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資可控股電影院,將對國內電影市場有何影響?

6月底,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了2019年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其中有一條吸引了電影界人士的普遍關注,在新版《措施》中,“電影院、經營需由中方控股”被刪除,這也意味著今後外資控股電影院政策將全面放寬,外資在中國內地成立影院可以以合資、獨資等形式實現。

回顧內地電影市場在上半年交出的答卷,票房總量311.7億元,同比下滑2.7%,觀影人次8.08億,較去年上半年9億的觀影人次也下降了近一億人次,電影市場暫時陷入低谷,而電影院數量還在不斷增長,電影院的生意面臨著艱難的挑戰。如果通過此次放寬外資投資影院的政策,能吸引到一些外資來中國投資電影院,並帶來一些發達國家更加精細化的影院服務和管理經驗,可能對於中國影院市場會產生有利的影響。

回首外資進駐中國影院歷史,政策影響下的起伏變化

長久以來,外資進入中國院線都受到各方面的嚴格限制,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才放寬了外資進入電影領域的限制,準許外資以合資形式參股中國電影院,更一度於2003年在七大城市將外資對影院的控股比例放寬至75%,在此政策吸引下,一些外國電影公司加大了對中國影院的投資力度,其中華納兄弟影業最為積極,例如其與上海永樂股份公司達成合作,成立了永華電影城,總投資達到2850萬元,其中華納持股49%,成為了第一家與中國內地合資建設影院的外國公司。2004年1月,當時已在全國18個城市建設商場的萬達,也與華納一拍即合,簽署協議,計劃幾年間在全國各大城市建設30家多廳影院。

但是好景不長,2005年8月內地頒布了一份新的文件,取消了試點城市外資佔股75%的政策,恢復至2003年以前的49%政策。不允許外資控股的政策無疑大大打擊了華納對華投資的熱情,2005年12月底,萬達將旗下部分影院的“WB(華納)”標誌換成了“WD(萬達)”,宣告與華納兄弟合作的終結,在2006年,華納兄弟正式宣布撤出所有對華影院的投資項目。

在此之後,外資對中國影院投資的熱情降低,不過還是有一些外資在中國投資影院,例如韓國CJ集團旗下的CGV影院就於2006年進駐中國,與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上映星匯影城有限公司,之後CGV又在香港注冊了日活企業有限公司,借助港資身份,CGV相當於以控股形式在內地成立了40家CGV影城,進軍中國12年來,CGV在華開設了超過100家影院,在上海、北京、廣州等48座城市設有超過800個銀幕,市場份額達到了3%。

其實早在2003年華納投資內地院線之後,包括哥倫比亞、派拉蒙等在內的美國八大影業都曾表示希望在中國建設自己的影院,由此擴大放映自己電影的比例,但受2005年政策的頒布以及華納撤出中國的影響,讓好萊塢巨頭們的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如今政策再次放寬,它們會卷土重來嗎?

內地影院市場將經歷轉型期,外資入局或有幫助

放寬外資進入國內院線的政策背後,是內地電影市場的冷清和影院收入的下降,自去年以來,隨著票房總量和觀影人次的雙雙下降,內地一大批影院都面臨經營窘境,據數據顯示,截止去年底內地確認倒閉或停業整改的影院就接近300家,其中不乏此前的院線巨頭公司,比如,去年12月以來星美控股旗下的近100家影院就接連關閉,原因很簡單:經營狀況不佳、債台高築。星美的關門潮,也是內地整個院線市場將經歷轉型期的一個縮影。

2019年上半年,全國銀幕數達到63000塊,同比增長速度呈現放緩趨勢,而隨著上半年高品質的電影內容供應不多,再加上平均票價提高10%,票房、觀影人次均出現了負增長,根據藝恩谘詢發布的《2019上半年電影市場景氣洞察》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單銀幕票房下滑至48.60萬元,同比下滑達15.5%。“在全國銀幕繼續增加的大環境下,如果市場上依然沒能出現‘強片’,那麽在接下來一年時間裡,市場上會有更多影院面臨著關門的命運。”有業內人士稱。

在這個時間節點放寬對外商投資內地影院的限制,某種程度上帶有官方希望通過引入更多外資提高中國影院市場活力的訴求。但客觀地來看,這一政策可能對外資的吸引力有限,一方面,對中國影院市場有強烈投資意願的外資,在這次政策頒布之前,也可以通過借道港資的方式間接實現控股。另一方面,經過近些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電影銀幕數量離天花板的距離已經越來越近,外資再入局建設大量新電影院的可能性不大。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中國院線數量在未來5年內將有所下降,2022年電影院線經營家數將會在25家左右,而票房收入將會更加集中於前10名內。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弱勢的院線可能會被兼並整合,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想,外資可能會更多地參與到中國已有院線的整合與重組的過程中。

重振中國影院,外資影院能帶來哪些先進經驗?

如果未來真的有更多的外資影院出現在中國,對於市場應該會產生重要的價值。這是因為有實力來中國投資的發達國家的影院運營商,他們往往都已經在本土市場經歷過票房和觀眾人次下滑的窘境,積累了如何用更加精細化的經營和行銷方式重振市場的經驗,這會對亟需擺脫粗放化經營方式的中國影院產業產生積極的影響。

事實上,萬達院線後來之所以能成長為全國第一大院線,與當年它在與華納合資開辦影院過程中學習到的管理經驗大有關係。華納對影院的設計及建設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支持,並負責影院落成後的管理與運營。曾有媒體報導,早在雙方還未達到協議前,華納方面就把自己亞洲負責技術的副總裁和負責設計的副總裁派到了萬達工作。

而目前,中國影院市場正在面臨經營升級的挑戰。在中國影院“閉店潮”的背後,實際上是院線盲目擴張和經驗管理不善導致的自食惡果。而在如何提高經營效益方面,外國院線可謂是“過來人”,例如在北美,影院運營商多年來通過技術、服務、經營模式等多維度的升級來挽留觀眾。

首先是對影院設施的改造,包括推出更加舒適的斜躺式座椅、巨幕銀幕、更好的音響效果等。傳統的影院為了多布置座位容納更多人,座椅往往很狹窄,但隨著影院總體上座率下降,運營商發現與其不切實際地追求售出更多的影票,不如拆掉部分座位,增大座椅的空間,提高觀眾的舒適度。2014年,AMC公布了對影院座椅進行升級的計劃,決定花費6億美元在5年時間內對AMC旗下近5000家影廳中的1800家進行改造,將座椅的寬度從原來的44英寸變成60英寸,並增大前後間隔,讓觀眾可以慵懶地躺著,經過這種改造,每家影廳的座椅數量可能會減少50%-70%。但據AMC的數據,儘管座椅減少,改造後的影廳,觀眾的人次卻增長了80%。

其次是增加餐飲服務,以提高消費的客單價。北美越來越多的影院已不再只是在簡易櫃台提供飲料和簡單的食物,而開始配備餐廳,有精致的裝修,主廚打理的精致菜單,現磨的咖啡,還有過去兩年逐漸在影院解禁的酒類飲品,並提供堂食和打包服務。有一些影院開始提供觀影期間的餐飲服務,例如通過AMC的App和網站,觀眾可以預定自己的飲料和食品,服務生會在指定的時間送到座位上來,部分影院還能通過按下座椅上的按鈕進行點餐。此外,為了增強觀眾的個性化體驗,影院甚至還會根據放映的電影更改菜單。餐飲服務方面的升級,使得AMC從食品飲料取得的利潤在2015年首次超過了電影票的利潤,佔到了總利潤的52%。

再者,院線運營商也嘗試在影院開展多種經營,如開辟VR空間、親子區、放映電影之外的其它內容等,從而吸引觀眾們走出家門,前往影院消費。例如美國三大院線 AMC, Regal, and Cinemark創辦的機構NCM(National CineMedia)推出了名為Fathom的平台,致力於通過舉辦在影院直播的文化和商業活動,從直播戲劇表演(如實況歌劇系列),到與TCM經典公司合作的經典電影重映,再到體育賽事轉播和周年紀念活動等(如《辣身舞》電影上映30周年紀念)乃至明星見面會或是各大品牌的新產品發布會等,以填補影院在周一到周四上座率的空白。

這些舉措被證明是有效的,通過深度挖掘觀眾的需求,為觀眾提供更好的體驗,從而提高了單個觀眾的消費價值,填補觀眾總體人次和平均觀影次數下降的損失。隨著銀幕數量“大躍進”式的增長,再加上中國電影優質內容的供給尚趕不上影院增長的速度,中國的影院行業正在進入整合與調整的階段,盈利可能會越來越艱難。如果在新政策的帶動下,具有先進經驗的外國院線投資者能夠進駐中國,其所帶來的高效的管理模式和高品質的服務或許會幫助中國院線市場的升級轉型,並激發出更多的市場活力。

— THE END —

作者 | 彭侃 邁克李

編輯 | 都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