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正的百鬼夜行,卻一點也不可怕

今天恰逢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中元節又稱鬼節,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在每年的農歷七月,高興的不光是牛郎和織女這對情侶,還有一群應該是一群鬼,比他們更高興,因為他們的假期來了。

“七月半鬼亂竄”,農歷七月十五是鬼的盛大節日。佛道兩家都要擺開筵席款待他們,普通老百姓也要向他們布施,為他們點一盞明燈,照亮他們漆黑的鬼門關。

為什麽鬼要從這一天開始放假呢?因為這一天發生了很多的事情,這要從七月這個特殊的月份開始說。

有個出自《詩經》的成語叫七月流火,經常被誤用去形容氣象炎熱,恰恰相反這個成語說的是氣象開始轉涼了,這裡的七月是農歷的七月,這裡的火也不是“熊熊燃燒”的大火,而是天上的火星(心宿二)開始逐漸往西偏。立秋就在農歷的七月,從這個月開始就要步入秋天了。

我們的老祖先對每一個季節都心懷敬畏,每個季節都有祭祀:

春天的祭祀叫祠,夏天的祭祀叫礿,秋天的祭祀叫嘗,冬天的祭祀叫烝(見《爾雅》)。

秋天這個祭祀名字叫嘗,真是太形象了,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自然每個收獲的食物都要嘗一嘗。

隨著陰陽五行學說的興起,人們對四個季節分別賦予不同的陰陽性質,春天是少陽,夏天是太陽,秋天是少陰,冬天是太陰,十二個月份與十二天乾相連,在這十二個月中陰陽也要伴隨其中,七月屬申,十一月屬子,三月屬辰,陰氣在農歷七月萌生(少陰的秋天到了嘛),到十一月達到旺盛,到三月消失(少陽的春天到了嘛)。

而我們知道鬼肯定屬於陰,從七月開始他們能夠活動的時間到了,一直到第二年的三月份,一頭一尾正好是鬼的假期開始和結束,所以這兩頭要有個節日,七月份這個就是我們要說的這個,而三月份就是熟知的清明(其實清明不是上墳的,在古代寒食才是,因為兩個節日離得近,於是就簡化了)。

既然七月份對於鬼這麽重要,人們的節日活動是很盛大的,《禮記?月令》上說這個月的活動有:第一,先要祭祀門神(應該是神荼鬱壘,不是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第二,這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氣象轉涼,鷹都開始用鳥來祭天了,我們人類也要殺人了(這就是為什麽電視劇裡常見“秋後處斬”);第三,老百姓收獲,“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皇帝拿來收獲的食物先去祭祀宗廟,天子要祭祀,老百姓也要祭祀自己的祖先。

當然這些都發生在七月,未必是在七月十五。

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估計就是利用了這一個民俗,東漢的天師道,制定五臘日——五個祭祀的節日的時候,就在七月定了一個節日:道德臘,除了八卦牛郎織女,這一天大家要祭祀神仙和先祖。

如果沒有變故,我們鬼的節日會出現在七月初七,但是沒有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不,殺出個釋迦摩尼。

天師道創立的時候,也是佛教開始在中國傳播的時候。

在印度和尚們有有段日子叫“結雨安居”,因為印度夏季來臨,地面上昆蟲多,外出容易踩死蟲子,佛祖要求弟子們在家裡好好修行,等到雨季結束的時候都要向他進行一一匯報學習的成績。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這段時間就被固定在農歷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三個月眾僧們好好學習,七月十五這一天司機們要考核弟子的成績。於是七月十五這一天對和尚們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日子。

但這跟鬼有什麽關係?

別著急,這事還要靠一個和尚。

這個和尚就是目連。

目連全名應該是摩訶目犍連,他是如來門下最早的弟子之一,也是以身殉教的第一人,但是中國人對他這些偉大功業知道的不多,他在中國家喻戶曉(曾經)是因為他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地獄救母。”

西晉有個和尚竺護法翻譯了一本經書《佛說盂蘭盆經》,經書上說,這個目連有一次開了天眼,看見自己的母親在地獄裡受苦受難,每天吃不到飯食,飯菜送到嘴邊就燒成灰,目連趕忙告訴佛祖,想求佛祖幫忙,佛祖說:“你一個人辦不到的,你要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法會,召集眾僧一起來做法,才能救出你的媽媽。”

佛祖的意思很明顯,大家都在學習,你不能耽誤大家學習啊, 等大家學習結束吧,大家學習結束後,幫你個忙,然後你請請客(阿彌陀佛,妄言妄言)。

這一天叫盂蘭盆節,“盂蘭”據說就是梵語倒懸的意思,形容吃苦,那盆呢,就是供奉之盆,裡面擺上各色好吃的,請眾僧品嚐。(當然,也有人說盂蘭盆整個就是梵語,還有人說梵語裡壓根就沒有盂蘭,所謂盂蘭盆就是魚籃,觀音菩薩不就稱為魚籃菩薩嗎,所以這事應該叫觀音菩薩節,是拜觀音的日子)。

《西遊記》第八回的“同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上,如來佛祖召集大家開會,就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講話:“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寶盆,盆中具設百樣奇花,千般異果等物,與汝等享此 ‘盂蘭盆會’,如何?”——看看,所謂盂蘭盆會就是個吃。

光吃可不行,還得乾活,最重要的佛祖安排大家乾這個活是幫別人救媽媽,這個跟咱們儒家提倡的孝道一拍即合,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本來就是佛教徒,看到這個故事更是歡喜,每年七月十五日都到寺廟裡親自參加盂蘭盆會。

老大這麽給面子,孝道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地位又那麽重要,正好我們本來在七月裡也要祭祀祖先的,乾脆合到一起吧,於是七月十五這一天逐漸熱鬧起來了。

但是這一天為什麽又叫中元節呢?

因為道教。

佛教這麽熱鬧,道教自然也不甘寂寞,南北朝本就是佛道相爭熱鬧的時候,道教一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被這個外來教派給佔了,也立刻打出自己的招牌。這七月份本就有我一個節日,但是和牛郎織女混在一起,都快過成乞巧節了,大家都快忘了這道德臘了。有必要在七月十五設立一個節日了。

道家跟這一天本來也沒多大關係,沒關係,可以造啊,而且一造就仨。

道教東漢時創立天師道就有三官之說:天官地官和水官,分別管轄不同範圍。本來三位長官跟中元節沒有關係啊。北魏有個叫寇謙之的道士明白宣稱三官的生日就在這三天,天官的生日在正月十五,是為上元節,地官的生日在七月十五,是為中元節,水官的生日在十月十五是為下元節。地官就是掌管地府群鬼的,這一天地官要對地府的鬼赦罪,你們老祖先是不是能赦免呢,就要看我道家能不能施展神通幫助你了。

為了讓這個說法深入人心,還編故事。《歷代神仙通鑒》說元始天尊每天從嘴裡吐一個人,三天吐了仨,分別就是堯舜禹,後來堯就是天官,舜就是地官,禹就是水官。不信?你看大禹那麽能治水,不就因為他是個水官?——這個腦洞太大,老百姓接受不了吧,於是還有一個故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集一個故事,說有個叫陳子椿(哇,椿,大魚海棠,不過也有說他叫陳子檮)的,娶了三個龍女(娶神仙還娶了三個,太成功了),三個龍女為他各生一個兒子,分別就是天官地官和水官。

我們說這些故事是為了道家人真是不容易,為了讓大家過上中元節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流傳最廣的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經過不斷演繹發展,成為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唐朝有人說白居易的《長恨歌》兩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就是在形容目連救母的故事,可見已將一部經書演義成一個冒險故事了。

蒙古文彩繪插圖本《目連救母》片段

到了明朝更了不得,說目連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過程中,得到了孫悟空的幫助(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記》),上面目連請求佛祖救救媽媽,如來佛這麽說的:“原先有一介孫悟空, 因為變亂天廷,返下天宮。後來唐三藏收去西天取經回來,封他齊天大聖(不是鬥戰勝佛嗎?), 名喚孫行者,那畜生又不才了,因為盜吃仙桃仙酒 如今師父收在花果山水鐮洞 把一介大石磕監在那裡。 我想起來看他五百年災殃已滿了,爾可去叫他為伴前去。那畜生盜心不改,還要吃人。 爾將觀音娘娘賜爾金圈圈在他頭上” 故事和我們看的《西遊記》情節顛倒(這是因為西遊記當時是一個開放IP誰都可以可創作,佛祖看的應該不是吳承恩的《西遊記》。)這番話細思極恐,原來孫悟空取經回來又被關在水簾洞五百年,又被這目連戴上緊箍,陪著他去救母親了。好可憐的猴子。

蒙古文彩繪插圖本《目連救母》片段

這又是救母親,又是孫悟空,你是不是想起了《寶蓮燈》,沒錯,寶蓮燈也是目連救母派生出來的故事。不過把目連改了一個名字而已。

正是靠著這些故事,中元節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大,習俗也就越來越多。你現在可能看見的只有燒紙了,但是在古代,要熱鬧得多,除了燒紙,還要放焰口,各家寺廟要舉辦盂蘭盆節,各家道觀要齋醮,有錢的人還請和尚道士到自己家裡做法事,稱為放焰口,也就是布施眾鬼。

老百姓都要到河邊製作各種燈船放到水面上,隨水泛舟,稱為照冥,因為幽冥黑暗,需要人間點一盞燈為他們照亮路途。還要在水面上撒食物,鬼餓了可以吃。

對於群鬼來說,這一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寺廟裡有吃的,各家各戶有吃的,還有人給自己打燈籠,走在路上食物像雨一樣降落下來。怎麽也要高歌一曲:“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