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人網懷念潮:原來歲月不只物是人非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329篇原創首發文章

11月14日,人人公司宣布將人人網社交平台業務相關資產,以2000萬美元現金對價出售予北京多牛互動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騰訊《深網》對人人公司董事長陳一舟採訪中,他說:“第一次賣掉創業網站(Chinaren)時心情非常複雜,但現在對人人網考慮更多的是善始善終,要找到合適的公司和人把人人網交出去。”

人人網在陳一舟手裡整整12年(2006.10~2018.11),一個生肖輪回,據說歲星(木星)繞地球一周大約也需要12年,古人稱12年為“一紀”(《國語·晉語四》)。不知道為什麽,筆者突然想起一句詩——“十年辛苦十年功, 一紀寒窗一紀冬。”

人人網原來叫校內網,創辦人是來自清華大學和天津大學的王興、王慧文、賴斌強和唐陽等,誕生於2005年冬天,但不到一年時間就因資金不足等問題被他們以 200萬美金賣給了陳一舟2002年成立的千橡互動集團。其實,陳一舟與其斯坦福大學的同學周雲帆、楊寧在1999年創辦ChinaRen,也是差不多一年時間就被搜狐以3000萬美金收購。人總有一些自己逃不離的情結和巧合。

對了,王興就是那個王興,他的美團點評今年9月26日在港交所上市;王慧文,和王興一樣是清華電子工程系的,連續創業者,從校內網、來電網到淘房網,後與王興一起經營美團;賴斌強,王興老鄉,福建人,天津大學畢業,也是連續創業者,從校內網到淘房網,後也與王興一起經營美團;唐陽,比王興和王慧文大幾歲,也是清華電子工程系的,校內網之後又創辦過狗主人社交網“狗民網”,後來就沒有什麽新動向了……

2006年10月收購校內網後,那年底,千橡公司的5Q校園網與校內網合並完成。陳一舟在三年後,也就是2009年,才將校內網改稱人人網。據說背後有一段故事,最早叫“人人網”的網站成立於1999年,是陳一舟的Chinaren的對手盤,Chinaren2000年賣給搜狐後陳一舟實現財富自由並在搜狐出任高級副總裁,而“人人網”則於2001年倒閉。陳一舟也是很有情懷的人,他對虛擬社區情有獨鍾,一度非常知名的貓撲網也曾是他手上的利劍,他後來收購了“人人網”的品牌與域名,最初將其定位為城市門戶,不過沒做起來。後來將校內網改稱人人網,一方面是因為手上有域名和品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擴大用戶範圍,突破學生圈的限制。2009年,筆者從清華畢業,所以對其改名印象深刻,那時候自己也從“學生”變成了“社會人”,覺得這個轉變也挺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2011年,人人公司上市,當時的市值70億美金,後來一度高至90億美金,如今只剩下1億美金。

很久都沒有關注人人網了,最近耳邊聽到的可能更多的是“人人車”廣告,去年底就在傳人人車收入就佔到人人公司的三分之二。人人公司上市7年,市值縮水98%,現在陳一舟說,“出售人人網不痛苦,我適合做產業互聯網”。轉型是件多麽需要時運的事情,很多老互聯網人就這樣悲涼落幕,但我仍然感念他們存在於我們的某個特定的時光。

現代歲月,真的不光是古人那種“物是人非”的心境,而真的是“物非人非”。

最近,人人網懷念潮湧起來,都在“再見青春”,“美麗的疼痛、永遠的故鄉、燦爛的憂傷、永恆的迷惘”。那裡面有自己的歡笑、輝煌與榮耀,也有自己的黑歷史和不堪回首的過去。

有人說,校內網是“王興的娃”,被陳一舟養壞了。生恩不如養恩,這樣說有點苛刻了。馬化騰曾對用戶習慣的變化作過總結“可能你什麽錯都沒有,最後就是錯在自己太老了”。陳一舟反思過:“公司千辛萬苦於2011年上市之後,騰訊幾乎同時推出微信……在先進生產力之前,老的生產力只能讓步”,他在最新的採訪中說到,“熟人社交產品沒有一家能跟微信競爭”。

以下,就從我做了12年普通的不知名的“互聯網寫字人”的角度,來談談一些感受。

我是2007年開始用校內網的,那時候已經是陳一舟在運營了。因為清華的同學們都在用,有些都已經用了一兩年了,畢竟是自己的校友做的,一早就習慣了。作為中國第一個最像facebook的產品,它還是緊跟時代的,讓人感覺很輕鬆時尚。我那時候就騎著自行車,在主乾道上望著大大的楊樹,想著今天做完論文研究該寫點什麽記錄一下;或是晚上做完助教走回宿舍,一路上聞著濃濃的泡桐花香或者桂花香,想著寫點詩歌。總之校園生活一去不複返,還是覺得應該記錄下什麽的。大學的確任何時候都可以成為精神家園,只要你想讓它成為,因為你可以自由地做著自己的選擇和決定。

facebook是2004年2月4日誕生於大學的,一年多後,2005年12月,校內網也誕生在大學裡。同年,新浪部落格也誕生了。我之所以也提到新浪部落格,是我個人有個觀點:各社交網絡平台變遷中,文本表達和社交表達,就像書面語和口語,缺一不可。文本表達是最有乾貨的,成體系而系統化,便於留存在時光中。它是人們深思熟慮而不是不經過大腦細密思考就脫口而出的東西。任何領域的文本表達,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我們現在那麽重視的優質內容供應。

中國這個社會有個奇異的現象,一會兒把“讀書人”捧得高高的,一會兒把他們摔到地上肆意踐踏。但也缺不了“讀書人”,因為只有“讀書人”才會靜下心來好好碼字,提煉別人的思想,完善自己的思路,總結人們的發展,提供各方面的經驗,甚至是完善各種運營與行動方案。

“內容”+“社交”都不可偏廢。我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是我雖然不是互聯網人,畢業後也一直在做別的專業工作,但我做互聯網內容運營還挺早的,大學時期就做了。2006年,我曾經運營過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的部落格,那時候很多大學生在那裡開部落格,有校花校草也有知識達人,只是社交功能弱了些,我自己也在那裡寫。那時候還有MSN Spaces(後改稱Windows Live Spaces,2011年3月17日正式關閉),也是“及時通訊”+部落格的模式。接觸了校內網之後,發現強大的社交網絡的搜索匹配才更吸引人,更生動,也更有活力,後來慢慢地在校內網上寫,日積月累的,也能整理出自己的一本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畢業之後,校內網改名了人人網,感覺一切皆是過往,從學校畢業,也從校內網畢業了,就慢慢告別了。

說回“內容”+“社交”的繼續演變,2007年5月王興繼續創業,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帶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網絡飯否網,而那時候的騰訊看著用戶對隨時隨地發布自己狀態的強烈需求後,也推出了騰訊滔滔,於2007年8月13日上線。不過這些產品也是運營一兩年就停了。隨後,類似twitter的產品紛紛登場,名字現在看起來非常陌生,如嘰歪,Follow5,9911等。直到2009年8月,新浪微博推出才形成了熱潮,這種140字的文本內容形式,更加輕鬆自由,也帶來了後來的“碎片化”。筆者也是看到身邊的朋友都開始玩微博,覺得很酷,於是在2010年開始注冊微博,不過我不為社交,只是在那裡寫詩。是呀,140字於我而言也只夠寫詩——比如“眼睛和眼淚在告別,嘴唇和獨白在相逢,耳朵迷戀寂寞,鼻子呼吸深刻,此時我很心動,這就類似在創造永恆。”詩集沒有出版,留著紀念青春的各種起心動念。

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布,2008年7月11日,蘋果公司推出iPhone 3G。自此,智能手機的發展開啟了新的時代。2011年1月21日微信誕生,它更適合智能手機所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2013年智能手機在中國普及,這麽一算,移動互聯網時代也已經發展了五六年了!

有人說,2013、2014年,人人網就不行了。其實那時候微博也幾乎同時衰落,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微博用戶活躍度下降了近40%,並且之後持續下降。後來微博進行了極大的蛻變,借助明星、網紅、直播、下沉等重新崛起。而此後的人人網,沒有重大調整,一度火熱有上億用戶參與的開心農場“偷菜”也遭人們離棄。最後,人們登錄它只是為了偶爾想起來找點舊照片和舊回憶,有些時候它更像個畢業紀念冊,很偶爾出現幾篇爆文。

微信,卻依然依靠“社交”+“內容”,佔領了人們的日常。我就在這裡溝通工作,然後在公眾號裡繼續寫文章,寫了三年,我的第一本專著也快出版了,名字很合適說給2018年的人們聽,就叫《任憑世事變化,內心魚魚雅雅》。秦朔朋友圈三年來,共有七本書誕生。

不知道未來又有什麽技術設備的突破,又有什麽平台佔領人們的日常,只是人們總需要社交,總需要表達。

不知道,這些平台能夠陪伴人們多少年。不知道這中間會發生多少變化。最容易變存在形式的“當今”,“人非”是常態,“物非”也是常態。

到了明年,所有的80後都三十歲以上了。網傳的雲南省80後幹部老得讓人心疼。我的大學同學們都在感慨歲月。這兩天還知道一個舊時光裡印象深刻的事物的消逝,曾經我在那裡寫作畢業論文的萬聖書店,最近門外的招牌也被拆了。這是我這麽多年來,第一次覺得,時代真的會過去,青春真的會以集體的、強烈震撼的方式退幕。

不知道人的命運和事業的命運如何轉折,但一代又一代,總有人落幕,又總有人出現。現代的人們,只能想方設法安放自己的內心,保管好自己的心靈,不憑借任何外物,活在當下,不念過往,不懼未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圖片 | 視覺中國」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