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販賣教育焦慮”,很多家長正在被培訓機構“精準收割”

“北京市2019年高考語文卷已出現滿分作文”,“閱讀成為高考語文的製勝關鍵”。今年高考語文成為很多人討論的焦點,大家幾乎達成共識:語文會越來越難,閱讀會越來越重要,不久的將來,語文將會成為“閱讀為王”的學科。

確實,無論是高考語文試卷的閱讀量,還是各地高考語文試卷作文的難度,都反映出了閱讀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深厚的人文積澱,不僅無法較好地完成試卷上的閱讀題,恐怕作文題都不一定能理解得透徹。

人們對語文學科的熱烈討論,給那些從事語文學科培訓的教育機構帶來了商機,一些淪落曾到街頭角落裡的“小作坊”,此時搖身一變,成為“兒童閱讀教育”專業培訓機構;一些本不從事語文學科培訓的教育機構,此時掛上了語文培訓的招牌,重點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它們招聘了一大批“傳單工作者”,站在中小學門口、甚至幼兒園門口,以“販賣教育焦慮”的行銷策略“圍獵”家長。

在中國,只要跟孩子學習有關,家長總願意走在前面,“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既然閱讀越來越重要,那就從小抓起,認認真真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提升孩子的閱讀水準。可工作繁忙的家長哪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即便有,他們也不見得有很好的培養方法。所以他們內心非常焦慮,渴望有專業機構能幫助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一次高考,讓許多家長重視起孩子的閱讀,進而造就了如此巨大的潛在教育市場,大概是高考語文試題出題者所沒有想到的。

當然,家長們焦慮的遠不止孩子的閱讀能力培養,“少兒編程時代已經到來”,“學英語,要從幼兒園抓起”,“數學奧妙,盡在奧數”,“學美術,能提升孩子觀察力、創造力、鑒賞力、想象力、表現力,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興趣班學生年齡越來越低,孩子報班的種類越來越多,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越來越大。關鍵是,家長的焦慮並沒有因此得到緩解,反而愈發嚴重。很多陷入這種怪圈的家長其實正在被培訓機構“精準收割”。

已經給五歲的女兒報了六個興趣班的韓女士就是眾多被“精準收割”的家長之一。距離她女兒幼兒園不遠處有個“藝術中心”,這個三層樓的“藝術中心”裡開設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女兒四歲的時候,她帶著女兒在“藝術中心”閑逛,稀裡糊塗地就給女兒報了舞蹈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之後半年不到的時間,她接連給女兒報了圍棋班、機器人班、鋼琴學習班、美術班和乒乓球班。前些天跟國學班的老師溝通後,又有股要給女兒報國學班的衝動。

韓女士大概不知道,當她成為“藝術中心”某舞蹈培訓機構的客戶時,她的資料就已經被分享到中心其他培訓機構。然後,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場合,會有輔導老師與之溝通交流,他們會告訴韓女士“孩子的學習潛能要盡早開發,越早開發,就能越早發現孩子的專長所在,就能越早因材施教,孩子就可以走在別人的前面”;他們會給韓女士一些“貼切”的建議,並告訴韓女士“因為是中心老客戶,所以會享受到中心其他培訓機構的頂級優惠,價格絕對最低”。

“為孩子將來著想”的輔導老師,把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還好意思不掏錢報名?這就是典型的靠“販賣教育焦慮”來“圍獵”家長。有些家長本來算不上焦慮,但在各方的說教下,逐漸感覺到危機,覺得很有必要讓孩子多學點,早點學。可是,一個五歲的孩子就參加六七個不同種類的培訓班,究竟是開發孩子的潛能,還是泯滅孩子的天性?

由此我們發現,培訓機構大概是這樣一個套路:告訴家長,“你家孩子不普通”;提醒家長,“你家孩子需要接觸更多的知識,拓展視界”;督促家長,“越早讓孩子學習,越能成就不一般的人生”。如果沒有特別強的定力,很難不被培訓機構說服。

有位小學一年級班主任老師對全班學生報考課外學習班的情況做過統計,發現近九成的學生報了校外學習班,參加課外學習的學生報班平均數約三個,最多的達八個。這些學生所報的學習班種類繁多,除“美術、機器人、編程、鋼琴、舞蹈、乒乓球、跆拳道”等興趣班外,還有“培優班、學科競賽班、思維訓練班”等輔導班。

因焦慮而衝動,因衝動而被收割,我們身邊經常發生這樣類似的現象。有人說被“收割”的家長是犧牲品,但真正被犧牲的應該是孩子。他們每日勞作奔波,筋疲力盡;他們沒有選擇權,被動地接受父母所做的決定。那些家長所選擇的“興趣”,在很多孩子們眼裡根本就不是興趣,而是累贅,他們不知道為何要學這些東西。更為可悲的是,連他們的家長也不知道為何要學這麽多東西,只知道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所以也要跟著學。

“別人孩子怎樣,我家孩子就應該怎樣”,如果心態如此,當看到別人孩子有突出表現,就心生焦慮。倘若有人告訴家長“孩子很聰明,只是缺乏適當的培養和引導”,並拿出一些別人家孩子經過培養而變得優秀的案例,家長會很難拒絕這種“誘惑”,心甘情願地被收割。

要承認,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是超人,他們是普通人,他們可能成不了科學家、舞蹈家、文學家、畫家、鋼琴演奏家、頂級運動員;他們以後可能隻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但他們是活生生的個體,有思想,有靈性,很天真。而家長毫無原則地給孩子參加大量教育培訓,正是在摧殘孩子的靈性、剝奪孩子的天真,這太過殘忍。

在這個社會,能做到最好最頂尖的畢竟是少數。如何把孩子培養成那少數人之一,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絕非如培訓機構老師所言,“多報幾個興趣班就可以”。

事實上,我們不能將孩子按照“頂尖選手”的標準去培養,而是要把他們當普通人看待,要給他們舒緩和自由,要讓他們開心愉快地度過童年。一旦家長把孩子當普通人來培養,焦慮就會少很多,也就不容易成為教育培訓機構的收割對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