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社交型博物館展覽將成未來趨勢

網絡時代的真實社交

博物館展覽社交設計初探

作者|李 林

內容提要:

隨著網絡時代虛擬社交的普及,現實生活中網絡依賴、情感匱乏、社交障礙等現象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博物館具備為公眾創造真實社交環境、滿足公眾真實社交需求的條件,是一個具有獨特優勢的社交場所。

隨著社會公眾真實社交心理需求的日益增長,現代展覽的體驗設計需要更加注重社互動動項目與展項之間的相互結合,通過展覽中的社交太空營造、社交型的互動技術設計、參與性的參觀活動策劃等方式提高觀眾認知學習的效率、實現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011年,尼古拉斯與詹姆士合著的《大連接: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被社交網絡連接的人類新社會。

在這個資訊時代的社交網絡裡,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建立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社會經濟地位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人們的連接關係不再局限於真實生活中認識的人,朋友之間的各種社會聯繫也可以啟動鏈式反應,並最終連接到看似無法企及的人類個體,就像遙遠的波浪最終衝到身邊的海岸一樣。

一、網絡時代的真實社交體驗訴求

1.虛擬社交與真實社交

社交網絡能夠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甚至打破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的差距,實現自由、平等、即時的互動和交流。這種依托於網絡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被稱之為“虛擬社交”,可視為資訊技術發展而帶動的社會文明進步。

然而,社交網絡所依托的畢竟是一種虛擬現實的網絡環境,對其過度沉溺和依賴也會引起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心理、行為障礙。

網絡時代社交障礙者人數的明顯增多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國外研究者通過對臉書、聊天室、在線遊戲、約會網站等虛擬社交平台使用者的大量個體案例研究,證明社交網絡使用頻率越高,人們與現實社會的隔離感反而會明顯增強。

針對網絡虛擬社交環境,他們提出“真實社交”的概念,即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傳統社交聚會、面對面的交談、參與性的集體活動等方式來建立更加牢固的社會關係。

2.博物館的真實社交功能

博物館作為一個公共活動太空,原本就是一個具有獨特優勢的社交場所:

自從博物館大門向公眾敞開以來,其核心功能區——展廳就可以被視為一個自由、開放、平等的社交太空;

咖啡廳、餐廳、休息區、活動區等公共區域也為遊客們提供了優雅別致的社交環境;

其會員製、“博物館之友”等運營方式讓具有相同興趣的人們通過會員開放日、俱樂部、文化沙龍等活動形式進行社交聚會;

其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彼此之間完全陌生的參與者自然而然地融入集體活動中。

二、現代博物館展覽的社互動動設計與社交體驗

博物館作為社交場所的社會價值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但其傳統社交活動的開展主要依賴於公共太空的營造和教育活動的組織,而觀眾各行其道、互不交流的參觀模式並沒有得到本質改變。

現代博物館展覽的體驗設計需要更加注重社互動動項目與展項之間的相互結合,以達到消除參與者之間的心理隔閡、實現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目的。

從展覽設計的策略上講,博物館可以通過展覽中的社交太空營造、社交型的互動技術設計、參與性的參觀活動策劃來實現展覽的社交功能。

1.展覽中的社交太空營造

令人舒適的環境氛圍是促使社交活動發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在展廳中開辟相對獨立的社交太空,不僅有利於增強展示效果,而且能夠更自然地促進觀眾之間的交流。

▲日本滋賀縣琵琶湖博物館 圖自網絡

日本滋賀縣琵琶湖博物館、南京博物館院、中國杭幫菜博物館在展覽中為觀眾創造了特定的時空環境,使其可以較長時間地停留和與別人相處。

▲南京博物院“江蘇古代文明展”圖自:南京博物院官網

這些太空雖然在展線中相對獨立,但都與博物館展示主題緊密相連,可被視作展覽的延伸太空,而在為觀眾製造“共同話題”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更是普通公共太空無法比擬的。

2.社交型的互動技術設計

在博物館展覽中合理利用社互動動技術不僅能夠吸引個體觀眾的融入,還能通過集體活動創造自然的交流氛圍,以互助、協作、遊戲等方式幫助觀眾克服心理障礙,彌補社交技巧方面的缺陷。

20世紀末,弗蘭克·奧本海姆立的美國舊金山探索館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在展覽中增加一些人與人的交流和互動項目,如多人共同參與的遊戲項目、多人協同操作的機械設備等等。

21世紀,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博物館互動展項的形式表現更加新穎、互動界面更加豐富、技術流程更加靈活,有利於促發參與者互相詢問、模仿、學習等交流行為,為參與者成功地搭建一個自然、輕鬆、愉悅的社交平台。

3.參與性的參觀活動策劃

妮娜·西蒙的《參與性的博物館》提出將博物館參觀流程視為一種參與性活動的觀點,認為博物館展覽的社交設計應遵守從個體化到集體化的原則,即以個體體驗為基礎的展覽項目應該以實現社會化的集體參與為最終目標。

博物館展覽的參與設計不同於一般的教育活動,設計者需要將展覽內容、形式、互動機制進行通盤考慮,才能有效解決如何將參與體驗與展覽內容巧妙結合的問題。

21世紀以來,不少新銳藝術博物館開始嘗試改變展覽的體驗模式,而以互動、交流、參與為核心的藝術創造活動無疑是最受觀眾青睞的。

▲美國沃克藝術中心等藝術類博物館

美國沃克藝術中心等藝術類博物館通過與展覽緊密配合的教育活動,針對青少年為主體的觀眾人群進行自助式導覽設計,使其能夠在沒有專業教育人員組織下,通過集體遊戲的參與來增強參觀體驗,並提高參與者在藝術欣賞、觀察力、創意設計、想象力等方面的能力。

三、未來前景:影響社會發展的展覽體驗革命

21世紀的博物館展覽在繼承了20世紀多元化體驗發展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觀眾在博物館參觀過程中的參與和交流環節。

與傳統的神聖殿堂式的博物館相比,當代博物館更像是一個龐大的社交俱樂部,以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來吸引觀眾,並通過博物館有效組織,實現從“看”到“玩”、從“欣賞”到“參與”、從“個體”到“集體”的參觀方式的革命性改變。

1.提高參觀體驗的融入度和參與度,掀起學習方式的革命

“社交型”博物館展覽無疑在促進觀眾參與、融入、交流、學習、創造等方面具有傳統博物館展覽無可比擬的優勢。

▲資料圖 自網絡

根據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美國懷特·哈欽森兒童娛樂教育研究中心等博物館和兒童教育科研機構的長期研究和評估表明:

集體參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孩子們對外界事物的認知,並能夠有效培養其創造力、想象力、解決問題和與人溝通的能力,達到傳統展覽無法企及的學習效果。

2.關懷幫助社交障礙患者,開辟博物館特殊體驗模式

社交障礙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疾病。對這些社交功能障礙患者的關注,已經成為博物館的社會責任。

美國紐約交通博物館等機構已經開始為社交障礙兒童專門“定製”參觀活動,而根據參與活動的家庭反饋,博物館精心營造的展廳環境可以幫助大多數自閉症兒童克服對環境的心理障礙,其中不少患者已經開始在展廳中與博物館教育人員、其他觀眾發生自然交流,對其社交能力的恢復起到了積極效果。

3.提倡積極健康的社交方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經超過全球平均水準,互聯網絡已經成為現代生活衣、食、住、行、休閑、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京博物院展廳內鋪設的盲道、扶手和專門的全自動助殘車可引導觀眾到達每個展示點 圖自南京博物院官網

對於中國社會而言,在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安身立命之本的家庭、社會關係卻在受到各種衝擊和挑戰,我們當下對家庭情感和人際關係修複的訴求只能通過真實社交的方式來解決。

從公共文化服務的角度講,博物館應該承擔起提倡積極健康的社交方式、引導網絡沉溺者改變生活方式的社會責任。

展覽中的社交設計不僅可以讓觀眾以更加積極的態度融入到參觀過程中來,還能使其獲得心理、情感上的快樂與滿足,進而啟發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生活、行為習慣的改變。

或許,讓觀眾暫時放下手機、遠離網絡的家庭活動以及面對面真實交流的集體參與才是網絡時代博物館的最佳“打開”方式。

文中圖片為編輯所加,出處見圖片說明

· 有一種愛叫做點讚 ·

-END-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