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花茂村“一地生四金”脫貧模式值得借鑒

作者童其君系中國知名財經評論員

最近,一部反映花茂村小康之變的電視劇《花繁葉茂》正在熱播。現實中的花茂村,2019年已接待遊客18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億元,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據了解,花茂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19年的18556元,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7.9%降低到2019年的零(6月17日《光明日報》)。

從新聞中,不難發現花茂村以前叫 “荒茅田”,是一個“出行難、飲水難、看病就醫難、農田灌溉難、村民增收難”的典型貧困村莊,到如今柏油馬路貫通全村,路旁是一棟棟小青瓦、白粉牆的黔北民居,家家戶戶的院子相通,還種上了五顏六色的花卉,遊人可以隨意穿梭其中花繁葉茂的花茂村。錢包更鼓, 生活更便利,黔北小村之所以花繁葉茂,我想,除了打好“鄉愁牌”,產品活起來、發揮多方扶貧的共振效應之外,一地生四金,村民得實惠是花茂村脫貧攻堅發生巨變的重要舉措。

記得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說過這麽一句話,沒有產業,就沒有鄉村振興。要把立農、為農、興農的產業都盡量留在農村,把就業崗位更多留給農民,把產業鏈增值收益盡量留給農民。對此,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完善農業股份合作製企業利潤分配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工商資本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工商資本每年投入鄉村產業的資金都在兆元以上。今後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更多資本投入鄉村,多辦一些農民“辦不了、辦不好”的產業,多辦一些產業鏈條長的產業,多辦一些帶動貧困戶增收的產業。

產業選得準不準、好不好,直接關係到脫貧成效。令人欣慰的是,在農業上,花茂村“村社合一”的路徑逐步完善,並推廣了“三社融合”經驗,依托山東九豐農業集團,創建綠動九豐、紅楓聖源等5家農業專業合作社,采取“村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推廣“稻菜輪作”“稻菌輪作”等水旱輪作方式,發展立體生態循環種養,實現“一地多用、一年多季、一季多收”。農村工作最具體,農民群眾最講實際。合作社有了,如何發揮村民的積極性?首先要把解難題辦實事作為工作的突破口,以更大的力度,解決好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讓群眾不斷看到變化、得到實惠。花茂村的秘訣是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轉得租金、就近務工得薪金、入股村經濟合作社得股金、反租倒包得資金)模式,還建立利潤返還、股比分紅、收益分紅等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歸結為一句話,關鍵在引導農民將土地經營權、林權、勞務等入股到經營主體,讓農民成為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中央領導曾在廣東清遠調研時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注重培養選拔有乾勁、會乾事、作風正派、辦事公道的人擔任支部書記,團結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

實踐證明,一地生四金,村民得實惠的做法,確保了脫貧攻堅的高效率,也確保了脫貧攻堅的高質量。在脫貧攻堅戰還有不到7個月的時間就要全面打贏、貧困地區將全面轉入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從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做好產業扶貧的重大意義,在資源配置上更加突出產業扶貧的重點,全面提升脫貧產業的質量效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