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酒量越大,詩才越大嗎?那蘇軾酒量如何呢

杜甫《飲中八仙歌》,描繪了當時酒中八大仙人“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燧”的平生醉趣,表現了他們嗜酒如命、放蕩不羈的性格;晉魏時期“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鹹,他們七人常在竹林之下,唱歌縱酒,肆意酣暢。這些文人墨客與酒的情緣,流傳到後世,令人敬佩不已,但也容易給人誤會,以為大詩人都擅長飲酒,酒量越大,詩才越大,好像個個都是李白“鬥酒詩百篇”。

我們熟悉的偉大文學家蘇軾,對此就有過評論。蘇軾與其弟蘇轍說過“與文人一起文會宴飲,人家常以韓退之‘高士例須憐曲蘖’相勸。韓退之這句詩,毫無道理,好像文人學士都得喝酒。更有些末流文士,捧出韓退之這句詩,好像只要能喝酒,就是文人學士;酒量越大,好像詩才越大;有太白之酒量,好像便有太白之詩才,簡直胡說八道。”蘇軾作為一名文學家,享譽天下,他說出這樣的話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蘇轍亦說歷史上有名的酒徒,晉朝劉伶、阮籍之徒,都有不得意的痛苦。

那麽蘇軾酒量如何呢?蘇軾在他的詩中就說明了自己的情況。在《次韻樂著作酒》中說到“少年多病怯杯觴”,可見他年少時酒量比較小。蘇軾步入官場,要應酬的酒宴自然就越來越多。宴席上,蘇軾可以作詩,但是酒卻疲於應付,因此他采取了措施,就是“飲不盡器”。蘇軾只求半酣,不求一醉。就算酒瓶裡、酒杯裡還有酒,只要飲酒量到了,蘇軾就不再喝了。

“高士例須憐曲蘖”,這是那些末流文士拿來為喝酒辯護的詩句,蘇軾看不慣,他認為“曲蘖未必高士憐”,即使是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也寫得不妥,試問路逢曲車便饞得口水直流,幾口酒下肚便在大庭廣眾脫帽露頂,內心如此混亂,竟能成仙成佛?太過誇張,便少了情趣。於是他作了一首《謝蘇自之惠酒》:

高士例須憐曲蘖,此語常聞退之說。

我今有說殆不然,曲蘖未必高士憐。

醉者墜車莊生言,全酒未若全於天。

達人本是不虧缺,何暇更求全處全。

景山沉迷阮籍傲,畢卓盜竊劉伶癲。

貪狂嗜怪無足取,世俗喜異矜其賢。

杜陵詩客尤可笑,羅列八子參群仙。

流涎露頂置不說,為問底處能逃禪。

我今不飲非不飲,心月皎皎常孤圓。

有時客至亦為酣,琴雖未去聊忘弦。

吾宗先生有深意,百裡雙罌遠將寄。

且言不飲固亦高,舉世皆同吾獨異。

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決須飲此勿複辭,何用區區較醒醉。

陶淵明彈無弦琴,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蘇軾飲酒亦如是,只求酒中之樂趣,不求一醉方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