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都知道清明節的由來是紀念介子推:人是真的,事兒是假的

每年清明前後,總有一個故事會來刷屏,這故事的關鍵詞是:寒食、清明、介子推、晉文公。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隱士,他曾經跟隨晉文公重耳輾轉8個國家,流亡在外19年,幫助晉文公回國奪位。介子推不求名祿,功成身退,隱居在山中,終生不復出。幾千年來,世人無不敬佩介之推的高風亮節。

關於介子推的生平事跡,一言以蔽之:“介子推割大腿肉給晉文公吃,晉文公還把他燒死了!”

從這個概括裡,可以看到,這個故事裡,情節的聳人聽聞,價值觀的簡潔單一,人物的簡單對立,都全了!牢牢了抓住了閱聽人心理,連小孩都能迅速記牢。真是傳播學典範!

這故事太強悍,到底是誰寫的文案?

我趕緊翻故紙堆。發現這個超級文案的完整版,最早出自我們偉大的想象力專家的文集《莊子》裡!!

《莊子·雜篇·盜蹠》:“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只有29個字!但是,有對立的人物:介子推、晉文公。有驚悚的情節:割股、燔死。還有價值觀輸出和人物評判:至忠、背之。

29個字,就完成了這樣一個情節完整的複雜敘事,而且,最讓人羨慕嫉妒恨的是,它被點擊了2000多年,被傳播的婦孺皆知。

這個故事,莊子寫了29個字,但後人卻補充了無數字,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想象出來,包括把寒食和清明都安到了介子推身上,說晉文公把寒食後面這天定為清明,用來紀念介子推。總之,莊子的這29個字最終在各種野史和小說裡大放異彩。

《莊子》是一本寓言故事書,借寓言闡述道家要旨,是不能當歷史書看的,歷史參考價值微乎其微,所以,不足采信。莊子典故的寫實性,就衝最有名的那句話就可知一二: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王者榮耀莊周的這個鯤,連一千米也沒有...)

這是民間故事的特點:價值輸出單一化,人物評判臉譜化,情節誇張抓眼球,閱讀體驗不費腦。

但是,這個故事裡最精彩的割股事君和火燒綿山這兩個情節卻隻出現在野史和小說裡,歷代的正經史書居然全放過了這麽精彩的情節。比如《左傳》和《史記》壓根沒有這兩個驚悚的情節。

有人會認為《左傳》記載的未必真實,其實關於《左傳》的真偽以前的確有爭議,但在2009年,浙大校友出資買了一批被盜賣至海外的戰國楚簡,經過古文學家整理,出版了《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一書,首次證實《左傳》內容的真實性,並確定《左傳》的成書時間至少在戰國時期。

《史記》裡介子推首秀的時候,都已經是在秦穆公發兵送晉文公重耳回國的路上,晉文公已經成功在望了,但晉文公流亡的那十九年裡,壓根就沒提到介子推,實在看不出介子推在流亡中為晉文公做了什麽特殊貢獻。但是,晉文公回國的路上,介子推倒出場幹了一件亮瞎眼的事。

話說跟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的一撥人,總算苦盡甘來,可以回去享福了,可是走到黃河邊,重耳的重臣咎犯卻對重耳說:

這些年我陪你逃難,多有得罪,現在你鹹魚翻身,陪你逃難的人也沒用了,我就撤了,就此別過。

(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

重耳反應快,一聽就連忙發誓:

我要是乾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破事,讓河神收了我。

(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

介子推的反應更快:

不要臉,還沒回去呢,就要錢要官,還要老大發誓,真以為老大鹹魚翻身是你們的功勞,明明是老大自己命好,是老天的功勞好不!你們這幫人太沒品,不跟你們混了!

(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

然後介子推就自己一個人躲起來洗耳朵,真的就此別過了。

ps:全員黑臉。

重耳聽了介子推這番話,有啥反應,史書也沒記,但他會喜歡介子推這番話嗎?我非常懷疑。

我倒覺得介子推這番話,不僅讓一眾臣子好生尷尬,也一樣讓重耳很不受用:介子推表現得那麽忠心還不受祿,還說自己當國君是天命所在,我不能罵他不對吧。可是,我更不能誇他說得對,我不賞賜大臣,不表態讓大臣放心,我能打下江山坐穩江山嗎?我以後用人的地方多著呢,賞罰分明是必須的,不然,誰跟你乾啊,這介子推真是沒眼色!這種人,當個到楷模的偶像供起來就好,千萬不能讓他當官辦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史載: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後,按功勞大小排排坐分果果,結果,分了好幾輪,都沒輪到介子推。要知道,跟重耳逃亡的,也就幾十個人,沒有多到他數不過來。而且,介子推在人群中那麽特別,想忘掉他,容易嗎?更何況,民間傳說裡還一口咬定晉文公吃了介子推的大腿肉呢。晉文公要真吃了介子推的肉,他能忘了?

《史記》還記載,晉文公論功行賞是很有原則的,有個人因為晉文公賞賜到第三梯隊了都沒輪到他,去找晉文公撒嬌,晉文公告訴他,三輪賞賜各是上中下三等,各賞不同貢獻的人,你的功勞只是第四等,還沒輪到。

史載,因為老不賞他,介子推生氣,就罵了一頓:臣下掩藏自己的罪過(下冒其罪),晉文公還賞賜這樣的小人(上賞其姦),朝廷上下,沒個明白人,都互相欺騙,(上下相蒙),沒法跟他們混!(難與處矣!)

這回他連晉文公也一起罵了。罵完就去緜山隱居,晉文公就把緜山封給他,說:我有錯,你是善人啊。

《史記·晉世家》:文公環緜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

我覺得這個結局皆大歡喜,介子推重名,晉文公就給了他名,至於官祿,你既然說不要,我也不敢讓你當官壞我政事,你隱居正好,我表彰你,你也別在我面前讓我頭疼。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當然,正史裡都沒說近臣建議晉文公挖地三尺、把緜山燒個三天三夜都要把介子推挖出來,這得有多大的仇才能出這餿主意啊?晉文公得多蠢才能采納這主意?除非他是真想燒死介子推。

真正有獨立思想的人不會人雲亦雲,有自己的判斷。明末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二十五》談到介子推時指出:“二書(指《左傳》和《呂氏春秋》)去當時未遠,為得其實,然之推亦未幾而死,故以田祿其子爾。”我敬佩的顧炎武果然是個明智的人,他已經指出,《左傳》和《呂氏春秋》離介子推年代比較近,記載的比較真實。

綿山在山西,海拔2560米,方圓40平方公里,十分的巍峨壯觀。

所以,別問我介子推到底有沒有割大腿肉,反正這個情節我也不信。

還有,傳說中還說晉文公燒死介子推後,吃冷餐來懷念介子推,還把寒食後的日子定為清明來紀念介子推,這個情節絕對是漢朝之後才添加上去的。因為,在戰國的時候我們的節氣才有了完整的二十四個,在春秋初期的時候,節氣只有八個,分別是兩至兩分和四立。而且,在先秦,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和現在的有點不一樣,那時,寒食後面的節氣是谷雨,之後是清明,谷雨和清明這兩個節氣順序和現在相反,秦漢的時候才改成清明、谷雨。

介子推的確是個忠義廉潔的隱士,但絕無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這兩件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