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吳中倫:中國森林地理奠基者

有“人間仙境,童話世界”之美譽的九寨溝舉世聞名,但吳中倫與九寨溝的故事,可能少為人知。

吳中倫,我國著名林學家,森林生態學家,森林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林木引種馴化開拓者之一。他對我國大型林業綜合考察,對松樹、杉木、泡桐等重要用材樹種的生態習性, 松屬分類和地理分布, 杉木商品材基地建設等的研究,以及九寨溝的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史上第一個對九寨溝進行全面考察的著名林學家。

1拯救九寨溝

千百年來,九寨溝隱藏在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嶺中,一向與世隔絕、鮮為人知。

1966年,林業部門在九寨溝建立兩個林場,但其目的不是保護森林,而是砍伐木材支援祖國建設。1975年,吳中倫對九寨溝進行了全面考察。他感慨萬千:“我曾到過歐美數國,也未見到有這樣奇美的自然景色,必須很好地保護起來。”於是,他直言上書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告知四川省林業廳,建議當地很好地保護這一奇美的自然景觀,禁止隨意采伐。四川省林業廳迅即行文:“九寨溝則查窪、日則溝兩百米以外才能砍伐。”之後,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視對九寨溝的保護,責成有關部門和科研院所制定具體保護規劃,全面停止九寨溝林木采伐。1979年,兩個林場遷出九寨溝;1980年,九寨溝自然保護處成立。

“多虧了吳教授,讓我們留下了九寨溝。九寨溝人尊重吳中倫,如同尊重中國飛彈和火箭之父錢學森、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之父王選等科學家一樣,他的貢獻造福人民,惠及子孫後代。”有人在懷念文中如此寫道。

吳中倫中國森林地理奠基者

2勇創科考壯舉

1934年春,因與緬甸勘定疆界, 國民政府決定派員赴雲南邊境考查。深得著名植物學家錢崇澍賞識的吳中倫被選中前往。當時的雲南,交通非常不便,社會極不穩定,深入荒莽叢林, 不僅旅途艱險, 連生命安全都難以保證,但吳中倫欣然應諾,與中央大學的陳謀先生一道,由上海乘船經汕頭、廣州、海口至越南海防,再從海防乘火車至老街,輾轉入雲南,深入瘴癘麻風盛行、盜匪出沒的點蒼山、雞足山、高黎貢山、騰衝、瀾滄、猛遮,以及植物王國西雙版納等地。據吳中倫生前回憶:“思茅等地當時瘧疾流行,十室九空,慘不忍睹。”與其同行的陳謀就因感染瘧疾,病逝途中,埋骨他鄉。

那次考察為時整整一年,開啟了科學考察探險風氣之先,此壯舉至今仍然被人稱道。

20世紀50年代末,新中國開展了對西南高山林區的第一次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由中蘇兩國聯合進行,吳中倫為中方隊長。參加者有林學、生物、土壤、地質、地理、環境、氣候、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專家100多人。考察查明了中國西南高山森林植物、土壤垂直分布帶譜,以及區域分布規律、樹種生物學和森林生態特性、森林生長與更新演替等規律,第一次對西南高山森林進行了全面區劃,並對采伐方式、更新方法、自然保護和水土保持等經營方向、技術措施提出了實施意見.

1960年,吳中倫再次帶領250餘人,到大興安嶺林區進行綜合考察研究,他們當年提出的采伐、更新等營林措施,是把營林技術方案建立在林學基礎研究之上的成功范例,為大興安嶺林區編制開發建設規劃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指導,其中3項成果被國家科委列為1964年全國重大科研成果之一。

作為中國林科院副院長,吳中倫曾親自指導大批專家到甘肅天水開展長期大規模的次生林調查研究,成果曾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科委成果獎。1987年,年逾古稀的他還積極參加了大興安嶺火災區森林資源恢復和生態環境調研考察。

3書寫珍貴《考察日記》

吳中倫寫下的《雲南植物考察日記》是一幅難得的色彩斑斕的20世紀30年代雲南社會風情畫卷,在中國科學史上實屬罕見,甚為珍貴,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史志學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日記》收集了大量植物、動物、資源、土壤、地理、環境、水文氣候等自然科學珍貴資料,為研究歷史、社會、經濟、文化、民族、宗教、國防等社會學科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史料,不僅行文優美,達觀之態亦躍然紙上。萬裡之行的科考,均為步行,每日少則幾十裡,多則近百裡,其艱難是當今的我們難以想象的。但吳中倫卻在日記中如此寫道:“熱則躺身片刻於綠影之下,渴則摘野果於道旁。觀山望雲,聞鳥鳴之啁啁,審蟲聲之唧唧,或談論故事,雖在奔走而未知其為勞焉。”

《日記》原為5本,由於戰亂等原因,頭、尾兩部和大部分考察照片都已散失,幸存3本。

《光明日報》原知名記者、著名科普作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金濤,在讀完《日記》後,寫下了近萬字的詳細評述文章,發表在《中國科技史料》第20卷第二期上。

4開辟中國森林地理研究

在森林地理科學領域,吳中倫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是近代林學生長點的中國先驅者之一。早在1951年,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的森林分區——兼論松屬的自然分布》,就是對中國森林地理分布規律的第一篇論述。

他撰寫的《中國林業區劃草案》(1954年)是我國第一部林業區劃著作,首次將全國分為18個林區,並逐一提出各區的保護、發展和利用建議。吳中倫強調,要從中國複雜的自然條件、自然地理特點和歷史社會經濟狀況出發進行區劃,找出因地製宜對策,切忌簡單化、概念化。草案成為我國1983年、1987年《中國林業區劃》藍本。

20世紀70年代初,吳中倫從森林生態和森林地理等學科觀點出發,開始對國外樹木引種馴化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編寫了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總結國外林木引種的科學專著《國外樹種引種概論》,並結合實際,於1989年組建中國林科院林業所林木引種研究室,和林業部種子公司合作建立全國性樹木引種網絡,與很多國家建立交換關係。

早在20世紀50年代,吳中倫就從歐洲引進許多樹種,在南方一些樹木園試種。1963年,他組織有關人員在浙江富陽引種國外松,至20世紀末,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種植國外松最多的國家。

1978年起,吳中倫組織和長官我國專家首次對杉木產區區劃、立地類型劃分和立地評價進行綜合系統研究,把全國杉木產區劃分為北、中、南“三帶”,並提出按照不同帶以及帶內的不同立地,安排經營措施和預測產量,規劃杉木商品材基地。他主編的《杉木》一書,是一部體現我國杉木育林理論和實踐最完整、最系統的著作。

他發表的《中國松屬的分類與分布》,是我國松屬分類與分布研究時間較早、較完整、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專著,為我國植物地理學先驅論文之一,揭示了松屬樹種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弄清了分布範圍,對以前松樹的命名進行了若乾修正。

他還歷時8年,主編了具有權威性和實用性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林業卷》;歷時10多年,主編了具有典範性的《中國森林》多卷本。

5推進振興林業戰略

根據農林牧生產需要,吳中倫將全國分為4大類型區:林區、田園林業區、草原護牧林業區、城市及工礦區。他認為,要針對不同類型實行分類指導。

他一再強調,林場是林業生產的基本單元,是林業的基層組織,要搞好林業建設必須辦好林場,各級林業科研機構都應建立和辦好實驗局或試驗林場,各級林業院校都應有教育林場,這是科研、教育緊密結合生產行之有效的方法。他提出要把建設好定位觀測站(點)、長期積累基礎資料作為科研部門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建設,並親自主持了中國林科院廣西大青山實驗局的籌建工作。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吳中倫還特別重視組織科技工作者為林業建設獻計獻策。1978年,他主持召開泡桐學術討論會,提出《關於大力發展泡桐的建議》,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使我國泡桐科研工作得到了很大發展。1984年,國家科委批準成立了林業部鄭州泡桐研究中心。

1981年-1982年,作為海南島學術考察負責人之一,吳中倫親自撰寫了《對海南島大農業建設與生態平衡的若乾建議》,最後由考察組提出《海南島大農業建設的幾點建議》,引起了中央長官的高度重視。

1986年,以他為首的25名林業科學家提出了《扭轉森林資源下降的緊急建議》,被《中國科技報》全文刊登。

1990年,他開展了“加強主要林區建設”谘詢課題研究,出版了《加強主要林區建設——發展森林資源,發揮森林生態效益》的谘詢報告,並將報告寄給錢學森指正。錢老複函稱:“讀後深受教益。”

6樹木樹人鞠躬盡瘁

吳中倫1911年出生在一貧寒農家,從小就隨父農作,是人們口中的苦孩子,他5歲喪母,11歲喪父,12歲到一私營農場當學徒工,由此對園藝和林木產生濃厚興趣,先後求學浙江大學農學院高級農業職業中學、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系。

職業中學畢業時,吳中倫被金華畜牧場等部門聘請為技術員、教員,月薪70元,同時,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請他做練習生,月薪15元。他選擇了後者。他認為,這裡聚集了錢崇澍、裴鑒、孫雄才、鄭萬鈞、方文培等大批著名植物學家,是智慧的殿堂。

1946年,他赴美留學。出發前,梁希教授(新中國第一任林業部長)賦詩相贈: “大火西流七月光,碧天無語送吳郎。定知三載歸來後,滄海茫茫好種桑。”勉勵其學成回國。在美,吳中倫以優異成績先後獲耶魯大學碩士、杜克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回到新中國,就職林墾部,1956年調入中央林業研究所(中國林科院林業所)。

曾跟隨吳中倫、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蔣有緒說:“吳老是一本活字典,我們碰到的任何植物沒有他不認識的,只要給他一片葉子,或將其描述一番,或者畫下來交給他,他都會告訴你是何種植物。更為神奇的是,調查地所處海拔有多高,吳老目測與實際測得的數據總是相差無幾。在學術研究方面,他見解獨到,從不人雲亦雲。”

追隨吳老20多年的中國林科院資深專家盛煒彤回憶道,吳老平易近人,出差在外,常和隨同人員同吃同住。有年夏天,他們帶著鋪蓋卷到秦嶺一帶考察,當地人並不知道研究員的含義,以為和廚師、飼養員一樣,吳老毫不在意,和大家一道住進了蚊蟲紛飛的破廟,輕鬆愉快地說根本沒問題。“那時的我們一般是春天出門,夏天回京,一走就是半年多。跟著吳老,一路采標本,一路學知識,在實踐中學來的知識全刻在了腦袋裡。”

現為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所長、吳中倫的關門弟子江澤平說:“先生一生儉樸,適應性很強,去野外考察,給人感覺是吃什麽都香,在蒼蠅滿天飛的條件下,老人家都能堅持把飯吃下去,並安慰大家說吃點大蒜就好了。”“吳老的大家風范讓我受益終身。他曾教育我們:一定要打好基礎,個人興趣一定要與國家需求相結合;做學問,做研究,涉及面一定要廣,但研究一定要專;做事一定要學會先做人。”

吳中倫一生對松樹情有獨鍾。“歲暮滿山雪,松色鬱青蒼。彼如君子心,秉操貫冰霜”,就是其精神寫照。

人物檔案

吳中倫(1911-1995),浙江諸暨人。中國著名林學家、森林生態學家、森林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全國勞模。是我國林業區劃、林木引種馴化、把林學理論成功應用於中國林業建設的開拓者之一,在中國森林地理方面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曾任中國林科院副院長,中國林學會理事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