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貴州「女愚公」鄧迎香:「我要改變這個村莊!」

鄧迎香,1972年生於貴州,小學學歷,現任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黨支部書記。 她是貴州偏遠山區的農村婦女,「要想富先修路」她為改變家鄉貧困落後風貌不等不靠、苦乾實乾。帶領村民們一起苦戰13年在村口山崖地帶鑿出了一條「麻懷隧道」,解決了麻懷村以及鄰近田壩、甲哨等村6000多名群眾的行路難問題,被譽為「當代女愚公」。

「一碗水只夠我一個人喝,一桶水就夠我一家人喝,如果造出一口井,就能讓全村人都喝上。」

——鄧迎香

記者從貴陽驅車3個小時到達麻懷村,經過一條蜿蜒的掛壁公路,終於見到了麻懷隧道。這個不到4米高的隧道,入口處裸露著凹凸嶙峋的石山,沿著隧道筆直往裡走30米左右,洞壁呈90度延伸。記者向鄧迎香求解:當時,兩組施工隊同時在山肚兩側開工,沒有專業的鑿洞設備,全部都是人工挖掘,後來才知道挖歪了。

穿過隧道,記者看到了整齊乾淨的硬化通村路和大片荷花池,麻懷村坐落在一片環山窪地。九山半水半分田,一山之隔兩重天。大山阻隔,麻懷村飽受交通困苦,居住在這裡的村民要想離開麻懷村,爬山頭扶峭壁,必須要翻越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交通不便,孩子上學要走到另外一個村,差不多要走3個小時,那個時候村裡從來都沒有大學生。如果要趕集,早上6點出門,10點才到,到集市上菜都蔫兒了,家裡沒什麼生活來源……翻我們這座山,有很多人家的牛和馬都摔死了……村民最害怕生疾病,有的翻山越嶺就死在了路上……」

在這座山的山腳下,豎立著一塊「憶苦思甜路」的指引牌,不遠處有一條雜草叢生的羊腸小道,同行的志願者劉江運說,這是提醒大家麻懷村今日的一切來之不易。

這條山路被麻懷村村民稱為「憶苦思甜路」,周圍長滿了雜草和灌木,十分狹窄。麻懷隧道的貫通,讓這條憶苦思甜路幾乎荒廢成為歷史。十幾年前,村民要想走出麻懷村,必須從這裡翻到另一個山頭。生活物資運不進來,大型農產品送不出去,路途曲折,有的病人甚至病倒在了山路上。是繼續「坐井觀天」還是走出大山?

1991年4月份,鄧迎香不顧父母反對,從條件稍好的村子嫁到了還未通電通公路的麻懷村。「當時這裡吃的條件是玉米和大米,但是有一些人家到5月份就沒有吃的,還要跟別人家借吃的。」

1993年一天晚上11點30分,鄧迎香3個月大的孩子高燒不退,夫妻倆背著孩子還沒翻過山頭,小生命就在她背上消失了。「我和我的愛人背著孩子打著手電筒,就像瘋的一樣往醫院跑,剛跑到半山腰上,孩子就沒氣了。我抱著小小的孩子,他的身子就漸漸冰涼在我的手上……背孩子的那顆背帶我還保存到現在。如果路通了,就沒有這個故事發生了。」那時候,鄧迎香就動了打山洞的念頭。

但是這樣的悲劇不止發生在鄧迎香身上,村裡生病的老人,有些剛抬到公路上就來不及救治了……窮山難移,巍峨的大山擋住了村民的生路。為了生計鄧迎香夫婦去到了貞豐縣煤場務工。

1999年,麻懷村實施農村電網建設工程,為了將電線杆和變壓器抬進村裡,渴望通電的麻懷人不等不靠,每個人集資15塊錢,籌備了蠟燭、煤油和炸材等物資,物資籌備好以後,村民們就用鋼釺、鐵鎚一點點掘土刨石,再用撮箕將泥石一捧一捧運出去。那個時候煙熏在大家的臉上,乾了一天活下來每個人都是「黑黢黢的」,流淌下來的汗水也是黑色的。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正月二十八,山洞打通了……

「那天晚上我們說用嘴啃都要把它啃穿,後來,兩組施工隊的帶頭人抓到了對方,兩個人手拉手就好像搶到金銀財寶一樣。通啦通啦,終於通啦!那個聲音就傳遍了麻懷村。」鄧迎香激動地告訴記者。

(剛打通時的麻懷隧道)

這個洞高有1米2,寬有1米3。此時人已經能從裡面走過了,駝物資的馬匹也能從裡面過,但個子高的人走到洞裡還是會碰頭,汽車仍然開不進來。

2004年,鄧迎香遭遇人生第二次喪親之痛,丈夫袁端林去世,留下一雙六七歲的兒女給她。養家糊口的擔子全落在她一個人身上,在外務工的鄧迎香也回到了麻懷村。2007年,鄧迎香與同樣遭受喪偶之痛的李德龍重組了家庭,兩個人都有同樣的想法:要將隧道鑿寬、鑿高,鑿成通汽車的隧道。

事情還要從2009年鄧迎香的大女兒嫁人說起,這是麻懷村第一個穿婚紗出嫁的新娘。出嫁當天,8輛婚車全部開到了洞口,娘家人用背筐把新娘背到了洞口。適逢下雨,洞裡的泥漿滴在了雪白的婚紗上。「漂亮的婚紗變成了爛鹽菜,所以那一次我看到女兒穿那個婚紗,我就說一定要把隧道拓高拓寬!李德龍說:你瘋啦!」

本來聽力有障礙的李德龍,常年放炮開山如今已嚴重耳聾,指甲也被炸掉了。李德龍再三表明自己不願意再打洞了。然後鄧迎香就一個人背上背筐扛著鐮刀和鋤頭到洞裡挖雜草。一個星期後,李德龍看不下去了就來勸她:隻憑兩個人是根本無法打下去的,這件事必須要動員大家一起。「然後動員大家一起開會,吵架吵了5個小時,誰都不答應。」

說不動鄉親們,回到家裡,鄧迎香想放棄了。村裡70多歲老人羅登芬聽說此事後,趕到鄧迎香家對她說:「鄧迎香,能打到哪兒就算哪兒吧,儘管我年紀大,我也要支持你!」受到羅登芬老人的鼓舞,鄧迎香暗下決心不管多苦多累都一定要走下去。

鄧迎香:因為種種原因,我心裏面想,如果要想富就要先修路,我們不要有去等、靠、要的思想。我們先乾起來,我要改變這個村莊,大山把我們祖祖輩輩困在這裡受罪受苦,我們就要苦熬不如苦乾的精神去打這個隧道。

幾年下來,鑿洞的錢花光了,鄧李夫婦便開始外出「化緣」找資金。李德龍耳朵不好,鄧迎香不會寫字,因此兩個人常常要一起「化緣」。沒有路費,他們就賣家裡的米。沒錢住賓館,他們就給人家乾活,坐在人家沙發上睡一整夜。

夫妻雙雙外出,有的村民卻認為鄧迎香家少做了一份活路,本著「舍小家顧大家」的想法,鄧迎香讓14歲的小女兒替自己去補工天。「她在裡面乾活,回到家手就像70歲老太婆的手,全部都是血泡,她哭著給我說:媽媽,我到底是不是你的親生女兒,人家全部是大人在裡面乾活。我們家房子都蓋好了,人家房子沒蓋好,你沖什麼帶頭人?」

有一天,恰逢在福建務工的小夥子任毅帶上媳婦回鄉,家裡新購置了寬1.5米的席夢思床墊。經過洞口的時候,大家卻犯了難,隧道只有1.3米,硬要過去的話這新床墊肯定要被刮花。沒辦法,大家抬著床墊走原來的山路上這才把席夢思運回家。

鄧迎香見狀,趁熱打鐵跑到任毅家做思想工作,於是又說服了一家。但隻憑苦口婆心勸說,改變主意的村民少之又少,鄧迎香想了一個土辦法。「我說誰家不願意打,我就在縣裡面找資金買大鐵門,隻給打洞的人發鑰匙。」這次終於說動了不少能人,鄧迎香張羅著給大家分工分班,她還給每個家庭分出了每天的進度指標,在鄧迎香的長官下,村民們日以繼夜施工挖洞。

越來越多的人伸出了援手:有人送來資金,有人無償送來水泥,隔壁村民也加入施工隊伍,就連村裡小孩也自發編織竹撮箕幫忙運輸渣土……之後,在修隧道期間,羅甸縣委、縣政府先後派出交通、扶貧、農業等部門對鄧迎香進行指導與支持。

2011年8月15日,施工接近尾聲,為了能在第二天趕集之前順利讓廂型小客車通過,鄧迎香帶著村民乾到了凌晨2點,連夜將水泥掏出洞外。8月16日,麻懷村終於等到了通車這一刻。那天,鄧迎香在這條隧道裡,又哭又笑,走了很多趟。此時,隧道寬度已經增加到4至5米,高度增加到4米,能通過5噸重的小貨車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