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減負和整頓下的校外培訓機構生存錄:為中小學生減負“打前哨”

目錄

黃莊:家長與孩子的“朝聖地”

黃莊與金源購物中心機構遭“突襲”,ACM-ICPC轉線上

教培機構整頓“藥不能停”

整頓是為中小學生減負“打前哨”

導語

12月7日晚八點,一則帖子突然出現在水木社區,引發關注,帖子標題為《突發:海澱區長帶領大批警察記者夜查黃莊機構》。據了解,為了在年底前,完成對違規培訓機構的初步治理和整頓,相關部門對黃莊教育機構進行了突襲檢查。

而在該事件發生兩天前,同樣是晚上,海澱區副區長劉聖國帶隊,曙光街道書記冀國瑞、主任胡巨集宇,區教委副主任屠永永以及教委、工商、消防、派出所等相關部門執法人員,來到金源購物中心進行了現場檢查。

11月中旬左右,北京市教委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第一階段排查後,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進展和課後服務工作情況。據了解,該階段全市共排查出校外培訓機構12681所,其中存在問題的有7557所,問題主要集中在辦學資質、辦學行為和安全隱患等三個方面,已完成整改校外培訓機構有2567所,完成整改率為33.97%。

北京市教委方面表示,存在問題的校外培訓機構將在今年12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對剩餘4990所校外培訓機構的整改。

由此看來,對黃莊的突襲、對金源購物中心的檢查順理成章,而隨著年關將近,對教培機構的檢查,或許也將越來越頻繁。

1

黃莊:家長與孩子的“朝聖地”

北京教育看海澱,海澱教育看黃莊。或許黃莊自己也不知道,有一天它這裡,重點名校雲集,又因此令校外培訓機構扎堆。

在黃莊方圓幾公里以內,除了人大附、北大附、清華附、八一學校、101中學、中關村一二三小等各路名校,還有不計其數的教培機構。

或許很多家長也不曾想到,自己會坐1小時甚至兩小時的地鐵,起早貪黑只為了來這裡,陪孩子上幾小時或一兩天的課,甚至為了陪讀,或租或買下周邊的房子。儘管這附近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的筒子樓,人多、設施陳舊,沒有生活品質。

但在家長看來,這裡有相對優質的教育水準,有相對較大的升入名校的機會,這一條足矣。

於是,家長不惜“孟母三遷”。

每到周末的時候,這裡堵得就像是迎來送往的北京西站,只不過行色匆匆的,變成了“一大一小”——妝容各異的母親與大多戴著眼鏡的孩子。他們從不同的地方來,進入銀網中心大廈,然後四散著奔向不同的樓層:新東方、學而思、高思、立思辰、傑睿……

有人曾笑稱,就算不去公立校,一個孩子也可以在這座大廈裡,完成K-12階段的所有課程,甚至包含留學申請。

一位創始人接受採訪時曾說:“你看北京,有名的小學就那麽幾所,老百姓就拚命往裡擠,因為自家孩子只要進入這些學校就能進入名牌初中,進而進入名牌高中。畢竟,有名的初中、高中也就那幾所。”

為了拿到名牌高校的通行證,家長們盯上了自主招生名額,以清華大學自主招生為例,2018年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條件之一就是學生要在數理化生等學科上具有學科特長,且在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表現突出。

或許是應了“父母愛子女則為之計長遠”的老話,為了拿到敲開名校的“磚頭”,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開始送孩子去學奧數了。於是,孩子們除了要應付日常的學習,還要隨時準備著學科競賽。

家長們的焦慮寫在臉上,體現在行動上,他們時刻關注著升學政策的變化,企圖從中找到什麽一飛衝天的秘籍;他們手把手地帶孩子學習功課、刷題複習……

在這樣一幫“豁得出去”的家長帶領下,少數人的“饑餓”變成了大部隊的“饑荒”,劇場效應之下,無數家長和孩子被裹挾,和著“提前學、超前學”的節奏,奏出一曲你追我趕的狂想曲。

在海澱黃莊,家長、孩子、機構,都是瘋狂的,而透過黃莊,我們似乎又能看到,整個中國孩子的學習現狀。

要不要阻擋?誰能阻擋?

2

黃莊與金源購物中心機構遭“突襲”,ACM-ICPC轉線上

當事態無法阻止的時候,國家利用政策這個杠杆,踩了刹車。

12月7日晚八點,一則帖子突然出現在水木社區,引發關注,帖子標題為《突發:海澱區長帶領大批警察記者夜查黃莊機構》。據了解,為了在年底前,完成對違規培訓機構的初步治理和整頓,相關部門對黃莊教育機構進行了突襲檢查,而本次檢查的重點是消防。

與此同時,不少家長接到來自機構的通知,表示由於教室電路出了問題,本周末暫時停課。

而在社區的討論中,有網友直接表示,“查消防,不可能有合格的”;還有網友列舉到,裡面“培訓機構太多,很多教室沒有窗戶,電梯擁擠,設備老化,樓道狹窄,一出事就是大事”。

海澱黃莊的突襲並非個例,同樣作為教培機構較為集中、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金源購物中心,也遭遇了長官的蒞臨。

12月5日晚六點,海澱區副區長劉聖國帶隊,曙光街道書記冀國瑞、主任胡巨集宇,區教委副主任屠永永以及教委、工商、消防、派出所等相關部門執法人員,來到金源購物中心進行了現場檢查。

據悉,劉聖國有針對性地抽查了四家主要面向中小學生為主的培訓機構,其中,既有學科培訓也有非學科培訓機構,既有有證有照機構,也有有照無證機構。劉聖國對照機構規範辦學13條標準,向每一家機構負責人都進行了詢問,並有針對性地查看了機構的證照和相關辦學材料,還查看了個別機構的一對一教學現場。

此外,在這樣緊鑼密鼓的檢查下,鯨媒體了解到,受此次整改影響,資訊學考試ACM-ICPC(前身為“迎春杯”)於12月7日發出緊急通知,將活動轉移到線上進行。

ACM-ICPC全稱是資訊學考試,是由國際電腦協會(ACM)主辦的,一項旨在展示大學生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和在壓力下編寫程式、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年度競賽,囊括了全球最頂尖的人才。

而參與ACM-ICPC的中國隊員,不少是在ACM-ICPC奧林匹克競賽中脫穎而出,進而被選拔到北大、清華等高校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競賽成了一種功利性的升學選拔大賽。

據了解,ACM-ICPC的前身為“迎春杯”,開始於1984年,由北京市數學會協助,中小學數學教學報承辦。作為北京的一項傳統中小學賽事,不僅在北京影響很大,在全國範圍內也有一定影響。“迎春杯”的時間在每年年初,屬於普及型競賽,學生們可以自願參加,競賽不排名次,比賽的結果也不直接與升學掛鉤。然而,在“迎春杯”中取得一個好成績,各個中學都是很認可的。

至於後來“迎春杯”被家長熱捧,源自北京市小學升初中的改革。北京市於1998年實施了小學免試、就近升入初中的政策。由於一些重點學校對在“迎春杯”等數學競賽中獲得好成績的同學格外關注,不少家長開始把“迎春杯”等杯賽作為孩子進入重點中學的重要途徑。

到了2018年,因教委減負通知,從2019年起,“迎春杯”正式停辦,改為ACM-ICPC資訊學考試。有業內人士表示,該ACM-ICPC科普邀請活動從線下轉到線上,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們對賽事的追捧

而學科類賽事停辦,迎春杯並非首例。自2017年開始,走美杯、小機靈杯、中環杯、華羅庚杯、春蕾杯,3E英語測試等相繼被叫停。畢竟好好的一場賽事,卻成為一場功利性的升學“競走大賽”,國家的叫停,似乎表明其對這種功利性競賽的不讚同。

無論是對教培機構的檢查,還是淡化賽事的影響,無一不說明,國家對教培機構的整頓之風,早就刮起來了。

3

教培機構整頓“藥不能停”

2018年2月下旬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明確要求要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培訓出現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

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提出在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同時,還要提高中小學育人能力,提升教學品質,嚴明入學紀律,做好課後服務。

9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切實做好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從事語文、數學、英語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類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相應教師資格。培訓機構應將教師的姓名、照片、任教班次及教師資格證號在其網站及培訓場所顯著位置予以公示。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未取得相應教師資格的學科類教師應於2018年下半年報名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經過教師資格考試未能取得教師資格的,培訓機構不得繼續聘用其從事學科類培訓工作。

10月,教育部召開推進校外培訓機構整改工作座談會,總結校外培訓機構整改進展,集中約談進度緩慢省份。會上要求,各地要以縣為部門公布培訓機構黑白名單,教育部也將集中公布各省專欄網址。

11月,教育部在京舉行了全國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台省級用戶應用培訓的會議。教育部方面指出,各地要用好平台,通過系統完成校外培訓機構的摸排、整改、審批、學科類培訓備案、社會監督等工作,面向社會公布校外培訓機構的有關政策、白名單、黑名單、學科類補習班等資訊。

11月26日,教育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應急管理部辦公廳聯合擬定《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乾工作機制的通知》,通知要求線上培訓機構要緊跟線下整頓政策,同步規範線上培訓機構,並必須在網站顯著位置公示教師資格證號。

至此,無論線上線下,一個沒落下,整頓這場風持續發酵,從漣漪擴散成浪花,拍打著教培機構向規範路線走。而隨著各地依托政策頒布相關規定,整頓情況每天都在更新著。

據了解,早在11月30日,海澱區就召開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集中整改工作會,會上,海澱區教委要求對存在安全隱患機構和違規辦學的機構,在11月底前完成整改;存在辦學資質問題的機構,12月底前完成整改,下一步區教委也將開展存在問題機構的整改複查、約談。

截至11月30日,海澱第一批720家機構已完成整改,據海澱區教委官網資訊顯示,12月15日前,海澱區以面向中小學生培訓為重點,按照學科培訓機構治理工作的13條標準,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完成黃莊、公主墳、金源購物中心等地區培訓機構的集中整改任。12月中旬起,海澱區將根據整改情況,採用多元監管治理模式,進行綜合行政處罰,社會公示,確保12月31日前完成集中治理任務。

不止海澱區,12月7日,豐台區召開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推進工作部署會,並從當日下午5:30開始,對多家校外培訓機構的集中地——冶金自動化研究設計院及周邊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是否有合規營業執照、辦學許可證,授課教師是否有教師資格證,經查發現18家機構僅2家有證。

後續,豐台區將嘗試和探索運用資訊化管理手段,諸如開發相應app、在培訓機構教室安裝識別及監控設備等方式,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合規行為進行全程跟蹤。

此外,朝陽區在12月6日召開了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治理工作整改階段推進會。來自朝陽區200多家機構代表填寫了調查表格並當場提交。據悉,表格內容包含辦學狀態、建築面積、授課方式、招生對象、招生對象年齡、公司所在樓層六項內容。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今年教育行業的熱點,那無疑就是“整頓”,十幾二十多年來一直處於混亂發展狀態的教培行業,怎麽就非往“正軌”走不可呢?

4

整頓是為中小學生減負“打前哨”

如果用目標導向的視角來看這一年的整頓,最終應歸結在“為中小學生減負”上。

整頓能否實現減負這一目標?鯨媒體曾採訪過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他看來,這一輪對教育培訓機構的整頓、治理,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因為治理並沒有找準核心問題。真實的原因是,我國對學生的評價,實行按分數排名的評價。只要競技教育存在,培訓熱就不可能消除。

事實也的確如此,“減負令”其實由來已久。資料顯示,教育部第一個“減負令”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955年7月發布的《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據不完全統計,過去60多年來國家層面發布的“減負令”政策至少有10道,加上其他工作的檔案計算在內,已經頒布的“減負令”多達50多道。如果再算上地方頒布的“減負令”,我們國家已頒布上百道“減負令”。

然而,儘管教育減負實施數十年,但成效似乎並不明顯,鯨媒體曾在《封面報導|一場聲勢浩大的減負整頓背後的故事》一文中梳理出兩方面原因:

(1)減負其實是減了學校的負:雖說是減負,但減的是學校的負,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

(2)從國情出發,中國人口眾多,職業選擇、競爭壓力大,加之家長希望孩子將來能夠考好大學、好就業,追逐重點學校。這樣一來,本來就業壓力應該是大學或者是中學畢業之後才面臨的問題,現在提前到中小學階段。國家的就業形勢,包括人才培養,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和困難,所以造成減負始終減不下來。

那麽真真正正的教育減負,如何奏效?

(1)別帶著誤解看“減負”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張志勇在今年兩會上提出:別帶著誤解看“減負”,應該明確的是“減負”並不等於公辦教育的“後退”、不等於降低中小學生的課程難度、不等於不要學生刻苦學習、不等於減少學生學習時間、不等於不要考試

張志勇認為,“減負”最要緊的是做好五件事——調結構,適當減少文化課學習的時間,增加綜合素養培育的時間;轉方式,減少教師不適應學生學情導致的學習負擔,激發學生興趣、自主學習能力;提品質,提高教育教學品質,減少學生重複、低效的機械訓練負擔;重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供適合的差別化的教育;講規律,尊重規律,依靠科學。

講規律可以以考試評價為例,日常考試的功能不是要給學生排名排隊,而是為了診斷和改進;再如晚上孩子們做作業做到十一二點,使得第二天上午聽課精力很差,學習效率很低,這樣的加班加點不但無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導致學生學習的惡性循環,是得不償失的。

而黑龍江陽光教育負責人呂福生認為,首先要在幼稚園階段全面禁止小學化教育;然後在幼升小階段,全面禁止、嚴格禁止各類學校進行文化知識類的測試,甚至包括技能類的測試;在小學升初中階段,嚴禁將各種奧賽分數、英語分數作為附加條件,包括升高中階段。

至於大學階段,“現在是不是能改,我覺得還沒有想好,可能大學階段需要改變體制,否則很可能大學入學後就會變成權力和財富的競爭,那對普通孩子可能更加不公平”。

(2)培養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新人才

“一流大學就那麽幾所,全國也就幾十所,任何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位置,不一定要上重點,因為未來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科學素養,未來即使當廚師,已經不同於以前的廚師了,要用到機器人去炒菜,包括清潔工,必須會操作機器人。”

人類即將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當中,所有憑知識、憑技能、憑體力、憑經驗而做的工作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未來社會上可能只有兩種人才是社會的締造者:創造者和組織者。要想讓孩子們成為創造者,他們必須在小時候有大量的自由時間,可以自由地玩耍、思考,可以自由地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呂福生說道。

(3)給“特長生”招生壓壓火,給“擇校熱”降降溫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要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

之所以要進一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全部取消特長生招生,是因為只要有特長生招生存在,哪怕隻佔1%的比例,也存在特長招生的異化問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取消特長生招生,不能讓公眾形成教育部門不再重視學生個性、特長培養的錯覺,而應通過改革教育評價體系,落實、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促進中小學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如此,個性、特長教育將不只針對少數“特長生”,而是針對所有學生。

改革是一個不破不立的過程。它需要具備的是推倒重來的勇氣和勢在必行的決心。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整改的力度、節奏、觸角如何,我們都期待看到這次整頓過後,整個教培行業越發規範有序的狀態;我們也希望看到,在減負的號令吹響了數十載之後,孩子們即將迎來自由、健康成長的新時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