /iiirenwu

張愛玲一直以監視者的姿態行於世間,落到筆下,字裡行間全是孤冷之意。

曾經的風華絕代,經過歲月的侵蝕,已經不複存在。但她依舊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獨立而闌珊。

提起張愛玲,大家總是會想起她那命途多舛的一生,起伏於波瀾,她愛過、恨過、孤傲過、落魄過。

可無論是何種境遇,她和她筆下的女人們一樣,生活始終都是高貴而精致的。

海棠花,是張愛玲一生中最為鍾愛之物。海棠花淡雅無香,卻有著脫俗的意味。

秉持著“出名要趁早”的張愛玲,是無法忍受“無香”的痛楚的,想必這也預示著她一生的宿命。

她一直以監視者的姿態行於世間,落到筆下,字裡行間全是孤冷之意,冷靜得讓人害怕。張愛玲曾經也是熱烈的、天真的。然而,世事的滄桑改變了她。

很多人說她冷漠,說她世俗,可但凡活在這俗世間,誰又能不世俗呢?

喜歡她的人讚她才貌雙全,風華絕代;不喜歡她的人憎她無情刻薄,冷若冰霜。但其實,張愛玲也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普通女子。

是與非,喜歡與憎惡,她亦從未在意過。

“童年的一天一天,溫暖而遲慢,正像老棉鞋裡面,粉紅絨裡子上曬著的陽光。”

在民國時期的作家中,張愛玲是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論才華,可謂睥睨一方;論家世,更是官宦之家,無人能及。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一個貴族之家。張家儘管將要沒落,但仍然過著富貴而平靜的生活。

張愛玲從小便飽讀詩書,對文化與藝術有著極高的天賦。她3歲就能背唐詩,7歲開始寫小說、學習繪畫與鋼琴,12歲在校刊上發表第一篇小說,19歲發表《天才夢》。

一句“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麽痛快”,驚豔眾生。

眾人皆知,張愛玲以極高的文學造詣行走於世,卻鮮少有人知曉她的第一筆稿費,並非來自小說,而是繪畫作品。

愛美的張愛玲,用自己的第一筆稿費,買了一隻口紅。

“我生平第一次賺錢,是在中學時代,畫了一張漫畫投到英文《大美晚報》上,報館裡給了我五塊錢,立刻去買了一支小號的丹琪唇膏。我母親怪我不把那張鈔票留著做個紀念。”

張愛玲對於繪畫,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英文月刊《二十世紀》上,她發表《中國人的生活與時尚》。

純手繪12幅插圖,介紹大變革時代中國人生活習俗與服飾的演變史,宛若現代的時尚雜誌。

張愛玲小說中的插畫,也大多也來出自她的畫筆之下。

其中,她的隨筆散文集《流言》的自畫像封面,非常具有個人風格,極簡的輪廓勾勒,極富神韻。

然而才女張愛玲的童年生活卻並不如意,極其缺少愛。她的父親張志沂抱著陳腐的知識,在新時代中裝聾作啞,過著坐吃山空的遺少生活;她的母親黃素瓊是新式女性,留過洋的貴族。

這也注定了父母之間巨大的價值觀差異,也成為張愛玲不幸童年的導火索。

張愛玲8歲那年,父母終於離婚。母親剛離開家,父親就將私底下交往已久的姨太太明媒正娶,請進了家門。

遭此家變,張愛玲徹底告別了無憂的童年。好在她可以暫住在母親家裡,這也成了她童年中為數不多的快事。

不過如此輕快的時光,也沒能持續很久,母親決定動身留洋。

臨走前,母親來到張愛玲就讀的黃氏小學看望她,而年少的張愛玲表現出了與年齡不符的冷靜,甚至不覺得難過:

“她來看我,我沒有任何惜別的表示,一直等她出了校門,還是漠然,但漸漸地覺得這種情形下眼淚是需要的,於是眼淚來了,在寒風中大聲抽噎著,哭給自己看。”

母親離開後,張愛玲的日子愈發單調乏味,她似乎只能以文學來安撫自己孤寂的心。

關於作家的養成,海明威曾經提出一個必要的前提:一個不幸的童年。這個論斷放在張愛玲身上,可謂再恰當不過了。

張愛玲靜靜地觀望家中的變化,恐慌與無助,交織吞噬著她的靈魂。

漸漸地,她對家中的所有變故都習以為常了。母親的歸來與再次離去,父親的吝嗇與毒打,她麻木了,而且不想去改變,只想逃離。

童年的境遇影響了張愛玲一生的底色。

生長在沒落貴族的大家庭中,看慣了蠅營狗苟,見多了人情冷暖。

她看世界,看他人,總是懷著一種審視的態度,內心中有抗拒,也有鄙夷。

淒涼與不在乎已經成了少女的妝容。

24歲張愛玲和著名影星李香蘭

“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

1939年,張愛玲不負所望,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倫敦大學。但因“二戰”的爆發,張愛玲只得轉而申請香港大學。

遺憾的是,由於受太平洋戰爭影響,張愛玲未能在香港完成大學學業。

離開香港大學後,張愛玲返回上海,開始為報刊雜誌撰稿,走上專業的文學創作之路。

1943年,張愛玲的處女作《沉香屑·第一爐香》被雜誌主編看到後,他驚呼:“從來沒看過這麽好的小說!”

她接著又寫了《沉香屑·第二爐香》,沒想到這爐香在上海連燒了幾個月,燒得張愛玲聲名大噪。

後來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她又寫下了《茉莉香片》《心經》《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一系列小說、散文。

尤其是《傾城之戀》發表後,張愛玲以"上海灘最紅的女作家"名聲一時響譽文壇。

那一年,張愛玲才24歲,已經是上海灘最炙手可熱的作家,她的文字處處讓人驚豔而戰栗不已:

“隔著那灰灰的,嗡嗡的,蠢蠢欲動的人海,仿佛有一隻船在天涯叫著,淒清的一兩聲;

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生命是一朵千瓣蓮花,我拒絕了綻放的同時,也拒絕了枯萎和零落。”

人們迷戀張愛玲的文字,那是一種令人徹骨的冷靜與涼薄。她是悲涼的,於是,小說中的人也是悲涼的。

家事變遷,戰爭離亂,人情冷暖,都讓張愛玲感到了世事無常,動蕩不安。

人生是個蒼涼的手勢,在時間的荒野裡,只有一個她而已。

出名太早,鮮花與掌聲就顯得廉價,這讓張愛玲對人對物更為疏離。她深受《紅樓夢》的影響,那種冷清倨傲,跟林黛玉如出一轍。

張愛玲看待世界的冷眼是黛玉式的,自愛、多才、敏感又自尊,與大觀園的眾生總是對立的。

可是現實中的張愛玲比林黛玉強大得多,她用文字撕開了俗世的虛偽面孔。

“見到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胡蘭成,是張愛玲無法避開的一個名字。

在認識胡蘭成之前,她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清冷孤傲;遇到胡蘭成之後,她沉浸在“棋逢對手”的自我陶醉中,熱烈而孤勇。

遇到大自己15歲的胡蘭成那年,張愛玲23歲,她沒有經歷過愛情,所有的風花雪月、紅袖添香都是想象出來的。

1944年1月24日,胡蘭成剛從獄中釋放,在南京的家中百無聊賴,隨手翻開《天地》月刊雜誌,看到一篇名為《封鎖》的文章,結尾那句:

“封鎖期間的一切,等於沒有發生,整個的上海打了個盹,做了個不近情理的夢”,讓他魂牽夢繞。

胡蘭成喜歡上了張愛玲的小說,繼而對張愛玲本人產生了好奇,一定要見到她。

這個靠筆杆子吃飯的文化漢奸,是個情場老手,他做足了功課,坐在張愛玲房中,跟她談詩論畫,還把她的作品分析得入木三分,一坐便是整日。

而不食人間煙火的張愛玲,天真地以為,胡蘭成真的懂自己。

《滾滾紅塵》裡林青霞飾沈韶華,原型張愛玲

張愛玲曾在《半生緣》中,寫下過這樣一句話:

“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麽時候,不管在什麽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麽個人。”

遇到胡蘭成後,她以為他就是那個人。

一向對身世諱莫如深的張愛玲,向胡蘭成敞開了關閉已久的心扉。張愛玲就這樣盲目地墜入了情網,她不管胡蘭成是個漢奸,也不顧胡蘭成有妻室。

她在送給他的照片背面寫下:

“見到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張愛玲在欣賞、懂得她的男人面前,卸下了層層保護膜,變成了低在塵埃裡的花。

1944年春,胡蘭成與前妻離婚後,與張愛玲寫了一份婚書,一人一份。

他們在婚書中寫下“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簽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這樣美好的誓言。

前面兩句是張愛玲寫的,後面兩句是胡蘭成加上的。

然而這世間總有為愛勇敢至奮不顧身的女子,卻鮮有可與其同等相匹配的男子。

張愛玲是真的希望能低入塵埃,洗手做羹湯,但是胡蘭成要的從來不是專注於一人。

私定終身沒多久,胡蘭成就暴露了風流本性,在武漢跟一個小護士戀愛了。

厚顏無恥的他,竟然還寫信給張愛玲說,感覺自己遇到了真愛,想納小護士為妾。

低到塵埃裡的張愛玲,在痛苦中選擇原諒了丈夫。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汪偽政權垮台,胡蘭成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倉皇出逃。

他逃到了溫州,很快與一位大戶人家的姨太太范秀美以夫妻名義同居。而一直沒有胡蘭成音信的張愛玲,不惜喬裝打扮,千里迢迢去尋他。

然後,胡蘭成對張愛玲千里尋夫的驚喜是有驚無喜,剛見面就要趕她回家。

張愛玲與胡蘭成、范秀美一起待了20天,而他對任何人介紹張愛玲都說是自己的妹妹。

這次,張愛玲真的絕望了。

遇人不淑,一次次的背叛,讓她如夢初醒:我不是他第一個女人,也不會是他最後一個女人,朱砂痣終究會變成蚊子血。

第二天,她離開溫州時,天空下著蒙蒙細雨,分外冷清,這段愛情已經覆水難收,他們的愛情走到了盡頭。

胡蘭成,他終是許了張愛玲婚姻,卻沒有成全她白紙黑字裡的歲月靜好。

她骨子裡的驕傲,她的自矜,都不容許她再次對他“慈悲”,她也不想再縱容一個把濫情當成美德的渣男。

張愛玲給他寄去了一封分手信,寫道: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我是經過一年半長的時間考慮,唯彼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亦不要來尋我,即使寫信來,我亦是不看了。”

隨信寄去的,還有30萬元分手費,是她寫兩部電影劇本得來的稿酬。

被傷得遍體鱗傷之後,她用最後的關懷結束這段“低到塵埃裡”的亂世悲情。

張愛玲只想要一份真摯的愛情,可惜就是那樣的離亂歲月,也沒有一場傾城之戀去成全她的顛沛流離。

絕望中,張愛玲選擇離開,去往美國。

胡蘭成漂洋過海寄去書信,想要挽回這段感情。

張愛玲她隻回了一句: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生於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張愛玲同情《傾城之戀》裡的白流蘇,但她愛的人始終沒有變成范柳原。

1955年,來到美國後的張愛玲,過得並不如意。她在這裡孤立無援,美國這個傳說中的自由制度,對她而言,卻是生命的孤島。

沒有綠卡,她隨時都有被遣返的可能,舉目無親的她在此時,遇見了同樣落魄的美國老男人,賴雅。

兩人談美國的主流社會,談文學,談過去,談未來,越是相處,便越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覺。

一年後,張愛玲寫信給賴雅說懷了他的孩子。他向她求了婚,但要求她墮胎,不要孩子。

8月18日,兩人結婚。他們的婚禮很低調,沒有宴請親人和朋友。

那一年,她36歲,他65歲。

賴雅比張愛玲要大29歲,是一個過氣作家,失去了創作的能力,在事業上已經走下坡路,而且百病纏身,沒有固定住所,沒有固定工作,連生存都是個問題。

張愛玲出身封建貴族家庭,雖然身世顯赫,但從小到大,從未得到過父親的愛,和母親的關係也比較冷淡。

在自己孤立無援的時候,如父親般的賴雅給了張愛玲從未有過的溫暖。

對她而言,和賴雅在一起,日子雖然艱苦,卻充滿了溫馨與快樂。

婚後不久,賴雅數次中風,臥床不起。

張愛玲的日子越來越苦,生活的壓力,經濟的窘迫全部向她襲來。

為了生存,為了給丈夫治病,她給電台做翻譯,去大學任職,拚命地寫電影劇本,寫到自己的眼睛潰瘍出血。

朋友為她感到不值,她只是淡淡地笑,並不辯解,從不想值與不值。

正如她在《惘然記》裡寫:“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那些拮據的日子裡,張愛玲從未嫌棄過賴雅,一直給予他最悉心的照顧,陪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子。”

1967年,賴雅去世,恣意而孤高的張愛玲,從此離群索居,不再面世。她把自己關在公寓裡,幾乎不見客。

因為,懂她的人,都不在了。

她有傾世之才,可惜才華卻換不來半世溫暖。

生長在爾虞我詐的沒落貴族大家庭,張愛玲從小便看慣了世態炎涼,她的眼中總是寫滿了滄桑。

她不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

人生遲暮,晚年的張愛玲,看淡了一切,因為她明白了“所有人都有自己選定的人生,誰也不過是誰的過客。”

文學氛圍極為濃厚的八十年代,兩岸三地掀起了張愛玲文學熱,世人對她的絕代風華驚歎不已。

李碧華說:“張愛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無波,越淘越有。”

很多書迷慕名前往美國拜訪偶像,卻始終尋不見蹤跡。

有粉絲甚至搬到她隔壁,蹲點一個月才看見了張愛玲瘦削的身影。

倨傲的張愛玲為了躲避探訪者,四處搬家,逃避任何形式的干擾。

曾經天才的女作家,就這樣在孤寂中漸漸老去。

張愛玲從不覺得惋惜,來到世上走這一遭,她早以監視者的姿態洞察了人性與俗世間的種種荒誕。

1994年,張愛玲罕見的出版了一本影集《對照記》,展示了五十四張照片,每張照片配有文字說明。

李碧華說:翻開《對照記》,如同亂紋中的自畫像,稚雅,成長,茂盛,荒涼……

同年《對照記》獲獎,張愛玲特地拍了這張照片:

照片中的她清瘦如鶴,歷經風霜的臉上爬滿了歲月的痕跡。美人老去了,眼睛卻沒老。

曾經的風華絕代,經過歲月的侵蝕,已經不複存在。但她依舊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獨立而闌珊。

“別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總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日。”

12歲的時候,張愛玲便寫出如此深刻的人生禪語。而到了75歲,她才藏著淚撒手於異國大地。

1995年9月1日,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家中,被發現已經離世,時值中秋。從此人們對秋天的理解,便又多一份瑟索。

一代文學作家就這樣孤零零死於他鄉,寓所裡一無所有,甚至沒有一張床,她身上裹著一件薄薄的藍灰色毛毯,寂靜地躺在地板上。

張愛玲留下了270萬港幣遺產,在遺囑中,她將這筆錢留給了自己的摯友宋淇夫婦,並示意自己走後,請高手翻譯她的作品。

有很多人惋惜,曾經驕傲絕美的生命,竟然以這樣淒涼的方式謝幕。

1995年9月30日,按照她的遺囑,親友將她的骨灰撒向大海。

那天,正好是她的75歲生日。

張愛玲的一生就如余秋雨所說: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永存。”

愛得熾熱,活得凜冽,凋零亦是重生。

20世紀40年代,在上海,她以脫俗才情驚豔了蒼涼的天空;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加州,她卻如一片泛黃的秋葉,凋零後隨風而去。

張愛玲與塵世做完最後的告別,也早已將自己的生命編織為一襲華美的旗袍,上面爬滿的不再是蚤子,而是海棠花。

本文轉載自最人物(ID:iiirenwu),記錄最真實的人物,品味最溫暖的人間。轉載請聯繫最人物(ID:iiirenwu)授權,十點視頻經授權轉載本文。

十點視頻,600萬人的文藝生活平台,陪你看見更溫暖的世界。

點擊收看更多十點視頻獨家專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