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B肝IBD藥物改進研究,皮內比較常規肌注射,今年12月揭盲_接種

香港大學研究人員主導的一項科學研究,研究人員關注到炎症性腸病(IBD)在全球和香港的發病率一直在上升,而慢性B肝(CHB)仍然是地方性疾病。IBD,通常是由於疾病本身和繼發於使用包括藥品研發中的免疫抑製劑、生物製劑在內的藥物而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起包括肝炎在內的各種感染。

B肝IBD藥物改進研究,皮內比較常規肌注射,今年12月揭盲

基於以上原因,香港大學研究人員關注到在接種B肝疫苗預防慢性B肝及其相關併發症,包括急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然而傳統研發後的B肝疫苗主要通過肌肉注射方式,對IBD患者療效並不理想,尤其是在接受生物治療的患者中。因此,研究人員研究了提高疫苗免疫原性各種策略,包括採用更高的接種劑量、更短給藥間隔和疫苗接種替代途徑。

研究人員認為,目前皮內接種疫苗已被證明是一種有效方法,在特定人群中,包括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也是一種有效方法。我們使用的是咪喹莫特,它是一種toll樣受體7(TLR7)的合成激動劑,在皮內接種前應用於該部位可進一步增強免疫原性反應。香港大學研究人員介紹這項研究,也是首次比較皮內接種B肝疫苗和局部應用咪喹莫特乳膏,與常規肌肉注射B肝疫苗在IBD患者中的療效的首次臨床試驗。

本研究為第2期/第3期試驗,指編號為NCT04083157。研究目的是比較咪喹莫特佐劑皮內接種,與常規肌肉注射B肝疫苗治療IBD的療效。試驗設計方法如下:研究人員將受試者隨機分組按照1:1比例分配,接受皮內接種(Engerix B)外用咪喹莫特乳膏(作為研究組)或肌肉注射B肝疫苗(Engerix-B)和外用水性乳膏(作為對照組 上圖為咪喹莫特化學結構);

隨機化序列將保存在不透明信封中,並由不直接參與本研究的研究人員保存。一旦受試者同意研究,研究人員將打開信封。如果出現對研究藥物嚴重不良事件,可在通知主要研究人員後進行揭盲,該研究人員將通過披露分配給相關研究對象的隨機序列來打破隨機編碼。疫苗接種計劃是相同的,在第0個月、第1個月、第6個月給3劑,首次接種疫苗後的第1個月、第6個月、第12個月安排隨訪。每次隨訪期間,均采集抗-HBs滴度的血液。

本研究預計納入100名受試者,屬於一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研究開始日期:2019年8月12日,預計完成日期:2020年12月。香港大學研究人員將觀察本研究如下主要結果指標:第1次接種疫苗後12個月,B肝病毒血清保護率,即抗-HBs滴度≥10 IU/L的受試者百分比。次要結果指標包括每次接種後7天,IBD患者皮內B肝疫苗注射部分的不良反應,記錄左臂和右臂:疼痛-0=無痛/1=觸摸時疼痛/2=手臂抬起時疼痛/3=手臂移動時疼痛有無以下瘙癢腫脹熱感覺瘀傷等。

本研究主要面向18歲以上成人IBD確診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或IBD未分類者)。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改善傳統肌肉注射B肝疫苗對IBD患者療效不甚理想的初衷,以期於今年12月揭盲的本研究可帶來更理想提高疫苗免疫原性策略,包括更高接種劑量、更短給藥間隔以及疫苗接種替代途徑。香港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基於炎症性腸病在全球發病率持續上升,其更主要繼發於,如慢性B肝使用包括免疫抑製劑、生物製劑等藥物而導致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引起各種機會性感染。

小番健康結語:本研究編號為NCT04083157 ,局部注射咪喹莫特為toll樣受體7(TLR7)激動劑,使用皮內接種前應用於局部可增強免疫原性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也是全球首次比較皮內接種B肝疫苗和局部使用咪喹莫特乳膏,與常規肌肉注射B肝疫苗在IBD患者中觀察療效的臨床研究,預計將於2020年12月揭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