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康熙廢黜太子時有說有笑 實際上卻是一個父親絕望的悲鳴

康熙晚年發生九子奪嫡事件,兄弟相爭,其最直接的導火索為對太子胤礽的兩立兩廢。對太子的反覆廢立,一度造成了朝廷中的黨爭和政治動蕩,對康熙本人的身體和精神也形成了重大打擊,是康熙晚年犯下的一個較為嚴重政治失誤。

胤礽是康熙的次子,其母為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若論嫡庶,則胤礽為康熙的嫡長子,傳統宗法制下的第一優先繼承人。

孝誠仁皇后在生下胤礽後因難產去世,康熙憐愛失母的幼子,對胤礽關愛有加。胤礽剛滿周歲,就被康熙冊立為皇太子,成為了大清皇位的繼承人。

康熙冊立胤礽的本意,一方面是對孝誠仁皇后的一種補償心理,另一方面也是胤礽的鞭策。為了胤礽能夠成長為合格的皇儲,康熙非常重視對胤礽從小的教育,可以說是既當爹又當媽。

然而,康熙對胤礽的過度關注,望子成龍的做法反而激發了太子的逆反心理。胤礽從小養尊處優,加上沒有母愛,面對的只是康熙對他填鴨式的教育,逐漸形成了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性格。

一開始,康熙對太子的行為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為只是年輕氣盛,等成年之後自然會懂事。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西征途中生病,命太子侍疾,而胤礽卻沒有一點憂慮的神色,康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看錯了人。可這時胤礽已經27歲,成型的性格已經很難再改正過來。

後來有一次,康熙的小兒子胤祄患了重病,太子作為兄長卻對此無動於衷,讓康熙對他的人品徹底失望,於是下詔歷數胤礽多年來的過錯,有了第一次廢太子事件。

康熙第一次廢太子,是經過了非常激烈的思想鬥爭的,據清實錄記載,在宣布廢太子時,康熙“痛哭仆地”,由諸位大臣扶起,非常失態。為廢太子一事,康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心緒不寧、寢食不安,非常悲痛和難過,對自己的決定也有些後悔。

一是廢黜太子,意味著自己培養他付出的半生心血一朝付諸東流;二是太子被廢後儲君之位空缺,有心人如八阿哥胤禩等趁機收買人心,意圖奪取太子之位,對康熙本人的地位形成了威脅。

康熙思來想去,總覺得廢太子弊大於利,於是又想辦法給胤礽開脫。康熙先是說自己晚上做夢,夢見去世的孝莊皇太后和孝誠仁皇后,她們對廢太子這件事非常不開心。後來又剛好碰上三阿哥胤祉向康熙舉報,說胤礽之所以行為失常,是因為大阿哥對他施展了邪術,康熙也正好借坡下驢,解除了對胤礽的拘禁,複立了他太子的地位。

康熙複立太子,其實抱著很強的僥幸心理,寄希望於通過這次波折,太子能夠重新做人。但太子的行為最終還是令康熙失望了,他不但沒有改過自新,反而變本加厲,並且暗中謀劃讓康熙提前退位,讓太子接班。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再次宣布廢黜太子。

有趣的是,上次廢太子時,康熙悲痛到跌倒在地上大哭,但這一次廢太子,他的心境卻淡然了許多。清實錄記載,康熙在第二次廢太子的詔書中稱:“前次廢置,朕實憤懣。此次毫不介意,談笑處之而已。”

兩次廢黜太子,康熙的心境有如此大的轉折。究其原因,在第一次廢太子時,康熙實際上對他還抱有希望,心中更多的是不甘和心痛,故而失聲痛哭。而第二次廢黜太子,康熙已經徹底看清了胤礽的為人。所謂哀莫大於心死,康熙所謂的談笑處之,無非是對自己傾注心血的兒子絕望以後,更深一層的悲傷罷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