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奇點學堂|商業航天新動態:微小衛星前景巨大成投資熱門

2019年,人工智能、在線教育、新媒體、新零售、企業服務、移動互聯、商業航天、地產平台化的趨勢如何?機遇又在何處?11月21日至28日,騰訊新聞《奇點學堂》將與德勤攜手,陸續推出《對話明日之星》系列訪談!特邀7位來自不同行業、均獲2018高科技高成長中國50強暨明日之星的企業創始人/高管與知名投資人對話,圍繞新技術、新趨勢、新商業模式、新政策變化等進行討論!

商業航天領域,一直以來都是相對高科技而言更高科技的領域。因為其龐大的投入以及不可預測的困難等,讓很多民營企業想都不敢想。甚至普遍認為,航天領域是只有國家才會做的事情。但卻有一家民營企業迎難而上,克服重重困難,不但打破了從研製到發射的最短時間世界紀錄,更開拓了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價值,讓更多的投資人關注到微小衛星的巨大前景空間。在他們眼中,未來,當越來越多的微小衛星被研製發射成功,將會在各個領域,徹底改變人類現有的生活。那麽,在商業航天大趨勢來臨之前,投資人應該如何認識商業航天的未來前景?又如何判斷哪家企業更值得投資?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微小衛星不斷被發射成功,商業航天的巨大前景也開始被越來越多人關注。未來,微小衛星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麽變化?

11月28日,天儀研究院CEO楊峰先生與國科嘉和基金執行合夥人陳洪武先生做客《奇點學堂--對話明日之星》系列訪談,就“商業航天新動態:微小衛星前景巨大成投資熱門”進行對話分享。此次的線上分享有七大精華觀點:

以下是訪談實錄:

主持人:大家晚安!非常感謝楊峰先生和陳洪武先生做客騰訊新聞奇點學堂的系列對話《對話明日之星》,接下來有請二位先生為我們帶來一場關於商業航天的科普與投資的精彩對話。

陳洪武:謝謝主持人,大家晚安。很多人可能對商業航天還不了解,所以我想問楊總:您能不能跟大家講講,商業航天具體指的是什麽?商業航天最重要的是什麽?

天聯網有巨大的市場機會 目前處於微小衛星爆發期

楊峰:很多人會把商業航天的定義搞錯,所以我先跟大家解釋一下。其實商業航天不等於民營航天。民營航天的對面是國有航天。航天科技集團是國有航天,但是他的鴻雁星座和捷龍火箭,其實是商業的衛星和商業的火箭。同時,商業航天也不等於民用航天。民用航天對應的是軍用航天。比如說高分系列的衛星是國有航天,也是民用航天,但並不是民營航天,也不是商業航天。所以商業航天對應的應該是計劃航天,只要通過國家立項的計劃的任務都不是商業航天。

通過商業化的方式判斷市場需求,先行投資然後再銷售產品和服務的都是商業航天。所以國家隊也可以乾商業航天,軍用航天也可以利用商業航天來獲得價值。只是因為國家搞商業航天首先做的一件事情是打開門,把民營資本,民營企業,創業公司放進來,然後民營企業鬧騰的比較厲害,國家隊迫不得已開始做商業航天。其實商業航天就是為了讓航天計劃經濟的體制加速推進市場經濟。我們可以簡單的定義,商業航天就是市場經濟的航天,而不是原來的計劃經濟的航天。

商業航天現在的熱點並不是因為國家的開放。打開門是政策方面的好事,但是大部分的商業航天從業者並不是想要政策的紅利,也不是要去掙這個商業航天風口的資本紅利,而是真正有一個巨大的市場紅利和技術紅利的存在。我們看到了巨大的市場,這是下一代互聯網,我個人稱作“天聯網”的巨大的市場機會。

我們用電腦把一切連接在一起,叫作互聯網;我們用手機把一切連接在一起,叫做移動互聯網;我們通過傳感器,再通過基地台把一切連接在一起,叫做物聯網。當衛星的成本能夠降低時,由衛星連接一切的天聯網的時代就會到來。衛星連接的效率,肯定是優於所有的地面方式的。我們要做到萬物互聯,全球互聯,靠地面的基地台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需要衛星來解決一切。我們原來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但由於衛星的成本太高,所以商業化推進不了。在最近的二十多年,微小衛星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微小衛星大幅度降低衛星的成本,跟當年的PC機出現的趨勢一樣,衛星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成本越來越低,這就代表衛星連接一切的成本也會越來越低。

SpaceX 的偉大在於降成本

不僅如此,一家偉大的公司出現,讓這一切變得越來越可能,那就是SpaceX。SpaceX的偉大之處在於把成本降下來了。ULA發射同樣火箭的價格至少是他的六到七倍。發33噸運力的獵鷹9只需要六千二百萬美元。這是非常非常偉大的事情,讓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顯著的降低了一個數量級,也意味著建設天網的成本會越來越低。所以無論是基於SpaceX自己的星聯計劃,軟銀投資的oneWeb,包括我們中國現在正提出來的若乾天聯網的計劃,包括各種時間分辨率、空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的遙感,這種基於天基大數據的遙感應用以及導航的未來各種應用,比如說基於無人駕駛無人機這種高精度導航的一些應用,其實都是天聯網巨大的商業機會。與其說是商業航天的市場機會巨大,不如說是微小衛星的商業機會特別大。從1957年到2017年,全世界發射衛星的總量是4000顆左右,但是2017年一年發射的微小衛星的數量就在四百顆,所以一年的微小衛星的數量已經能夠比得上全世界所有總量的十分之一,這是一個歷史的劇變期,微小衛星的爆發期,這個機會是非常值得去突破的。我覺得商業航天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小衛星做好未來的各種應用,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如何把成本能夠降下來。

主持人:陳總您作為投資人,能談談您對於商業航天領域的看法及投資邏輯嗎?

陳洪武:人類探索宇宙是永無止境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不斷地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時代都有技術的突破,但短暫的突破之後,又面臨新的局限和障礙。在人類登月、探索銀河等過程中會衍生和創造出很多出色的應用包括商業可能,比如太空旅行雖然尚未實現,但並不代表這些領域沒有需求。另外一點,商業航天,從我們的觀察來看,更多的是用一種新的創業體制和行業規則來推動技術進步和行業發展。面對新興的需求應用領域,用創新的研發體制和工具、創新的系統和設計思想、創新的元器件和模組選型等,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多樣化任務需求。

在中國,過去是國家在航天上投入多,民間參與其實是非常少的。原因是在商業方面體現出來的商業價值與預期的投入不是太匹配。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航天領域的成本有了大幅度下降,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了,在導航、遙感、通信等各個領域裡都衍生了很多商業應用。現在有很多的太空愛好者,他們希望獲取跟多關於太空的資訊,來滿足他們科學研究或興趣需求,帶來了潛在的新商機。

總結來說,當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到可以承受的地步,消費者或者說潛在的消費者足夠多時,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也會越來越多。作為風險投資人,我們在行業爆發之前要提前布局。現在的商業航天處於市場導入期,算是比較早的階段。商業航天這個領域,不只是簡單的放個衛星,而是通過這個領域拉動出新機會。當前成本還不那麽理想,技術還不是那麽完善。所以還會是一個很有挑戰的創業之路,所以需要有長期奮戰的準備。但我們相信,未來航天領域一定會出現蓬勃發展。對於我們投資人來講,在行業快速發展之前介入,等待未來幾年的快速成長,是我們的一個投資邏輯。

商業航天的最大挑戰 需要打造出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供應鏈

陳洪武:雖然商業航天的前景非常好,但至少目前,從業者還沒有感受到滾滾財源。我想請問楊總,從您自身角度,您覺得現在商業航天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在哪裡?

楊峰:商業航天面臨的最大挑戰,我覺得有兩個。第一個就以玩笑的形式說一下,商業航天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大家的不認同。其實,美國的微小衛星,歐洲的商業航天已經發展的非常的好了,我們在談SpaceX的時候都把他當神仙,但聊中國的商業航天時,我們卻把它當噱頭。這讓人非常難受,但是現實,不過總歸是玩笑話。

客觀的說,我認為商業航天目前最難的一個點是產業鏈問題,因為現在整個商業航天的產業鏈都是基於傳統的航天,基於國家任務的航天,基於這個體系內的航天然後建造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非常封閉,脫離現代工業體系以及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非常奇怪的產業鏈。我們現在要搞商業航天,搞微小衛星,我們的核心目標就是要非常誇張的降成本。但離開產業鏈降成本,這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

現在來看,我們要降成本,其實要走非常多的彎路,冒非常多的風險,甚至於要重新去建設產業鏈。我們要把各種可能性全部都用起來。這是非常非常難的事情,因為原來就沒有過,而且沒有人能夠幫助到我們。但其實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SpaceX當年剛成立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也是在非常瘋狂地啃產業鏈。他甚至於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產業鏈。他失敗了非常多次。SpaceX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火箭公司,SpaceX也是全世界失敗次數最多的火箭公司。他們的每一次失敗,其實都是在試錯,每一次失敗都是在對產業鏈的打磨,他的每一次失敗都是在進步。沒有辦法,這是一條必經之路。所以我們現在其實非常難的在通過不斷的發射衛星,去打磨我們的產業鏈產品,然後一直降低我們的成本以及提升我們的技術。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但也是一個非常有成就感的過程。所以,我覺得現在對於中國商業航天來說,最難的就是如何打造一個量產的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供應鏈。

中國商業航天處於發展階段 與SpaceX差距巨大

主持人:此前,微博公號中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隻配待在國企底層?》引發了大家的關注,似乎每一家商業航天公司都會被問“是否會是中國的SpaceX”,陳總作為投資人,對商業航天領域也有不少巨集觀的了解,在您看來,中國商業航天隊與SpaceX差多遠?存在著哪些困難?

陳洪武:謝謝主持人!,文章我也看了,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表現出來中國的航天事業的一個現狀問題。中國的航天科研人員,由於航天本身的商業化不足,他們的個人其實沒有得到合理的市場價值。從中國的航天角度來講,已經積累很多技術、培養了大批的人才,隨著商業化探索的不斷湧現,在未來,這個行業機會是非常多的。現在很多人都願意把SpaceX拿出來跟中國的商業航天比,但我覺得其實不具備可比性。SpaceX看起來是個民營公司,但他真正的技術來源,是美國NASA。NASA把他們幾十年研究的結果和技術積累一股腦給了他們,才有他們的現在,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中國當前的民營航天公司是沒有這麽一個強大的政府支持的。或者說獲得了碎片化的支持,但並沒有得到系統性國家層面的支持。

對於我們來說,中國在民營航天裡面有幾個問題:首先是資金實力不足,像SpaceX公司的融資達到幾十億美元級,在國內的民航公司目前還沒有誰能做到這點。第二是技術的積累。中國的航天本身就比美國要晚,更不用說歷史積累以及當下政府對民營航天從業者的支持,相比美國對SpaceX的支持還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在人才、資金、政府的支持上,我覺得都有不足。另外,在產業資源方面,中國的企業相對來講,影響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目前也比不了SpaceX。但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進入,產業的需求一點點拉動,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也能夠冒出來,在全球商業航天上有一席之地。

民企的優勢在於速度與服務 努力發展可與國家隊並行

陳洪武:我想問楊總兩個問題。首先從楊總的角度看,民營企業跟國家隊相比優勢在哪裡,劣勢在哪裡?

楊峰:先說劣勢。我覺得民營企業跟國家隊相比,全都是劣勢。無論從資本、技術、人才、資源各方面來說,民營企業都是沒法去跟國家隊來相比的。但是其實有兩個點,我覺得民營企業是是有顯著的優勢的,就是速度和成本。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打的兩個點。國家隊是大象,轉身非常慢,那麽我就把我的速度發揮到極致,同時我把成本也發揮到極致。所以我們在早期的時候是選擇跟國家隊做極度的差異化。同時我們把服務做好,就跟國家隊面向的市場形成了極大的差異化。所以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是,我們是短周期低成本和一站式。這樣的話,願意選擇國家隊的那些客戶,他不會來選擇我們,但是願意選擇我們的客戶,他就沒法選擇國家隊。這也是我們在提供的一種差異化的打法。其實,民營企業只要在早期能夠生存下來,那麽在未來就有很大的空間。無論是在資金資源人才和技術方面,民營企業都能夠跟國家隊有的比。比如說資本,我的錢雖然沒有國家隊多,但是他花錢的決策非常慢,所以這個也是民營企業在資金上的一個優勢。

在資源上來說,雖然國家隊在國內的資源可能比民營企業多,但民營企業在國外的資源會比國家隊用起來更加方便。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在海外布局。同時在技術上來說,國家隊雖然在一些傳統的基礎上累積非常多,但是現在新航天做的是一些純新技術,以及跟其他行業的跨界技術和跟國外的技術交流。在這些事情上民營企業是顯著優於國家隊的。在人才上,其實我們現在用的人才並不全是航天內部的人才。我們現在人才基本上是一半一半,一半的航天體制內的人才,和一半從其他行業找來的優秀的人才。

所以我們認為,在早期階段,民營企業的優勢主要是在成本速度和服務上。在發展起來之後,其實在多方面對於國家隊來說還是有不少的優勢的。

問題:我想請問楊總未來國家隊和民營企業會以怎樣的狀態存在?

楊峰:國家隊和民營企業是相輔相成的存在。我認為未來面向計劃經濟的國家隊高大上的任務走立項製,一定還是要國家隊來做,民營企業乾不了。對於商業市場的這種偏運營方式的商業衛星星座,那麽肯定是由民營企業為主,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狀態。

問題:楊總,現在也有很多民營企業在發射衛星,您覺得民營企業、科研部門在未來應該如何布局衛星應用市場?

楊峰: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在發射衛星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百花齊放的過程。但航天絕對是一個非常高風險的市場,我們一定要想清楚了再下手。並不是傳幾個人才,投點錢,就能夠把這個市場乾起來的,一定要對這個行業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同時對商業上有非常領先的認知,才能夠把這些事情做好。所以我希望同行越多越好,這樣的話才能夠顯得成功者更加的寶貴。

天儀發射的第一顆衛星 研製速度創下世界紀錄

主持人:在對商業航天領域有了大致了解後,我們請天儀研究院CEO楊峰總給大家介紹一下天儀研究院。天儀研究院在今年榮獲了德勤“2018中國明日之星”,恭喜楊總!

楊峰:首先跟大家介紹一下天儀。天儀成立於2016年1月,是中國第一批商業航天公司之一。天儀是做商業化微小衛星的。我們不僅僅是一個製造商,我們希望能夠成為一個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以及未來成為一個商業衛星星座的運營商。從我們發展的角度上來說,就是快。我們從16年1月份成立,到16年6月份完成天使輪融資,在16年11月份就把我們的第一顆衛星“瀟湘一號”發射進入太空。“瀟湘一號”也是中國第一顆由民營企業自主研製的衛星。這也是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因為任何一家衛星公司從成立到研製衛星發射,一般都是至少兩到三年時間以上。我們第一年成立就不僅把衛星造出來,而且把衛星給發上去了,這是非常快的。2017年2月,跟以色列合作一顆衛星,在印度發射。今年1月份,我們的第三顆和第四顆在酒泉發射。上個月底,我們的第5、6、7、8顆發射成功。下個月七號要進行第五次的發射任務,也有若乾顆小行星發射。所以我們一直在強調,我們是發射衛星最多的中國的民營公司。

同時,我們強調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一種打法。衛星每一次發射,其實都是對於產品技術本身迭代的過程。目前來看,我們的衛星在軌狀態已經非常不錯。我們現在10kg的平台,因為國家隊不造這個系列的衛星,所以他們沒法跟我們比。也有大學發過類似的衛星平台,但是他們發的沒有我們多。另外也有其他衛星公司做這個類型的,但是他們還沒有發射。所以在這個領域,我們找到自己的一個細分的區域,然後把這個產品做到極致。

問題:想問一下楊總,感覺衛星是非常遙遠的事兒,國家才能做的,天儀作為第一家研製衛星的民營企業,能不能說說初衷?在創辦之初有哪些難忘的事兒?

楊峰:成立天儀的初衷,我們覺得中國航天其實非常的好,集中資源乾大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們想說,只有這一種模式可以乾航天嗎?但是看全世界,無論是波音還是歐洲的空客,其實都是一種路數。我們後來看到SpaceX,看到Planex,我們稱之為new space的一些公司的存在。他們的打法完全是不一樣的,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力。然後同時我們也看到微小衛星的機會。所以我們認為用new space的快速迭代的打法來發展微小衛星,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所以這就是我們創業的初衷。

難忘的事太多,反正挺難的,一言難盡,在此也就不多說了。關於商業航天的未來,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主持人:商業衛星領域,國內市場也有幾家在做,陳總為什麽會選擇天儀,天儀什麽最吸引您?

楊峰:天儀公司跟我們有相當多的緣分。首先國科嘉和是中科院旗下的一個風險投資平台,而天儀是脫胎於中科院的空間研究所。我們應該說在2014,2015年的時候就開始研究商業航天這個行業。理所當然,我們就把中科院名下跟航天相關的公司都看了一下。天儀這個公司還是非常有特點的。首先,他們應該說在中科院體系裡的航天領域,特別在小衛星領域,做的非常不錯。團隊裡頭的很多人為國家在航天領域做了很多重要的項目,積累了相當多的工程經驗,也有非常好的在航天領域的技術積累,有非常強的研發體系。另外,他們團隊擁有多年的行業經驗,積累了相當多跟商業航天相關的人脈資源。所以,這個團隊有經驗,有技術,有系統化的關於航天領域的知識儲備體系,又有非常好的行業人脈。我想這為天儀未來的成功打下很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天儀不僅僅有技術,而且還擁有商業方面的經驗。因此我們覺得天儀這個團隊,成功的概率最大,風險最小。另外,他們做的是小衛星,相對來講投資的規模不需要太大,不像那種做發射火箭的要求很高,對於我們來講,投資不大意味著試錯成本低。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把它作為我們在商業航天領域第一標的。

問題:感謝楊總、陳總!想問楊總,我聽很多人提到目前商業航天的商業模式,大家都很茫然,不知道天儀現在有沒有規劃?

楊峰:天儀之前提的商業模式其實非常的小心。我們一方面是不希望國家隊討厭我們,一方面不想讓他們感覺到我們的存在對他們有任何的挑戰。在前兩年,我們提出來一個空間科研定位。通過這幾年的發展,證明我們這個定位是非常正確,我們也取得了非常快速的突破,不錯的收入和很多的商業客戶。從現在來看,我們覺得這個時間已經積累的差不多了,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要朝著更大的商業化的目標推進了。我們會很快開始下一輪的融資,我們會提出來新的商業模式。。

天儀未來是衛星製造商也是運營商 客戶可根據自身情況購買服務

陳洪武:很多人很好奇為什麽國科嘉和會投商業航天。但我們作為從業者,我們有些思考。天儀未來可能不只是一個衛星製造商,可能還會是衛星星座的運營商。想問楊總,天儀未來如何盈利?它的盈利空間有多大的思考?

楊峰:在衛星裡面,過去的盈利模式更多的是製造商的模式,運營商比較少。過去的製造商模式是,市場需要衛星,就賣一顆衛星。第一,很貴。第二,能夠提供的服務能力也比較小,然後同時也並不一定能夠滿足需求。所以這也造成衛星的商業化應用做的不是特別好。現在開始在美國,在歐洲出現了大量的商業微小衛星公司,以及他們的星座服務模式變成了運營商本身也是製造商自己,然後他們自己製造衛星,自己發射衛星並且運營,以後市場需要用衛星服務,再也不需要採購資產,直接採購服務就可以。是遙感,就買圖片,是通信,就買數據,是導航,也來買數據。

衛星的商業模式跟SaaS的商業模式其實非常像。甚至於我跟我的投資人開玩笑說,我們其實也是SaaS公司。只是我們並不是software-as-a-service, 我們是satelite-as-a-service。其實從SaaS軟體來說,過去每一個企業如果需要用軟體的話,他會找一個軟體開發商來開發軟體,自己定製,然後自己用。這種時候開發費都會非常的貴,而且耗時也非常的長,然後同時也不一定好用。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體驗,但是SaaS軟體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殺毒軟體的提供商,他把軟體做成標準化,然後誰需要用,就可以用,甚至於說還有很多是免費的。商業衛星未來提供的服務跟SaaS軟體是一模一樣。對於每一個用戶來說,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服務。但是對於運營商來說,雖然每一個客單價降低了,但是用戶會增多非常多倍,同時利潤率也增加了很多,給客戶提供的服務的體驗也會好很多,這是一種盈利模式。其實從遙感通信和導航各個方面來說,都有非常大的一個市場空間。只是之前這種成本實在太高,所以並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推廣。

如果你走到任何地方都能夠上網,包括在飛機上也能上網,海上能上網,山區裡都能上網,這種體驗肯定是大家需要的。但是說,如果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原來費用的二十倍甚至一百倍,那很多人就肯定不會去用它,因為太昂貴了,很多人不可能付這樣的費用。但是說,如果未來如果能夠把費用做成地面費用的1.5倍,只要付1.5倍的地面通話成本費用,就能夠享受到全球不斷網的服務,那麽絕大部分的用戶都會選擇。所以這就是巨大的生產和市場空間,然後從這個市場空間衍生出來的機會會更多。

衛星可提供的服務廣泛 若成本降低將會顛覆地網成為市場主流

對於導航來說,其實也有巨大的機會。現在無論是GPS還是北斗,能夠提供的定位精度大概是在幾米到十米左右的一個精度。但是如果未來能夠通過微小衛星在低軌對導航信號進行增強,提供一個高精度的導航系統,在這裡邊其實就有很大的應用機會。比如說無人駕駛,多無人機的應用,其實都需要通過高精度的導航來實現。現在都是在用地面建差分站的方式來做導航增強,但是地面差分站不知道要建多少個才能抵得過一個衛星在天上的效率。所以只要把衛星的成本降下來,地網必然沒有天網有優勢。

衛星能夠提供的服務特別多,能夠衍生出的機會特別大,現在唯一的困擾就是成本。我們能把成本降到現在成本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我們就能夠打開巨大的市場。這個邏輯在電腦行業是這樣,通信行業是這樣,在無人機上是這樣,那麽在衛星行業也會是這樣。

問題:感謝楊總,我想請問您能否簡要介紹天儀目測發射的衛星主要針對遙感,通信還是導航的用途?在技術上實現了哪些創新,取得了哪些更好的性能?

楊峰:天儀目前所發射的衛星,無論是針對遙感通信還是導航,都有各種嘗試,更多的是在做新技術的驗證工作。比如說我們做了基於十公斤的超小型大寬幅的遙感相機的驗證,在通信上我們做了軟體無線電的新技術的驗證;在導航上我們做了導航增強的一個驗證。每一個驗證,其實都是為了未來的新技術在更大的市場上應用,再做一次嘗試。現在我們的6U立方星已經能夠做到非常高的精度,在國內所有同級別衛星當中都是最好的,但是我們的成本卻是最低的。

問題:國內哈工大,清華,西工大在10kg級別的立方星都有過發射,1U, 2U到12U好像都有,不過他們很多都是用於地球大氣層探測的科研用途,很多衛星上選用的器件並不太滿足長時間抗異塵餘生和低溫的要求。請問楊總,天儀的衛星發射在可靠性上達到哪種水準,能否為客戶提供更長久可靠的服務?

楊峰:這個問題非常專業。其實大學都是在做一些科研的用途,天儀的衛星早期以及現在也都是在做科研的用途。我們現在衛星上所用的器件都不是宇航級的器件,是工業級的器件,的確並不能滿足長時間的抗輻照的可靠性條件。但是現在,工業級的器件可靠性增長已經非常好,我們雖然不能保證十年到十五年的使用壽命,但是在三年到五年的壽命其實已經在國外一直被廣泛驗證。現在我們在軌時間最長的衛星是十一個月,並且還繼續在增加時間,還一直還在工作。我們也是通過每一次發射都在做著可靠性增長,都在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我們每一次都是一次技術的迭代。我們相信未來在立方星的能力上做到三到五年是肯定沒有問題的。但是我覺得其實三到五年就足夠了,現在的低軌的小衛星,其實並不是一定要做到十到十五年,因為技術發展的非常快,用三到五年,就有新技術出來,我們更換一批就好,這其實就是新航天的另外一種模式吧。

互動環節:

陳洪武:楊總,您剛才一直強調微小衛星是天儀目前的主要產品,包括您講的未來微小衛星就是星座等。既然有微小,那麽就還有大衛星,你能不能跟大家普及一下從大到小,他們的軌道形態,他們大概完成的一些功能,以及這類不同的衛星目前的商業體現的形式?

楊峰:從大小來分,人造衛星這個詞一般指的都是500kg,甚至1t以上的大型衛星。我們如果說到小衛星的話,一般指的是一百公斤到五百公斤左右的重量。我們再往小做,從10kg到100kg,我們稱之為微小衛星。10kg以下,我們稱之為微納衛星。從軌道來分的話,我們一般稱之為低軌,中軌和高軌。高軌就是地球同步軌道,一般都是大型的通信衛星。中軌是一般兩萬公里的軌道,這個一般是導航衛星。低軌一般是遙感衛星,指的是四五百公里到一千公里左右的軌道。現在微小衛星興起的革命其實是在低軌形成星座這樣的方式。雖然微小衛星單顆比不上成噸重的大衛星能力,但是組網起來的能力,比如說幾百顆小衛星它的成本可能比一顆大衛星低,但是組網的能力會比一顆大衛星要強,同時覆蓋面積還要大。

同時需要補充一下,微小衛星現在的能力已經越來越強了,比如說遙感衛星的能力,可以比得上十幾年前一個上噸級的衛星能力,這是現在技術進步非常誇張的一件事情。

問題:請問楊總,微小衛星目前國家發展到哪個階段?和國外比如何?

楊峰:我們國家的微小衛星是從2000年開始,清華當時跟沙英國薩裡大學學習,開始研發中國的第一顆小衛星,後來中國的小衛星更多的是由大學,包括清華、國防科大、哈工大、西工大、浙江大學這些學校來做的。我們國家的大學水準也都不錯,後來又有以天儀為代表的一系列這種商業公司的出現。現在微小衛星發展不錯,其他公司我不好評價,對於天儀來說,我覺得天儀在10kg左右的平台,雖然離美國的同級別的衛星,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但跟歐洲的最高水準其實差距已經很小了。在國內其實有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這種微小衛星其實是沒有商業價值的,實際上,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美國的10kg的立方星都已經飛到火星,洞察號在火星登陸,他用的通信中繼就是一個10kg的立方星,跟我們做的一樣大。他的能力極強,這就是非常誇張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認為微小衛星還有巨大的能力和潛力可挖。儘管我們離美國還是有差距,但離歐洲差距很小了。

問題:請問楊總,商業航天衛星與互聯網有什麽關係?有人說互聯網的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互聯網和航天這兩個高科技行業如何融合共贏?

楊峰:商業衛星跟互聯網有什麽關係?我認為商業衛星未來構成的網絡,也就是我所謂的天聯網,就是互聯網的下一代,或者下下兩代的一個形態。我認為互聯網的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下半場就是天聯網。這個就是我所謂的概念。現在可能國內很多人聽了還覺得是比較離奇,但是我們可以看到,Google也好,Facebook也好,都開始自己在造衛星了。今天,AWS在拉斯維加斯的會上也宣布自己已經進入到衛星產業。我們上一次在全球最大的衛星行業會議上,一個投資人說了這樣一句話,受到了大家廣泛的認可。就是:在美國,如果你還沒有投資過一家商業航天公司的話,那麽你一定不算一線機構。所以商業航天在美國已經非常熱鬧了,在我們國家,我覺得比較熱鬧,但是還沒有進入到非常熱鬧的一個階段吧。

問題:請問楊總,之前我們都在說登月,那這次登錄火星的意義會是什麽?您如何評價洞察號?

楊峰:我覺得洞察號這個事情,從航天的角度來說,是人類對於宇宙的了解進一步加深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事件。但是這個世界其實並不能夠算作商業航天的一個成績。同時我也更多的認為,馬斯克在講登陸移民火星的事情,更多地是在一個講故事階段,其實真的離這個還比較早。但是從事業上來看,我覺得這一次洞察號的兩個伴星,也就是瓦力和伊娃的這兩顆10kg的立方星,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震撼。10kg的衛星能夠去探測火星,能夠有這麽強的可靠性和這麽強的通信能力,這是非常誇張的事情。之前很多人覺得微小衛星還不行,但是,這一次的這兩顆伴星的微小衛星能力強大到令人發指。

奇點學堂,由騰訊新聞傾力打造的知識分享平台,邀請頂尖學者、國內外卓越的企業家、創業家,股權投資人、產業投資資本、二級市場基金投資人、金融家、律師、會計師、行業監管者,通過公開課、微訪談、案例分析、沙龍、研討會等形式,聚焦時事熱點、投資風向、資本市場實戰培訓、企業管理和經典案例分析。----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