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前哨:揭秘拉達克印軍部署,大量部隊猥集在山谷,是遠火的良好目標

近段時間,中印兩國邊防部隊在拉達克地區發生的摩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摩擦起因主要是印軍非法在爭議地區修建道路和橋梁引起的。目前,雖然雙方邊防部隊已經啟動了多輪不同級別的會面和談判,同時也都作出了一定的緩和姿態,但是由於加勒萬河谷突發的嚴重衝突,又使得局勢變得不明朗起來。

當前的僵局也引來了好事者的聒噪。例如,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近日就發表報告稱,印度在中印邊境的兵力遠比中國雄厚,如果衝突爆發,不會重演1962年的一幕。這是典型無關第三方,不負責任、不合時宜的煽風點火言論。

那麽,印度陸軍在拉達克的軍力究竟有多少?作戰能力到底如何?下面我們就結合衛星照片來詳細了解一下此輪摩擦發生前,印軍在該地區的部署。

圖:盤踞在拉達克地區的印度軍隊、邊防警察兵力分布圖。

一、拉達克地區印軍主要部隊

盤踞在北部拉達克地區的印度陸軍部隊主要是北方司令部下屬的第14軍,該軍的軍部位於拉達克地區的戰略重鎮列城。

由於拉達克地區的海拔非常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而且環境惡劣,土地荒蕪,所以在這一地區駐防的印軍在物資補給方面就非常的依賴印度腹地的供給。但是這一地區長期不通鐵路,所以在補給方式上,拉達克地區的駐軍就非常的依賴公路和航空運輸。

不過高原山地地區,汽車和飛機的運力都會受限,再加上這裡距離印度又比較遠,所以補給效率就很成問題,這也使得拉達克地區的駐軍數量不能太多,否則後勤保障就難以支撐,而這一點也體現在了第14軍的部隊組成和規模上。

圖:拉達克地區戰略樞紐列城

與北方司令部其他的兩個軍(第15軍和第16軍)相比,第14軍的規模就要小很多了,它在2014年之前,主要下轄的是第3步兵師和第8山地師這兩支主力部隊(輕裝步兵),並沒有其他的獨立旅團,甚至連軍屬炮兵旅都沒有配備。

而第15軍除了第19步兵師和第28步兵師外,還有第68和第69這兩個軍直屬的山地旅(原來還有個第81山地旅,後來調給了第14軍第3步兵師),另外還有一個軍屬的第15炮兵旅。而第16軍除了第10步兵師和第25步兵師外,還有一個第3獨立裝甲旅,一個軍直屬第163步兵旅,一個616獨立防空旅和一個軍直屬第16炮兵旅。

圖:列城印軍第14軍軍部

所以負責拉達克地區的這個第14軍2014年之前,在實力和規模上並不突出。但是隨著我國在新疆高原地區的交通運輸能力逐漸改善,重裝備保障和投送能力顯著提升,印軍方面感到其第14軍的壓力驟增。因此2014年之後,印軍就從內陸部隊抽調了一個裝甲團和兩個騎兵團(裝備坦克和步戰車)組成一個裝甲旅增援部署到了第14軍,另外還將第15軍直屬的第81山地旅也調到了第14軍,這樣才使得第14軍的實力更為充實。

二、第14軍的主要部署第14軍下轄的兩個師並不是都部署在中印實控線地區,其中第8山地師分散部署在了印巴克什米爾分界線上,主要應付巴基斯坦。阿克賽欽和班公湖一線面對我軍的則是加強後的第3步兵師。

第3步兵師原來是下轄第70步兵旅、第114步兵旅、第102錫亞琴冰川旅和一個師屬第3炮兵旅。但是2014年後,北方司令部決定第3步兵師不再承擔錫亞琴冰川作戰任務,而是全力針對中國方面進行戰備,所以就將專門進行高原冰川作戰的第102錫亞琴冰川旅調出了第3步兵師,改為直屬第14軍軍部。同時將抽調來的第81山地旅、第85裝甲團、第4騎兵團和第2槍騎兵團全都補充給了第3步兵師,所以目前印軍第3師的實力還是相當雄厚的。

圖:第3步兵師所屬各旅團的分布

圖:第3步兵師位於karu的師部

而在具體部隊的部署方面,第3步兵師將師部安在了距離列城30公里的Karu,師屬炮兵旅與師部在一起,其他各旅團則是沿著三條山谷部署。

其中,靠北邊的山谷裡部署的是第114旅、第81山地旅和第4騎兵團,它們駐防的營地距離班公湖非常的近,只有30多公里。而改為直屬軍部的第102錫亞琴冰川旅則是在其後方的峽谷,仍然是主要負責錫亞琴冰川作戰,該旅所在的峽谷與114旅和81旅所在的峽谷有公路相連通,所以相互之間也可以支援和照應。

而靠南邊的山谷則是列城通往邊境的主要通路,這裡部署了第70步兵旅、第85裝甲團和第2槍騎兵團。其中第70步兵旅位於列城和山谷出口的中間,扼守著山谷一處拐彎點。

圖:印軍兩個裝甲團部署在靠近山谷出口位置

圖:第85裝甲團和第2槍騎兵團的駐地

而第85裝甲團和第2槍騎兵團則是位於山谷快要出口的位置。這裡的位置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因為出了山谷後有南北兩條路,往北是班公湖和阿克賽欽方向,而往南則是阿里地區。印軍裝甲部隊駐扎在這裡,可攻可守,而且距離兩個方向的實控線都是50多公里,只要南北任意一個方向有事,都可以迅速前出支援。而對方如果進攻,對於機械化部隊來說,如果想去列城,這裡的峽谷開闊,也是最合適的通路,因此卡住這裡,也就能堵住對方。

圖:第8山地師的部署

14軍的第8山地師則是主要負責克什米爾方向的防禦和與巴基斯坦陸軍的對抗,它下轄有第56山地旅,第121獨立步兵旅,第192山地旅和師屬的第8炮兵旅。

不過和第3步兵師的部署方式不一樣,第8師的各旅基本都是以連排為部門分散到了印巴沿克什米爾的停火線上,基本是駐守各山頭要點,與巴軍進行長年摩擦,在1999年爆發了著名的卡吉爾之戰。這其實有點類似我軍當年與越南的兩山輪戰,強度不如兩山,但作戰環境更惡劣。

這種部署方式也使得第8山地師被定死在這裡,各部隊無法收攏,也不能收攏,因為必須要對巴軍保持接觸,保持壓力,否則只要這邊一松,巴軍就會有動作,所以第8師是無法對第3師提供什麽支援的。

三、武器裝備配置在裝備方面,第3步兵師下屬的各部隊需要我方引起注意的就是那一個裝甲團和兩個騎兵團,以及師屬的第3炮兵旅。

印軍的裝甲團雖然叫團,但其實際配備坦克數量只有55輛到70輛之間(也有45輛的,比如第一個阿瓊坦克團),也就是相當於我軍的一個加強坦克營。而騎兵團的坦克數量應該是少於裝甲團,但是步戰車的裝備數量應該更多。

圖:第4騎兵團的駐地

目前關於第85裝甲團、第4騎兵團和第2槍騎兵團到底配備了多少坦克和步戰車,並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是根據之前印度媒體的報導,第85裝甲團可能裝備的坦克數量為58輛,而整個拉達克地區這三個團裝備的坦克數則是在100多輛左右,步戰車的數量則是未知。

根據印軍的裝備記錄和這幾年拉達克地區第3步兵師組織和參與的各項演習和訓練影像來看,第85裝甲團、第4騎兵團和第2槍騎兵團裝備的坦克都是上世紀80年代進口的T-72M1,而步戰車則是BMP-2,三支部隊手中都沒有T-90S坦克。

雖然印軍的T-72M1這些年有不少已經升級了以色列艾爾比特公司的TIFCS熱成像炮長瞄具,具備了夜間2.5公里,白天3.5公里的識別距離,但是拉達克地區的這些T-72並沒有升級,所以在夜間作戰方面它們還是弱於我軍的96A主戰坦克和15式輕坦的。

圖:拉達克地區的印軍T-72M1

圖:拉達克地區的印軍BMP-2,配9M113反坦克導彈,注意左尾門上的第3步兵師標誌

在炮兵方面,印軍主要是以旅轄團為主要編制方式,其按照武器配備將炮團分為三種團,第一種是裝備120mm迫擊炮的輕炮團,第二種是裝備105mm榴彈炮的野炮團,還有一種就是裝備155mm加榴炮的中炮團。其中每個團裝備18門火炮,其規模其實相當於我軍的炮兵營。

而印軍通常步兵師所轄的炮兵旅是由3個105mm野炮團、1個155mm中炮團,再外加一個120mm迫擊炮連組成,所以第3炮兵旅也應該是遵從的這種編制。

圖:IFG 105mm印度野戰炮

圖:卡吉爾衝突中的LFG 105mm輕型野戰炮

具體的火炮型號,印軍目前裝備的105mm榴彈炮主要是IFG型印度野戰炮和LFG輕型野戰炮,前者是英國L13型105mm榴彈炮的印度版,後者則是英國L118型105mm榴彈炮的印度版。這兩款榴彈炮在拉達克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印軍中都能見到。

155mm加榴炮印軍目前是有四款,一個就是長期使用的博福斯FH-77B自走炮,還有一個是拿老式的前蘇聯M46型130mm加農炮改裝的155mm口徑版加農炮,另外,就是從美國引進的最新M777A2型155mm加榴炮,最後還有一款就是從韓國引進的K-9型155mm自行加榴炮。

這4款155加榴炮中,第3炮兵旅裝備的是博福斯FH-77B,M46和K-9主要還是在平原地區常見,而M777A2則是還沒有批量裝備。但最近與照片顯示,印軍正在往列城調動M46加農炮。

印軍的120mm迫擊炮則是AM-50,這麽多年一直沒有變過。

圖:列城附近試驗的博福斯FH-77B榴彈炮

圖:AM-50迫擊炮

四、印軍的靠前部署其實非常脆弱從上面展示的印軍部署情況可以看到,在拉達克地區印軍采取的是靠前部署,也就是將大量的部隊直接放在一線,而且位置非常靠前,多個旅團距離邊境線都是在五六十公里的距離。這種部署方式省去了部隊動員和前送的麻煩,有事的時候可以快速趕到邊境一線。這大概是印軍在1962年戰爭獲得的教訓,當時印軍前線部隊被我軍優勢兵力迂回、切割、包圍、殲滅,二線部隊卻因為交通困難,增援遲緩。

但是這種部署方式也給平時的後勤保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太多部隊堆集在一線,消耗的物資都需要依靠列城的方向的運輸,而列城的物資則是需要印度腹地的供應。

目前列城與印度腹地主要是兩條公路連接,一條是從斯利那佳方向聯通列城的NH1D高速公路,另一條則是從喜馬拉歇爾邦的曼迪聯通列城的Keylong-列城公路。前者的通行條件和公路質量比較好,基本上都是走山谷,而後者的通行條件和公路質量都不如前者,有大量的盤山和彎折,汽車跑起來比較累。

不過兩者的全程海拔落差都比較大,接近2000米,這個對普通汽車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圖:列城與印度的公路連接。

圖:Keylong-列城公路的條件非常差,整條公路其實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上強行開鑿出來的,很多險要地段容易被遠程火箭炮或空襲摧毀,而且修複困難。

列城與腹地和邊境一線依靠這有限的公路保障在平時還行,但是一旦有大的行動,其前方保障就會吃緊。尤其是如果列城到實控線的公路和聯通腹地的兩條公路都被炸毀,列城的空軍基地再被炸毀,那麽前方包括ITBP(印藏邊境警察部隊)在內的上萬人的部隊就有可能斷頓,更別說還有大量裝備所需要的油料、彈藥和其他器材物資都需要保障。

雖然印軍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在前方建立了軍-師-旅/團的三級物資儲存點,但是這些儲存點並沒有什麽洞窟之類的防護設施,大多數都是露天堆集,很容易被遠程火力摧毀。

圖:14軍的物資集散點

圖:第3步兵師的物資集散點,這種露天堆集的物資,是遠程火箭炮的絕佳目標。

而印軍在一線堆集部隊,本身也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因為拉達克地區地形特殊,全是高原山地,能夠供部隊展開的也就是山谷,所以戰場容量有限。部隊擁擠在山谷,就會給對方遠程打擊裝備和空中力量提供絕好的發揚火力機會。

而在這兩方面,拉達克的印軍又是處於絕對的劣勢,尤其是炮兵,印軍無論是規模還是裝備性能,都與已經基本實現自行化、車載化和信息化的我軍炮兵有差距,更別說我軍炮兵還配備了具備精確打擊能力的遠程火箭炮了(印軍的龍卷風遠火不在拉達克,且無精確製導彈藥)。

再加上拉達克的印軍沒有配備獨立防空旅這樣的對空掩護部門(戰時需要北方司令部增援其直屬的第611獨立防空旅),導致其非常依賴印度空軍的掩護,所以一旦印度空軍沒能奪取戰區製空權,那前線部隊可就岌岌可危了。

圖:我軍300毫米製導火箭彈的遠程精確打擊效果,打擊缺乏堅固永備工事的印軍部隊,這是最好的武器。

所以綜合來看,盤踞在拉達克的印軍部隊雖然眾多,部署也靠前,但實際上並沒有具備支撐起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的能力和條件。說到底,這是針對1962年戰爭的改進措施,並不適應以高強度、高烈度遠程火力打擊為主的現代戰爭形式。

但是印軍的靠前部署,在短期時間的低強度小規模衝突倒是還有發揮空間,這個還是需要我們注意。(文/元火華)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