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梁文道:面對意外和災難,我們都是平等的

埃塞俄比亞航空的空難事故已經過去三天,“無人生還”的事實依然刺痛我們的神經。

災難發生之後,關注、追責、悼念,都正在進行著。

然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幸災難,還能怎樣應對?

意外和無常,是人生的本相。在人生所有的意外和無常面前,我們其實都是平等的。

對於意外和死亡的恐懼總難以避免,但不妨礙我們嘗試去接近它、正視它。儘管人生無可避免“無常”,但我們還可以選擇對待恐懼的態度。

講述 | 梁文道

來源 | 看理想·《八分》

相信你也一直在關注,不幸的埃航空難事故。

當地時間3月10日,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MAX客機,在飛往肯亞首都內羅畢的途中墜毀。機上149名乘客,8名機組人員,全部罹難,無人生還。

在這149名乘客之中,包含8名中國乘客。其中有一位兩個月後就要過22歲生日的浙江女孩,本來滿心歡喜計劃去肯亞觀賞動物大遷徙,美好的願景卻因這場空難戛然而止;還有一位,是我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在聯合國環境署任職的曾成毅先生,他在07到10年曾在陝西參加扶貧項目,關注性別平等問題,這些年也一直致力於各種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及教育工作,同樣不幸在這場空難中離世。

可以說,當我們面對災難,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無常——這就是我們人所在這個世界上的本相之一。對所有人而言,面對生命的無常時,都是平等的。

其實人生之中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無常,只不過其中一些會令我們格外恐慌,比如空難。

1.

從那些患有“恐飛症”的人說起

即便各種各樣的調查報告和資料會告訴我們,航空意外事故的發生幾率其實比馬路上的交通事故低得多,但我們仍然對空中飛行格外恐懼。

有許多知名人士也因“恐飛”而聞名,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便是我們兵工廠球迷非常懷念的“冰王子”——丹尼斯·博格坎普,也是一位荷蘭國腳。

Dennis Bergkamp,在球場上沉著冷靜,低調優雅,被譽為像“哲學家型的藝術家”,因恐飛症有綽號“不會飛的荷蘭人”

相信很多人都曉得,有一個說法叫做“飛翔的荷蘭人”(The Flying Dutchman),這也是理查德·瓦格納1843年一部著名歌劇的名字,也是西方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指的是傳說中一艘永遠無法返鄉的幽靈船。

然而,博格坎普卻有一個特殊的稱號,就是“不會飛的荷蘭人”(The Non-flying Dutchman)——因為他實在太“恐飛”了,一旦需要離開兵工廠到別的城市,甚至歐洲各國參加比賽,他不能搭乘飛機,永遠是自己開車前去。

我記得那時候有一場比賽,要前往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踢球,整隊兵工廠球隊都隻用了兩小時搭乘飛機抵達佛羅倫薩,結果只有博格坎普開車前往,開了兩天才到達。

所以每一回參加歐冠比賽,他到達賽場前都已經累得夠嗆,更不要說如何代表荷蘭國家隊到全球其他地區參加比賽了,因為飛到歐洲以外的地區總得搭乘飛機,那他怎麽辦呢?他只好盡量不參加。

於是,無論博格坎普所在的俱樂部還是國家隊,一旦要外出前往比較遠途的地方參加比賽,這時候我們球迷都得有心理準備,儘管博格坎普是如此重要的球隊核心人物,他也幾乎無法出戰,這對我們球迷也是一種很大的傷害,然而對此也沒有其他好的應對方法。

除此之外,根據BBC網站的一份報導,已故的搖滾明星大衛·鮑依,原來也曾經非常懼怕搭乘飛機,直至1980年覺得自己似乎能夠克服恐懼時才重新開始坐飛機出行,結果有一回卻在飛機上心髒病發作,他就再次放棄了航空飛行,乃至於後來他往返英國與美國之間基本依靠輪船出行。

同樣喜歡坐船往返歐洲與北美,大洋兩岸的還有一位著名的電影導演——《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導演韋斯·安德森。

旅行界裡流行一種說法,認為坐船出遊是代表旅行的黃金年代,一種更為浪漫的正統旅行方式。可問題在於,儘管也有泰坦尼克號這樣的事故發生,為什麽乘船的恐懼遠遠不及乘坐飛機的恐懼呢?

2.

恐飛因為“不理性”,

還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關於人為什麽“恐飛”,存在各種各樣不同的解釋和說法,但幾乎沒有單一成立的共識。

首先最為通常的一種解釋方式是,因為人是不理性的

如果我們都是理性人的話,應該會服從統計學告知我們的概率。

儘管統計方法多種多樣,計算結果也不盡相同,但比較通常的說法是,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的死亡概率約為14萬分之一,而搭乘班機發生事故的死亡概率則大約是470萬分之一。

另一組數字顯示,根據2018年的一份空難調查報告,在2018年中在空難中喪生的人數為556人,相比2017年的44人可以說是暴增許多,這主要由於2018年的幾起大型空難;如果與道路安全情況相比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份2018全球道路安全狀況報告顯示,每年死於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人數達135萬人(該數字為2016年統計數字,而2016年航空事故死亡人數僅為268人)。

假使我們作為絕對的理性人,應該更信任統計數字,那麽按理我們對於乘車出行的恐懼應該大於飛機才對,那麽為什麽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所以一種解釋就是“不理性”。由於不理性,在飛機上會引致一種非常極端的悲觀狀態。

加之,機艙本身是一個近乎密閉的空間,在其中會助長或者加劇人的焦慮感。

《荒蠻故事》,許多驚悚類型電影場景都選擇了機艙

第二,有些“恐飛症”是源於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尤其是對於那些不太具有飛行經驗、不熟悉飛行情況的人,他們對於飛行的恐懼往往來自於一種對於未知的害怕。

另外還有一種對“恐飛”的解釋是,恐高。

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人在“恐飛”這件事情上,他們所害怕的並不是飛機在起飛和降落時的狀態,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空難都是在起降過程中發生的。

這些“恐飛症”患者害怕的並非最容易發生事故的環節,他們害怕的是飛機在巡航當中的狀態。比如,巡航過程中我們常會遇見的一種情況便是遭遇不穩定氣流。

這種氣流造成的顛簸以及不穩定,會給人帶來很大的離心力,一旦經歷多了這種離心力,便會降低機艙中人的認知能力,會嚴重影響人對於辨別眼前事實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內心許多不自覺的莫名其妙的想法會不斷湧現、加劇,讓人產生更大的恐懼感。

那麽,該如何克服這樣的問題?對於不同的人,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我所認識的一位著名演員,他基本就是靠念經這種方式度過,其實就是為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它能夠起到的作用,就是通過專注於某一點,從而轉移自身的恐懼感。

另外還有一種方式,是不斷通過呼吸的練習和控制,讓自己的心境變得更加平靜,不讓恐懼滋生,這種練習呼吸的方法也是許多治療師推薦給恐飛者的解決方法之一。

在我的記憶中,有一段時間內,部分航空公司甚至專門聘請過一些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在飛機上幫助那些格外緊張或者嚴重的恐飛患者,給予適當的心理輔導和治療。不過後來由於費用太過昂貴,似乎已經沒有這項專業服務了。

3.

班機上的安全宣傳片,

也會使人產生“恐懼”?

恐飛這件事,有些人是因為飛得太少,對未知的東西感到恐懼,也有些人是飛得太多了,反而害怕。這倒可能更加理性一點,因為一個人搭乘得越多,遇到事故的幾率也會稍微提高一些。

但是像我這種一個星期大概就要乘坐兩次飛機的人, 對我而言機場簡直如同自己的家一樣,去香港機場、北京機場,閉上眼睛都能都夠辨別方位,到了這個狀態,我反而對搭乘飛機這件事情已經沒有任何特別的感覺。

搭乘飛機就是我休息的時間,看一些平常沒時間看的雜誌、影視節目的時段,還是一段能夠跟地面上所有通訊暫時斷節的難得時光。

還有一種讓人恐飛的情況,大家可能意想不到。我們搭飛機的時候都會看到起飛前播放的一段宣傳短片,教大家注意各種飛行安全問題,比如系好安全帶,上方的氧氣面罩掉落時,如何裝戴、使用等等。

原來,有不少恐飛患者正是由於看了宣傳片,從而更加恐懼——因為這段宣傳片再次提醒了乘坐飛機的種種潛在風險。

這就是為什麽很多航空安全宣傳片都喜歡用一種特別柔性的方法來表達,傳統上是找一些美麗大方的空姐、英俊帥氣的空服小生,讓他們出面來解決你的注意力問題,讓宣傳片變得好看一些。

現在更常見的是各種各樣可愛的動畫,比如國航就喜歡用熊貓,讓大家覺得航空安全這件事學習起來也挺有趣的。

ANA航空公司最新製作了一版“歌舞伎”風格安全宣傳片

如果說航空安全的宣傳片都能夠讓人感到緊張,那就能夠想象還有一種更加讓搭乘人緊張的情況——安檢。

4.

飛機安檢,

居然會加劇人對飛行的恐懼?

自從“9·11”之後,人們對於航空事故多了一種新的領會。當然以前就曾有過針對航空的恐怖襲擊、自殺事件等等,但是只有“9·11”對大眾形成了一種特別的印象。

我記得那一年,美國人坐飛機出行的平均人數都有所下降,但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喪生人數卻上升了。

“9·11”之後,全球的機場安檢都加強了許多。

我自身經歷過比較嚴格的機場安檢,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印度。

一般人都不會相信印度的安檢可以嚴格到什麽程度——進入機場大樓之前,就要在門口檢查機票,有機票的人才能進入,送客的人都被擋在外面。

現在這個年代許多人是不攜帶紙質機票到機場的,但是在當時印度的德裡機場,要求必須事先將機票列印出來才能通過檢查。進去之後,種種安檢程序之嚴格就不在話下了。

另外一個安檢十分嚴格的國家,那就是我們中國。

舉個例子,在中國搭乘過飛機的人肯定都知道,火機、火柴是不允許帶上飛機的。這種做法其實在其他國家並不那麽常見,而且在安檢搜身的時候,每個乘客也檢查得格外仔細,我常常感覺安檢人員恨不得把我全身上下摸透才讓通過,當然這確實也是為了我們大家的安全著想。

若要論舉世安檢最嚴格的地方,莫過於以色列航空,準確說不止以色列航空,而是對於任何以色列出入境的情況。

無論搭乘任何國家的班機、航空公司,都會建議提前4個小時到達機場,起飛前一小時關閉值機,而當你在辦理登機手續的時候就已經有以色列的特殊人員,前來一個一個查問情況,“去以色列幹什麽”等等。而且,真的有人會被以色列安全人員直接拒絕辦理登機手續。

以色列航空也真是世界上少見的一家航空公司。

以色列航空的反導彈系統

第一,大部分民航飛機的機師,都不可能接受遇到導彈襲擊時該如何應對的訓練,然而以色列的航空機師全部都是空軍出身,而且都具備這方面的專業訓練。不僅如此,機師還要預備出現特殊情況的時候,能將飛機當作戰鬥機來使用,懂得做出大幅度的轉向動作。

更有甚,民航飛機的雷達一般能夠及時掌握氣象的突發情況,但用來對付導彈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以色列航空就安裝了一套反導彈系統,有紅外線、雷達監測是否有導彈襲擊的危險。此外,它還裝上了一種反導彈的箔片來當作誘餌,這是對付導彈的一種常見詐騙戰術。

那麽請問,你會覺得以色列航空更加安全,還是因為知道它有這種種安檢措施之後反而更加不安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無常”。無常是我們生命的本相,但是有時候我們卻非常厭惡有人不停提醒,人生是無常的,人生總是難免有各種各樣不好的事情發生。

為了解釋什麽叫“無常”,我以前常常會講到一句話,就是:很有可能我正在這演講,講台上方就塌了下來,把我砸死了,或者我一出門就被一輛車撞死,這些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

但是一些年輕朋友會提醒我:文道,你以後不要再這麽說了,很晦氣。

可是,我們能不能因為認為機場的安檢、航空安全宣傳片也都很晦氣,所以最好把它們也都停止了呢?

本期八分問答

(問答答案均在每期音頻末尾)

[本期提問者 | Lucky ]我是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的Lucky。在“中國發展簡報”上看到《公益時報》對梁文道老師的採訪:《梁文道:對公益的認知會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文末梁老師提到看理想將和WWF一起做一些關於生態和動物保護問題的節目,並且還會再出一個節目,是專門關於動物研究的。特別高興聽到這個消息。就是想建議說除了從生態的角度探討之外,有沒有可能也從動物福利的角度去談談人和動物的關係呢?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曾經提到動物福利可能比環境保護更難,因為環境保護很多時候能落腳到“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而動物福利則需要更多的“利他性”。人和動物(個體和群體)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對這檔節目特別期待。謝謝“看理想”團隊。

歡迎分享今日八分·圖簽

*如果你也有想問的問題,歡迎到看理想App《八分》欄目下留言提問。你們在App裡的提問和留言,道長都會看到的喲!

另外!八分已在【看理想App】上同步更新,看理想小程序將停止更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