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段位的人,都會戰略性放棄

文 | 張良計(ID:zhang_liangj)

轉載 | 栩先生(ID:superMr_xu)

然而這些都是在給自己做加法。但在人生的某些階段,做減法也同樣重要。

孟子早在幾千年前就說過:“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意思是人在特定的階段下,要知道什麽是不能去做的,這樣才可以做更重要的事情。

這種思想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戰略性放棄。

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分享關於“放棄”的藝術。

1

什麽麽是戰略性放棄?

我說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計程車App 剛剛興起的時候,用戶體驗是非常差的。

以嘀嘀計程車為例(那時還不叫滴滴出行),當年第一版App 據說是外包出去做的,上面只有最簡單的叫車功能,而且還都是計程車。

除了最基本的叫車功能之外,App的外觀設計,用戶使用體驗,專車預約功能等等,這些統統沒有考慮。

為什麽呢?

除了創業公司沒錢(雖然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些功能並不能幫助當時的滴滴實現快速增長。

了解當時背景的人應該還記得,當年網約車大戰如火如荼,整個行業都在燒錢補貼市場搶佔用戶。那時計程車幾乎不要錢,甚至有時候還會倒貼錢給用戶。

這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麽呢?

通過資本來簡單粗暴地驅逐競爭對手,搶佔市場第一名。等到最後整個行業只剩下一家的時候,再去回頭提升用戶體驗,做好客戶服務,優化產品設計。

如果將滴滴的案例複盤,我們會發現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商業思路在裡面。

在創業初期,滴滴的核心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活下去。

如何保證能活下去?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盡可能多地搶佔初期市場份額,保持用戶的高速增長,從而能夠持續融資,保證現金流不斷。

沒人會因為一個計程車App 做得好看而去使用。

人們使用這類互聯網服務App 的根本訴求只有一個,那就是上面有足夠多的服務供給方。這個條件不成立,其他所有都是妄談。

這是支撐它從0到1的基石。計程車如此,外賣如此,酒店預定同樣如此。

為此,滴滴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去做地推活動。那時滴滴的CEO親自帶人在火車站一個計程車一個計程車地去跟司機談,教司機怎樣使用App。

而在線上,滴滴不斷通過高額的補貼來吸引新用戶注冊,同時推出眼花繚亂的行銷活動來送補貼送溫暖。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一個清晰的目標優先級劃分。

在搶佔市場份額的第一目標下,其他目標諸如App使用體驗,網約車功能的豐富等,實際上是被暫緩甚至是放棄的。

這種為了實現最根本目標,需要在當前捨棄或犧牲掉一些東西的行為,就叫“戰略性放棄”。

它是一種伴隨事物發展規律而產生的策略思維。

戰略性放棄的核心在於,集中有限的資源,攻克最重要的一個目標。為此,其他不重要的目標全都可以擱置不予考慮。

而它的優勢也顯而易見。當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時,能夠更加專注地去解決少數卻重要的問題,不會被分心或陷入多方選擇的境地。

這樣“所有勁往一處使”,才能實現高速成長。

之所以“放棄”,是為了更好地“獲取”。這是一種高效能的思維方式。

2

怎樣去做戰略性放棄?

這種“放棄”之所以被稱為“戰略性放棄”,是因為它不是盲目地放棄,而是有戰略思維在裡面。

那麽如何去做呢?我把它分為三個步驟:界定,評估和執行。下面一個個來講。

a) 界定:找到自己所處的階段和根本目標

戰略性放棄,必須建立在事物發展階段的基礎之上。無論是企業,產品還是個人,都要清楚自己當前所處的階段在哪裡。

比如企業,有創業期,發展期,穩定期,轉型期......

比如產品,有beta版,1.0版,2.0版,3.0版......

比如個人職業發展,可分為職場小白,部門骨乾,公司管理層......

每個階段一定都有一個根本目標需要去完成。它是一切的基礎前提,如果這個目標不成立,其他所有目標都不可能成立。

比如處於創業期的企業,根本目標是活下去,發得起員工工資,有穩定增長的用戶。活都活不下去,就不要談大肆擴張,改變世界。

所以這時就不要去做穩定期的事情,例如投入本來就不多的資源去做一系列的新產品研發。

再比如剛畢業工作不久的新人,根本目標是精進自己的專業工作能力,這才是行走職場的基本法寶。

如果連手上的工作都做不好,就不要想去認識什麽大咖牛人,一天到晚去Social 社交。

總之,只有弄清楚自己所處的階段,才能找到根本目標,進而才知道什麽應該放棄,什麽應該堅持。

很多時候內心迷茫和糾結,就是因為根本目標不夠清晰,隔一段時間變一次,當然就會花費很多無用功了。

記住,根本目標有且只有一個。

b) 評估:用“If Not" 來檢查每一個選項

在面對眾多選項不知道如何取捨的時候,我們可以用“If Not" 模型來協助我們思考。

“If Not” 的意思是:如果不這麽做,產生的結果能否被接受,是否會影響根本目標的推進和執行。

舉個例子。現在即將有一位重要客戶到訪你的公司。老闆叫你安排一家餐廳來接待這位客戶。目前共有3個餐廳可供選擇:

A餐廳:檔次最高,環境最好,可菜品一般,距離最遠;

B餐廳:檔次適中,環境不錯,菜品尚可,離公司最近;

C餐廳:檔次最低,環境一般,可菜特別好吃,離公司有一段距離;

這其中涉及到需要評估的因素有:檔次環境,菜品質量,離公司距離。

這時我們就可以採用"If Not"模型來評估這些選擇:

如果不選A (If Not),剩下的環境都不夠上檔次,但菜可以很好吃,這會產生什麽影響?

如果不選B (If Not),剩下的要麽就是離公司很遠,要麽就是檔次很低,這會產生什麽影響?

如果不選C (If Not),剩下的要麽是一家中庸的餐廳,要麽需要花費客戶很多時間但檔次會很高,這又會產生什麽影響?

當我們這樣去思考的時候,分析角度就從“對方最看重什麽?”,轉變成“如果不這樣做,剩下的結果對方能否接受?”。

這時如果再結合更多的信息,找到這次接待客戶的根本目標,看剩下的這些選項是否與之衝突,那麽一切就一目了然了。

"If Not"實際上是一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在面對複雜選項的時候,不妨換個方向,很多時候會一下子茅塞頓開。

c) 執行:圍繞根本目標,擬定執行計劃

一旦做出戰略性放棄的決定,那麽接下來所有的選項都應該是圍繞一個根本目標而去做計劃。以職場發展為例,假設現階段的根本目標是:

從執行崗位升職到管理經理崗。

那麽圍繞這個目標,我們可以搭建一個執行體系,如下圖所示:

然後,將每一個小選項再進行拆分,細化出可執行的內容。例如我拿第二個選項為例:

這樣就有了一個清晰的“可執行”方向。最後,根據這些內容,按照重要程度來調配你的資源和時間配比(如下圖所示),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以上三個步驟:界定,評估和執行,就是基本的戰略性放棄方法。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理想狀態下做出決策的思維模型。但很多時候會發生突發狀況,比如突然有新的選項冒出來。

這時,我們依然可以沿用這個思路,重新進行評估,最後還是用“ If Not” 的模型看它是否與根本目標相吻合。

記住,選項可以隨時更改。但根本目標一旦確定了,就不要輕易去更改。

3

戰略性放棄有什麽缺點?

“戰略性放棄”能幫我們實現光速成長,但有時候它卻是一個略顯“殘酷”的思維方式。

因為被放棄的一方人或事物,必然會有基於沉沒成本的考量,從而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與對抗,最終難以決定。

可如果不放棄,一定會影響大目標的向前推進,甚至還可能讓自己遭受滅頂之災。

比較著名的例子,是三國時期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作為少數幾個被諸葛亮寄予厚望的人,馬謖卻因剛愎自用而丟掉了戰略要地街亭。這使得整個蜀國面臨被滅國的危險。

為了“安撫軍心,繼續抗敵”這個根本目標,諸葛亮揮淚斬掉了這位他曾一度看好,準備提攜的大將。

由此可見,“戰略性放棄”跟過去講的思維方法還不太一樣。

它雖然也是一種高效的邏輯思維,但實現它的最大障礙卻是,人的感情

理性和感性的矛盾在這時尤為突出,這時如何決策是一項值得深究的學問。

這在企業運營中非常普遍。

比如當一家公司面臨業務重大轉型時,過去的部門員工無法跟上發展的步伐。但他們卻為公司效力多年,忠心耿耿。

你若是CEO,最終是留下他們還是果斷舍棄?

這個決定看似簡單的二選一,卻伴隨著巨大的痛苦和考量。

既要考慮內部各個利益集團的互相拉鋸,又要考慮外部競爭環境的激烈演變。無論哪一項,都值得拿出來仔細琢磨。

再比如,當你到達職業生涯瓶頸的時候,發現過去學的技能已經不適應新的趨勢發展。這時你是堅持到底,還是放棄過去積累的經驗和技能,從零開始?

很多時候,變革必然帶來陣痛。這個“陣痛”,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需要“放棄”。

但如果放棄地不夠果斷和徹底,後果又是難以承受的。因此才會有“壯士斷腕”,“丟車保帥”這些說法存在。

戰略性放棄最大的難點,不在於該不該放棄,而在於應該放棄哪一個。

而最後能夠做出正確“放棄”決定的人,一定擁有大將之才。無論是在政治或軍事上,還是在企業發展或個人成長上,這樣的人注定不會是平庸之輩。

與大家共勉。

作者:張良計,一個左手乾貨,右手雞湯的真性情boy。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