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政府唯一指定官方通商處,輝煌背後的屈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不言

1686年初,清政府在廣州頒布了一項公告:凡“身家殷實”者,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即可作為“官商”,承攬對外貿易。

其後清政府又進一步放寬了海禁政策,來華從事貿易的外國商人逐漸多了起來。

《廣東十三行考》記載:1685年廣東地方政府招募了13家比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外商做生意,並可代海關征繳關稅。

至此,近代歷史上有名的“廣州十三行”正式誕生了。

所謂“十三行”,只是一個統稱,並非只有十三家,據說最多時達到幾十家,最少時只有四家。

這些民營性質的商行辦事效率高、應變能力強,而且在對外的貿易中誠實守信,深受外商的歡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開始府實行閉關鎖國,僅僅保留廣州一地做為對外通商口岸,這就使得廣州十三行成為了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集團公司”。

無論是外商來華採購茶葉、絲綢、瓷器等國貨,還是各類洋貨進入中國,都必須經過這一組織。

廣州十三行逐漸發展成為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並立的行商集團。

廣州十三行以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四家最為著名,其中怡和行的行主伍秉鑒更是在洋人的眼中,成為了當時的世界首富。

當時歐洲對茶葉的品質要求很高,怡和行的茶葉曾被東印度公司鑒定為最佳品質的茶葉,凡是加蓋怡和行戳記的茶葉,都能以最高的價格出口到歐美去。

怡和行不只在國內有大量的田產、茶園、商號和房產,其後,還逐步向海外發展,先後在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還一度涉及保險業務領域。

怡和行還是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每當東印度公司資金周轉不靈時,就會向怡和行貸款。

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鑒的私人資產已達2600萬銀元,當年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4000萬兩,也就是說十三行裡,僅伍家一家的資產,就頂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一半,十三行總的資產價值可想而知。

1822年,廣州十三行街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火災,價值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被焚燒殆盡,甚至出現了“洋銀熔入水溝,長至一二裡”的壯觀情景。

廣州十三行成立近一百年間,向清政府繳納了全國關稅總收入的40%還多。

但是,清朝政府是如何對待這些商行的呢?

清政府的對外貿易採用的是“保商制度”——“天朝國法森嚴,大臣、官員不得與番國交接。”

於是,外商來了,就需要先找一個商行做保,這個做保的商行要對外商的一切負責。不僅是吃喝出行,稅要保商代收,生意要保商代理,外商提出的一切事宜,都要保商去與官府交涉,如果外商牽扯到刑事案件,保商也要承擔風險責任。

然而皇權至上,官貴民賤,十三行商人的財產隨時可能被朝廷盤剝。

1780年,廣州十三行共有八家行商,其中四家因經營不利欠了外商107萬銀元,借的又是高利貸,利滾利變成380萬,外商追債告到了官府,因數額巨大,驚動了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發火了:“堂堂大清怎麽能欠外國人錢呢?還欠380萬,好,加倍地還,還人家760萬!”朝廷是賺足了面子,可錢由誰還呢?

最後,這四家行商的欠債,由十三行內其他的行商,分十年期償還。同時,將這四家行商全部抄家,充軍伊犁。

十三行就這樣夾在朝廷和外商之間,艱難生存。

為了左右逢源,許多十三行的商人都會“捐官”——花錢買一個頂戴花翎,雖無實權,但有身份。

據資料統計,1801—1843年間,僅怡和行一家就以送禮、捐輸和報效等名義向朝廷交銀1600萬兩。

而直接導致廣州十三行走向沒落的,則是1840年6月爆發的鴉片戰爭。

儘管滿清逐步落後,但是在對外貿易中,由於佔盡了商品的優勢,清政府始終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這一不利局面,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由於為外商做保,廣州十三行自然脫不了乾系,被卷到了風口浪尖上。

1838年,道光皇帝委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奔赴廣東查禁鴉片,查繳鴉片2萬餘箱,並於虎門海口盡數銷毀,沉重打擊了英國鴉片走私商人的囂張氣焰,也直接觸動英國的利益。

英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向華派軍,英國國會也通過了對華戰爭的撥款法案。

多年與官府交通的經驗,使得十三行的行商們具有了敏銳的政治嗅覺,伍秉鑒希望能以一已之力緩和危機。

怡和行主動將外商上繳的1037箱鴉片交給林則徐,希望能就此結案。但是,林則徐認定這些鴉片是十三行與英商串通好來蒙騙官府,想大事化小的敷衍之舉。

3月23日,林則徐派人緝捕了怡和行的伍紹榮(伍秉鑒之子)等人。

儘管伍家表示願以全部家資贖罪,但林則徐還是下令將伍紹榮革職查辦,逮捕入獄。後來伍秉鑒的另一個兒子因此事而死。

1840年6月,英國軍艦封鎖了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據一位美國商人的記錄,伍秉鑒聽聞,當時“被嚇得癱倒在地”。

《南京條約》簽定後,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勒令十三行的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而怡和行就承擔了其中的100萬銀元。

也就是在這一年,伍秉鑒在心灰意冷中病逝於廣州。

伍秉鑒死後,曾經富甲天下的廣東十三行開始逐漸沒落。

在清政府的傾軋之下,許多行商破產倒閉,而一紙《南京條約》,結束了廣州一口通商的時代。

中國五個口岸同時對外商開放,外貿中心很快由廣州轉至上海,同時南邊的香港開埠後,貿易也日漸繁榮起來,廣州十三行的壟斷局面被徹底打破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一場大火,將廣州十三行街燒了個精光......

如今的廣州十三行,已成了商業歷史名詞。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街成為了服裝批發市場。

以十三行路為中心,故衣街、十三行豆欄上街、和平東路組成的商圈,是廣州歷史最久遠的服裝集散地。

來自全國各地的熙來攘往的人流,似乎在提醒人們,這裡二百年前曾有過的繁華。

參考資料:《廣東十三行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