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止乾隆皇帝,熱衷Cosplay的高級玩家還有誰?

乾隆爺,奧斯卡欠你一座小金人

今年乾隆很忙呀,火了一夏天的《延禧攻略》迎來了繁花落盡,經歷多次延播的《如懿傳》又又墜成為了新寵,作為一位處處留情的風流帝王,能處理好這麽多家庭糾紛也真是不容易啊。其實,歷史上的乾隆皇帝如同當下的潮人,大愛cosplay(角色扮演),他常令宮廷畫家仿製前人畫作,以自己的容貌入畫,花樣百出,裝扮成漢人、文人、道士、隱士、獵人、甚至還有普賢菩薩,在畫作中各種放飛自我,為了尋找憧憬的文人生活,亦可展示個人風采,嘿嘿。

▲清《乾隆帝朝服像》

首先,為大家呈上乾隆爺的“證件照”,便於大家自行比較cosplay後的四爺。

乾隆在位60年間,文治武功俱臻高峰,自稱“十全老人”、“千古一人”。 或許正是因為“十全”,這位皇帝也留下不太傳統的行為痕跡。作為一枚待機超長的文藝青年,乾隆一生寫了4.2萬首詩,平均每年創作700首,每12年編制一冊“禦製詩集”,卷前扉頁均附肖像,這些肖像記錄了乾隆不同時期的面貌,可惜沒有一首為後代傳誦。他是個“三好學生”,喜歡隨時做筆記,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就“悲劇性”地被題跋了30多處、、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上的章可“謂密密麻麻,不透風”。

▲郎世寧等《馬術圖》絹本 縱223.4厘米,橫426.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他還喜歡把自己的畫像張貼在宮牆之上,這一形式稱為貼落 , 流行於乾隆朝 , 是裝飾宮殿的重要手段之一。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記錄了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招待英國特使及隨員遊覽禦花園 , 他們看見 “有些牆壁上懸掛著勒粗區狩獵的圖畫 , 其中皇帝的像永遠畫著奔馳的馬 、 張弓射野獸的姿態 ”,表現乾隆十九年(1754年)皇帝詔見蒙古各部的《萬樹園賜宴圖》(故宮博物院藏)、《馬術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就曾經張貼於避暑山莊“卷阿勝境”的大殿之中,場面巨集大,我們都知道清代以前的帝王影像主要用於皇家典禮和祭祖。

▲《弘歷觀荷撫琴圖》,一派文人雅士做派

▲《弘歷薰風琴韻圖》,悠然自得

乾隆Cosplay為什麽喜歡自己同框?

因為朕很帥,帥到沒朋友?

▲乾隆皇帝漢服像

清 軸,絹本,設色 縱100.2 厘米,橫96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打破點小規矩,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但作為大清皇帝也有很多不能實現的夢想,只能在畫中世界過把癮。乾隆從小就向所謂的"三先生"(福敏、朱軾與蔡世遠三個人,均為經學大家)學習傳統文化。雖然身為滿人,文化的熏陶,讓其從小就對漢人的歷史人物、文化、服飾產生親近的感情,但身份尊貴(康熙爺爺親自帶的孫子、雍正爸爸親自認定的接班人),加之礙於清代宮廷內“禁穿漢人衣冠”的規矩。這主要是考慮到滿州人過去以遊牧騎射為主,傳統的窄袖短裝更利於騎馬。如果換上漢族服飾,自然不利於騎射,就喪失滿州族尚武勇猛的傳統了。

比如康熙在當政時,曾多次批評文弱到不能騎馬的八旗子弟。而從小在康熙身邊成長的乾隆,自然也受到爺爺的影響,在帝王選秀時,連女孩子乾隆都特別強調:"滿州人的舊風俗,女人就該是一耳三鉗,以後禁止你們這些參與選秀的秀女,跑去學漢族女人一耳一鉗的壞習慣。"在這種情況下,身為滿人的他,產生裝扮成漢人的願望一點也不意外,cosplay也是乾隆對於理想文人生活的憧憬。

畫作右上有乾隆皇帝自題詩,詩中則寄托了乾隆皇帝的心志:

何來瀟灑清都客,逍遙為愛雲煙碧。

筠籃滿貯仙岩芝,芒鞋不踏塵寰跡。

人世蓬萊鏡裡天,霞巾彷佛南華仙。

誰識當年真面貎,圖入生綃屬偶然。

落款為“長春居士自題”。下鈐“寶親王寶”白文方印、“長春居士”朱文方印。題詩的用紙與別處不同,顯然是後附上去的,小童的鋤頭處也為後來修改。左下為梁詩正書長題,落款“雍正甲寅夏四月梁詩正謹題”。

▲少年弘歷采芝圖 清 紙本墨筆 縱204厘米 橫13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郎世寧《少年弘歷采芝圖》,乾隆以身著傳統漢族服飾的少年形象出現在右側,左邊則是成年後乾隆的臉,可以看出他很年輕時,就產生對漢文化以及漢人服飾的喜愛。有意思的是,在現存的乾隆畫像中,有一類比較有趣的: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乾隆皇帝與自己“同框”。即在同一幅作品中,有兩個乾隆皇帝的形象,有時這兩個形象出現在同一場景之內,有時又巧妙地安排在不同太空之中,體現了皇帝的喜好和作者的匠心,這類作品有《平安春信圖》、《是一是二》和《弘歷觀畫圖》作品內涵各不相同。

▲郎世寧《弘歷平安春信圖》紙本設色 縱68.8厘米 橫40.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畫幅無作者名款,右上乾隆帝禦題五言絕句一首,“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禦題。”鈐“古稀天子”朱方印,“猶日孜孜”白方印。畫幅上有“太上皇帝之寶”(朱方)、“古稀天子”(朱圓)、“八徵耄念之寶”(朱方)三方鑒藏印。

▲《平安春信圖》

揚之水《“二我”與》一文中寫道:“繪湖石、梅花,修竹三五,竹邊賞梅的兩個人,身著直裰,雖一長一少,但顏容逼肖。乾隆在畫上題道:“寫真世寧撞,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題詩之年為王寅春,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這時候郎世寧早已去世,那麽此是補題。所謂“皤然者”,正是題詩之際的乾隆。不過奇怪的是,人們談到這幅畫的時候卻總以為畫中的年長者為雍正,年少者為乾隆,實大謬不然。《平安春信圖》不僅有乾隆題詩,且加蓋“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等印,若畫面上果然有雍正,則可謂“大逆不道”。這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其實題畫詩已用淺近的語言說得明明白白“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即圖中所繪正是乾隆本人,不過是“二我圖”的畫法,而將同時之“二我”拉開一段時間的距離,為這一幅屬意平常的吉祥圖平添一點戲劇性而己。”順帶提一句,在此之前很多學者把《平安春信圖》中的長者看作是雍正,青年看作是乾隆帝,畫作寓意皇權交接。

▲宋代佚名《人物》冊頁屏風局部

▲姚文瀚 《弘歷鑒古圖》屏風局部

《是一是二》圖在構圖上,摹仿了台北故宮收藏的一幅宋代佚名畫作,它曾是清宮舊藏,又有“乾隆禦覽之寶”的印記,同樣是這種“畫中畫”的構圖,畫中主人公與自己的頭像畫對望,只是把畫面中心人物由文士改為方巾道袍的帝王,細看兩畫中的器物,畫家悄然把古畫中的器物全部替換成清宮舊藏的古物,恰好呼應“鑒古”這一主題,畫中屏風畫也換成了“四王”山水,給人感覺就是乾隆身邊的家具和人物都是當下真實的,簡而言之就是他穿上喜歡的漢服正在把玩藏品的場景。與宋畫不同的是,此圖已經明顯使用了西洋繪法,將透視效果運用其中,畫面更具太空感和立體感。

▲姚文瀚《是一是二》(又名《乾隆帝鑒古圖》)軸 局部

《是一是二》上附題詩:

是一是二,不即不離。

儒可墨可,何慮何思。

有趣的是,在這四個版本的《是一是二》圖中,乾隆皇帝題寫的都是一首詩,可見他對於此詩十分喜愛。這首詩中融入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很多精要,如“是一是二”一辯,佛家道家均有論及。李漁有“是一是二,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之句,乾隆皇帝自己在《趙修陸羅漢讚》中,也有“是一是二,非彼非此”的議論。“一”與“二”、“即”與“離”、“儒家”與“墨家”這三對看似矛盾的概念,在乾隆的思考中得到了統一。這是一首富於哲學思想的詩,配在此幅畫作上,乾隆皇帝審視著畫中的自己,形容舉止相同,一動一靜,一實一虛,頗可玩味。

▲清·冷枚《賞月圖》原畫

▲清代《高宗賞月圖》

這類PS畫作可不止一例,比如清朝畫家冷枚的《賞月圖》深得乾隆心,他便命畫師重新臨摹,再將自己放入畫中取代主要人物,手持如意坐在樹根椅上賞月,取名《高宗觀月圖》;又比如明代畫作《雪夜讀書》,乾隆更是親自臨摹後命畫師將他畫入其中,虛擬體驗一回文人在雪夜茅房寒窗苦讀。

▲《弘歷觀畫圖》

▲左圖為明·丁雲鵬《掃象圖》局部,右圖為清·丁觀鵬《乾隆帝洗象圖》局部,右側是乾隆

另一幅《弘歷觀畫圖》情節更有趣,在此圖中,乾隆皇帝漢服高冠,端坐於椅上,左側一紅衣小童手執如意,身後一小童手執孔雀翎儀仗扇,右手為一小幾,上陳各色博古。乾隆皇帝面前,有幾對侍者正在搬運卷軸,意欲請皇帝欣賞。所打開的一幅,是丁觀鵬所繪的《乾隆皇帝洗象圖》。據故宮博物院李湜分析,《乾隆觀畫圖》中乾隆面部為郎世寧所繪,有明顯的西方寫實特徵,而風景山水部分則為中國畫師所繪,為中西合璧作品。

對於乾隆帝漢裝肖像的真實性,目前學界持有不同觀點。

有的學者認為畫中乾隆帝的漢裝裝扮是真實存在的。乾隆欽慕漢族文化,特別喜歡穿漢服,就跟現在的有些年輕人喜歡“古風”穿漢服一樣。他以一個漢族文人形象出現,也體現出滿洲貴族入關之後逐步漢化的過程。

同時,也有學者指出自雍正帝到乾隆帝的漢裝行樂裝扮並非真實,都是虛擬出來的。因為在清朝歷朝嚴格的衣冠制度下,不可能出現滿洲皇帝漢裝打扮的現實。細看畫中乾隆帝的裝束,很明顯是從宋明古畫中模擬而來,有很多生硬的地方,有理由懷疑漢服並沒有實際穿在身上,只是畫師的“腦補”。

你覺得乾隆皇帝,有沒有下海呢?

cosplay文殊菩薩,古今帝王之中“天下一人”

▲《乾隆皇帝洗象圖》,畫中乾隆扮作文殊菩薩

▲《乾隆皇帝洗象圖》乾隆帝形象局部

乾隆帝在cosplay的路上越走越寬,我們可以看到在《乾隆皇帝洗象圖》畫中乾隆竟扮作文殊菩薩,他爹雍正最多也就cosplay個喇嘛玩玩,縱觀歷史,乾隆是第一個展示自己作為文殊菩薩形象的皇帝。更令人值得玩味的是,在其眾多的畫像中,還有唐卡形式的,其上的清高宗形象均被描繪成文殊菩薩的扮相 , 檔案裡稱之為 “禦容佛像 ”,目前約存有七幅(上表中),唐卡的首要職能是為佛教宜傳和修行服務,因而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常見的宗教宣傳品、法物。乾隆為什麽要將自己畫成文殊菩薩的模樣呢?而且同樣形製的畫作不止一幅?

▲須彌福壽寺乾隆禦容佛裝像唐卡

文殊菩薩是佛的左協侍,司智,早成佛,位居所有菩薩之首。五台山在清代己經成為漢藏佛教並有的聖地。信奉藏傳佛教的蒙藏人民,尤其崇奉五台山的文殊菩薩。藏傳佛教的黃教(格魯派),認為他們的創始人宗喀巴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蒙古人也尊崇黃教,特別是明清時期,幾乎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在他們的政治生話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所以要想統治蒙古、西藏就必定會利用宗教來達到目的。

▲普寧寺乾隆禦容佛裝像唐卡

早在元代, 藏傳佛教已經把中國皇帝看作是文殊菩薩在世間的轉輪君王。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 , 清高宗在熱河扎什倫布寺時 , 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對六世班禪大師說 “今日是星暇圓滿 , 藏漢雙方會晤,文殊菩薩之化身、人間主宰大皇帝為大師祝壽甚善,不僅氣相與緣起很好。大皇帝對大師滿腔熱誠 , 樂不可言 ”。對此 , 清高宗不僅欣然接受,並且乘勢而進 , 大力宣傳 , 扮演起人王 、 法王兩種角色 ,從而借機加強對僧俗兩界的統治,因而這一時期宮中繪製了很多類似的唐卡。

▲慈禧扮觀音照片

清代皇室不知道是不是必須得擁有幾項cosplay技能,至少他們留下來許多與我們對其身份認知不相符的畫像。比如慈禧喜歡扮觀音。

▲《慈禧扮觀音像》

▲《慈禧佛裝像》

在上面“童子拜觀音”的cosplay場景裡,慈禧穿的其實是接近世俗妝扮,額外加了五佛帽和蓮花雲肩,這在她另外一張佛裝像裡也有類似表現。這兩個配件,不僅和宗教有關係,和戲曲關係恐怕更大,畢竟都沒有誰見過菩薩本人,所能用到的想象力之窮盡處,也就是這些了。

薑還是老的辣,《雍正洋裝伏虎圖》更勝一籌

▲雍正:“朕就是嵇康那樣的美男子!”

▲皇上,您妖嬈的樣子只會讓人覺得是個逗逼….

▲有種地主家吃飽飯沒事乾的氣質?

▲雍正:“雁兒,給個面自己掉下來行不……”

▲雍正:“朕到此一遊。”

▲雍正:“宗元,朕真的好冷啊!”

▲雍正:“真的猛士,敢於走在時尚前沿,敢於智鬥凶猛大虎!”

▲《雍正帝半身洋裝像》和洋人版武松打虎——《雍正洋裝伏虎圖》

乾隆如此愛cosplay,可能是他爹雍正的基因在起作用,父子倆PK一下,兩人都玩過cos文人、隱士這類,玩得很hi,乾隆cos菩薩棋高一著,不過薑還是老的辣,《雍正帝半身洋裝像》和洋人版武松打虎——《雍正洋裝伏虎圖》便是例子。《雍正洋裝伏虎圖》中的老虎的形象與盛清時期流行的中西結合的繪製方法相差甚遠,裝飾意味遠遠大於寫實趣味,老虎的睫毛根根分明如木板線刻一般,變形的、呈花瓣狀的耳朵察貼於腦袋上,一點也不凶,倒有幾分可愛。而雍正則極度緊張,高揚眉毛,怒瞪雙目,目光由於過分專注甚至有一些鬥雞服,加上微微上揚的嘴角有一絲忍俊不禁的味道,拿三叉戟的手勢在實際情況下是無法用力的,場面極富戲劇性。

▲十五世紀 明代佛畫 戴進繪 本幅 113.9 x 36.7cm 全幅 61.3cm

▲十五世紀明代佛畫 戴進 局部

在中國版畫中,多有佛道人物伏虎的畫面,道教張天師經常以騎虎形象現身,佛教中也有羅漢高僧伏虎的故事,以虎代表人性中凶頑難馴的貪欲嗔恨,以伏虎鼓勵向道者克服弱點。《雍正洋裝伏虎圖》之雍正手持雲叉戟的動態正是《三才圖會》中的"伏虎勢",《三才圖會》人物九卷中的第十三羅漢尊者右方回首的虎頭(圖6)與洋裝伏虎中的虎亦類似,明戴進《畫羅漢》(圖7)中羅沒身邊的黃斑大虎樣貌乖巧馴順,背景與洋裝伏虎般以大斧劈皴完成,用筆力道健挺,凸顯山石粗硬的質感。其身後老虎銅鈴大眼,斑紋眉睫向外福射,利爪己收,斑紋走向和嘴角微微上揚,與洋裝伏虎圖中的虎一般都有一種刻意營造出某種類似微笑的效果。?

有關雍正帝這種異裝打扮的真假,巫鴻認為“應是受到歐洲扮裝舞會中各種花俏別致服飾,以及當時歐洲流行穿著東方服飾繪製肖像風尚的影響。隨著當時百科全書知識的傳播,以及對自我與眾不同的期待,西方文化圈對於不同文化及人種產生濃厚的興趣,透過‘解蔽(Demasking)’的過程,十八世紀早期歐洲宮廷與貴族階級男女將自己由扮裝舞會的服裝改置於具異國風情的場景中繪製肖像。這種歐洲肖像畫在雍正朝以前已為中國所知。

參考文獻:

揚之水《“二我”與》

丁勤《清高宗影像研究》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鄧雪萍《兩幅雍正洋裝像的考察》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王敬雅《與自己“同框”——淺談幾幅談乾隆皇帝畫》,《紫禁城》,2017年7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