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好的親子關係,無非是「孩子在鬧,父母在笑」

你的視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我們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甚至以成人的思維,來看待和指導孩子,卻忘了孩子的世界需要父母耐心呵護。我一直覺得,理解孩子的情緒,有時比冷冰冰的教導更有意義,你認為呢?

關於「小烏龜」之死問題

我們都在假裝做好父母

「媽媽,我的小烏龜死了?」

7歲的朵朵哭著鼻子,跑到廚房拉媽媽的衣角。

「死了,咱再買一個,媽媽現在在忙。」

朵朵看到媽媽正在煲湯,懂事地跑到一邊,走向正在沙發看電視的爸爸。

她說:「爸爸,小花死了?」

爸爸問:「我的小公主,小花是誰呀?」

朵朵還帶著哭腔,補充了一句:「是我養的小烏龜呀,爸爸!」

「死了就死了唄!」

朵朵依舊很傷心,正打算哭出來,這時候奶奶來了,她抱起孫女,親了一口。

奶奶擠出慈祥的笑容,安慰道:「不哭,朵朵乖!」

「我的小烏龜真的死了,奶奶!」

「好了,好了,不哭!奶奶明天給你買隻小兔兔好不好?」

朵朵這下子更委屈了,哇地一下哭了出來:「不好,我不要小兔兔,我要我的小花!」

「這孩子,是越來越嬌慣了!」

媽媽從廚房出來,皺了皺眉。

朵朵跑進小房間,關上門獨自哭了起來,任憑奶奶怎麼哄都不肯吃飯。

第二天,爸爸把死掉的小烏龜丟入了馬桶,沖走了。

朵朵知道後,又大哭了一場。

生活中,我們總會教導孩子什麼是錯,什麼是對,告訴他們什麼不該做,什麼又可以做。

但是,身為父母,我們可曾對孩子說:「寶貝,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

孩子的情緒如同一個宇宙,父母忽略孩子情緒,又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裡呢?

只因女兒一句話

這位爸爸當街cosplay「恐龍」

因為女兒的一句話。

上海一位爸爸甘願穿上厚重的cosplay服裝,扮成一隻小恐龍,去幼兒園接女兒放學。

爸爸高調的舉動,引來無數路人圍觀,人們向他投去異樣的目光。

但是,女兒在見到爸爸的那一瞬間,竟然「咯咯咯」地笑了出來。

原來,爸爸是為了滿足3歲女兒的一個「小願望」:希望放學能有隻恐龍來接。

這位爸爸竟然答應了,並且在萬聖節當天,真的扮成一隻「恐龍」跑去幼兒園接女兒。

扮成「恐龍」的爸爸迅速走紅網路,人們紛紛為父愛感動。

其實,在孩子年幼階段,總有些大膽浪漫的想法,這是完全正常的行為。

恐龍這種只存在於童話故事和電影電視裡的物種,在孩子眼中充滿了神秘,時間久了,真的希望某天放學,看到一隻恐龍站在門口迎接自己。

這位爸爸明知孩子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實現,但他以孩子能認可的方式,自己扮作一隻恐龍,滿足了女兒內心的好奇和新鮮感。

我們不可能真的去找一隻恐龍,但我們可以去理解孩子訴求背後隱藏的情感和情緒。

顯然,這位爸爸面對年僅3歲的女兒,看到了女兒在這個年紀的天真爛漫。

他理解女兒的想像力和腦洞,懂得女兒的好奇心,並且儘力滿足。

最好的親子關係,無非是孩子在「鬧」,父母能陪著「鬧」陪著「笑」,設身處地去體驗孩子的情緒和感受,這便是父母和孩子的「共情」。

父母會共情,孩子更快樂

身為父母,我們總想和孩子親近一點,再親近一點。

但總有父母會來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表面和我很親昵,但一遇到事情,什麼都不和我說,寧願找朋友、找老師,也不和我說半句。

我覺得,這太正常了。

正如上文提到的視小烏龜之死如浮雲的父母,就是這樣的父母的寫照。

孩子不是不和你說,而是說了你卻聽不進去。

成年人的自負總是悄無聲息的,在一句句世故而周全的話語裡,將孩子單純爛漫的世界擊碎。

那位爸爸並沒做錯,他只是扔掉了死去的小烏龜,因為烏龜死了,不處理會發臭。

小女孩的奶奶也沒錯,她疼愛孫女,看到孫女心愛的小烏龜死了,想著給她買一隻小兔子,是真心撫慰也好,是哄也罷,她沒做錯。

所以,女孩的媽媽會說:「這孩子越來越嬌慣!」

但是,卻沒人注意到,這位7歲的女孩,早已視小烏龜為夥伴、好友,她只是陷在「夥伴」去世的傷心中,希望得到安慰。

一句「死了就死了唄!」是不尊重,也是不理解。

相反,能夠隨著孩子」胡來「的父母,有時更得孩子的心。

這個」胡來「不是真的隨意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而是在孩子提出請求或者表達觀點、宣洩情緒時,父母能做到真正與孩子平等對話。

讓我們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這就是和孩子」共情「。

看著孩子天真爛漫的笑容,你會發現,每完成一次這樣的對話,孩子對你的信任感和愉悅感就會多一份。

播放GIF

事實證明,能「共情」的父母,孩子會更快樂。

那些能允許孩子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胡鬧」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和理解的快樂。

明白了共情,也許你就會明白,那位扮成「恐龍」的爸爸,是真的接納理解了3歲女兒的世界。

關於」共情「,父母該怎麼做?

其實生活中與孩子」共情「的父母不在少數,但是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走一條「彎路」,甚至有的媽媽常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在與孩子尋找情緒的共通點了,但孩子總表示反感。

只能說,父母忘記了這些和孩子「共情」的要點。

播放GIF

1.先表達允許,後表示引導

許多父母會在孩子哭鬧時,第一時間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讓孩子試圖在激烈的情緒裡平復下來。

可往往父母越是這樣說,孩子就哭得越厲害。

就拿因為小烏龜之死而哭鬧的小女孩來說,與孩子共情,父母應該這樣說:「寶貝,爸爸和媽媽此刻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你一定很難過,因為最好的朋友(小烏龜)走了,你很傷心,對不對?」

聽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相信孩子就會第一時間平復下來,此時,父母再慢慢引導孩子走出悲傷,就能很順利了。

2.多做情緒分享,不急於下定論

和孩子共情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父母們可以不急著下定論,在孩子情緒還沒完全平復下來前,父母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分享這份感受。

如果孩子因為考試沒進前十而哭泣、消沉,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分享一下考試考砸的心情,等孩子情緒平復,再分析為什麼會考砸。

如果父母能耐心花時間和孩子交流情感,孩子也會更願意把心事告訴父母。

人是非常願意和懂自己情緒、感受的人交心的。

3.讓孩子學會感受別人的情緒

有人說,最高級的善良是「共情」。

如果能夠培養孩子的「共情力」,那麼孩子長大一定是個高情商的人。

生活中,父母不光要和孩子共情,還要教育孩子學會和別人共情。

看到辛苦的清潔工,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環衛阿姨一大早就要起床打掃,嚴寒酷暑從不間斷,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所以我們不要亂扔垃圾哦!「

共情,也是讓孩子心懷悲憫,能跳脫世俗偏見,感知人性和情懷。

4.共情的前提是先承認

孩子的世界五彩斑斕,也會有喜怒哀樂。

作為成年人,父母能夠真正接納孩子的世界,與孩子幽默童趣地對話,和孩子做遊戲,嘗試新的冒險,這也是一種」共情「。

畢竟,共情的前提是接納孩子的世界,我們只有先承認孩子的行為是在他這個年齡段的正常行為,這才更易和孩子交心。

誰不是經歷過懵懂無知、天真爛漫呢?

孩子的世界,充滿奇思妙想,父母不妨靜下心來看看。

福利

可愛手持風扇+無葉手持風扇免費送啦!

大風力、超靜音、長續航!

去哪都可以帶上TA,

隨時隨地享受清涼,

給你一個涼爽夏日~

掃描圖中二維碼免費領取

關注我們的,還在讀…

創意策劃 / Parents全媒體中心

監製 / 鄭鑫

責任編輯 / 許欣 美術設計 / 陽陽

本文所有內容均屬原創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修改使用,謝謝

寫手招募

如果你是愛分享的媽媽或爸爸

歡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成為我們的特約作者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