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藝術中的黑科技,如何定義“未來折疊”!

應歆珣《無體》,單頻影像,尺寸可變,2017年

“未來折疊今日未來館@蘇州2018”新媒體藝術群展邀請了十位新媒體藝術家,以他們的作品來闡釋“未來折疊”的主題。它們是對現今世界垂直式發展的記錄,是面對當下發展所產生的現實焦慮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和思考,嫁接著不可預知的未來與現實。

在承辦了大量當代藝術展覽後,今日美術館基於“未來的美術館什麽樣?未來的美術館應該承載什麽樣的藝術形式?未來的美術館應該和觀眾產生什麽樣的互動?”這三個問題,與蘇州金雞湖美術館共同探討了當代美術館的未來發展方向。

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博士發言致辭

此次展覽由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和金雞湖美術館朱強館長共同參與策劃,由今日美術館副館長晏燕擔任展覽策展人,參與展覽的新媒體藝術家涵蓋了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十位。

蘇州金雞湖美術館執行館長朱強先生

“今日未來館”旨在探索美術館目前較為先鋒、很具未來性的太空概念,是對實體美術館、虛擬現實以及對未來藝術形式的實驗性討論。它的提出是一次回歸到美術館本源問題的再探索。

蘇州新時代文體會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州金雞湖美術館館長殷衛東先生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晏燕將“未來折疊”比喻成發生在多個平行太空中不可期的交集,並關聯人們當下的生活——我們似乎已經感受到未來數字化、資訊化帶來的世界折疊,就像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被滲透到生活中、思想中的經驗。

蘇州金雞湖美術館開幕嘉賓合影

根據這個脈絡,展覽所選擇的十組作品,從不同層面上關照歷史,探究人的精神存在與現實,並對科技改觀人們的生活提出質疑,呈現出對虛擬與現實世界轉化的思考。接下來,我們將跟隨策展人的視角,從三個層面揭開展覽的面紗,並結合對藝術家的採訪,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在思想。

=========

第一幕 :追溯歷史

面對現實的焦慮,我們習慣於從歷史中找尋答案,藝術家甘健則重塑了歷史,將雄偉建築、宗教帶來的通感以全新的方式加以處理,他的作品《基石》是步入展廳後的第一個作品。歷史、當下、未來交疊於此,貫穿與轉換。

甘健《基石》,沉浸式聲音影像裝置&現場,30×15×13m,6台雷射投影、電腦以及音響系統,2018年

甘健,新媒體與聲音藝術家,現居於北京。運用數字多媒體技術創造極限的視聽體驗,作品透露出極致的工業之美、未來感與宗教意涵,持續探索聲音聯覺、動態影像、光與太空的關係,以聲音視覺裝置、現場演出和音軌等多種形式呈現。

芭莎:作品中的宗教意蘊是你故意強調的還是無意識的?

甘健:我不會在作品中刻意強調,但這種感覺會在構思和最終呈現中流露出一部分。如果一定要說是哪一種,那可以說是無意識的,它們可能存在於思維的最底層,在創作中引導我,並最終呈現。而所謂的宗教感指的是精神的集中,一種沉浸的感覺。

芭莎:你把聲音看作是一種能量波動,它對你來說是具有生命的嗎?如何才能打破太空?

甘健:我沒有考慮過聲音結構是不是能和生命畫上等號,對我來說它更像是流動的建築或太空。“什麽是生命?”對我來說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以人這個部門來說,生命本身也是一種能量經過結構的流動,而這個結構就是人體,再由人體組成更大的社會。

關於“打破太空”,在這次的作品中是通過光與聲音完成的。我想如果能夠有效的基於太空控制聲音和視覺,就能夠在感官上達到類似重塑時空的效果。

甘健《基石》,沉浸式聲音影像裝置&現場,30×15×13m,6台雷射投影、電腦以及音響系統,2018年

芭莎:此次作品中“光”的構成的重要性是什麽?

甘健:光在宗教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意義,它在這次作品中不僅象徵著人共有的信念與聯合的力量,還以雷射的形態象徵著科技的力量,並用來描繪創造這高速並無限擴張的人類巨景背後的能量核心,這也是這次作品命名為“基石”的原因之一。

受啟發的相似通感的雕塑、建築以及藝術裝置

而藝術家應歆珣的作品就明顯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感性。她在作品中傳達其對超脫死亡的想象,並想要強化觀眾對身體的感知。

應歆珣《無體》,單頻影像,尺寸可變,2017年

她試圖在作品中表達出精神的存在方式,在她塑造的不能鑒別的時間與太空中,人在現實與未知的時空中穿越和遊走。

應歆珣《無體》,單頻影像,尺寸可變,2017年

同樣關注身體和精神的內容,錢泓霖則帶來了12件裝有機械結構的木盒,它們的表面繪製了19世紀歐洲的人體解剖學圖錄,內部則成為了承載精神的容器。

錢泓霖《體內冥想》,機械裝置(木、機械、丙烯繪畫、3D列印、led),35×19.9×11.7cm×12,2015年

錢泓霖《體內冥想》局部

另外,《Flow Void》是這次唯一一個利用VR技術創作的作品。它塑造了一個“流動”的世界,所有的事物以某種波動或者流動的形式存在著。而“下一秒”將承載的是對未來世界中“永恆”的探究。

花形(王志鵬)《Flow Void》影像靜幀,VR裝置,6分鐘,2017年

=========

第二幕 :穿梭虛擬與現實

虛擬太空於現實太空來說,仿佛就是我們給自己創造的美好又奇妙的第三世界。在這樣的前提下,劉佳玉給人們打造了一個“逼真”的天窗。該作品將兩個?同的位置景觀相互遞進拚貼,使其生成了一個新的太空,並通過仰望的行為讓觀眾和作品之間產生奇妙的連接。

它使用了實時渲染運動圖形和投影映射結合製作而成,通過機器的深度學習,讓?同層次的粒子共同輸出到vvvv(圖形化編程軟體)中,再經由多種動態圖形的技術進行處理,最終使用顯示屏進行顯像。

劉佳玉《窗邊》,機器深度學習-新媒體藝術裝置,2018年

劉佳玉,2014年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作品曾在V&A博物館、英國設計博物館和北京今日美術館等地展出。新媒體藝術裝置與數據可視化是她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領域,其作品經常將兩個極其不對等的地理位置景觀相結合,與之生成一個新的太空,通過展示作品地點的矛盾性,探索人對太空的經驗感知與裝置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芭莎:你能具體解釋一下“機器深度學習”這個概念嗎?

劉佳玉:只有讓機器深度學習,才能有很多的資訊被挖取。於是,我拍了6400張蘇州金雞湖上空的照片,然後交給了機器,並且訓練它。它可以一天比一天學得好,一次比一次像,最終我選擇了一些我想要的效果。作品的坐標是可以隨時改變的,假如我下一次展覽在深圳,我就可以去那裡采樣。

芭莎:這個主題是如何想到的?

劉佳玉:這起源於一個我最近開展的有關手錶的藝術合作項目,我接受了他們的委託來做一個關於女性力量的藝術作品。我去采風的時候,便感受到了風的魅力,它和時間一樣,在無形中控制著萬物。於是,我就想用這種無形而強大的力量來隱喻女性,這才是作品的內在主題。

劉佳玉《窗邊》,機器深度學習-新媒體藝術裝置,2018年

同樣是表述風的存在,林欣則巧妙利用了作品的布局,並形成了一個關於虛擬世界的“風”的矩陣,藝術家試圖在虛擬的太空中用視覺強調風的“真實”觸感。

林欣《有風的太空三》,數字互動影像裝置(多屏), 280×185cm/單屏(高清投影,尺寸可變),2017年

而對於虛擬與現實的時間感,人們始終都是模糊的。洪啟樂作品中的考古采樣虛擬視覺,就體現了這種模糊感,它既像是未來對現在的觀看,又像在當下發問歷史。

洪啟樂《鱗·SCALE/Sample 02》,鵝卵石、70寸LCD、揚聲器,尺寸可變,2018年

在時間和太空發生折疊的瞬間,人們發現了通向平行世界的通道,在突然到來的斷層和坍塌下平靜地相遇。

洪啟樂《鱗·SCALE/Sample 02》,鵝卵石、70寸LCD、揚聲器,尺寸可變,2018年

=========

第三幕 :被資訊化系統包裹的生活

如今,資訊化系統已經充滿了我們的世界,也正逐漸控制、包裹並改變人類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鄧悅君以一組發光的運動機械裝置,讓觀眾在作品中可以獲取視覺、聽覺和感知的多維體驗與互動。

作品裝置頂部會投射出經過編碼的光線並蘊含聲音信號,接收器可以聽到光線中傳遞的聲音。同時,作品中旋轉的蜻蜓翅膀也將參與干擾,阻擋以及分化光線的傳播和太空中光影的形成,觀眾可以選擇遊走在縱橫交錯的聲音太空裡,或者作為光影變化的觀察者。

鄧悅君《漫衍》,黃銅、鋁合金、不鏽鋼、亞克力、電路模塊、LED,尺寸可變,2018年

鄧悅君,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學士,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碩士。2011-2012年參與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ZHDK)藝術與媒體項目,作品被收藏於藝術機構及私人藏家。目前創作主要圍繞能量轉換,維度太空以及機械運動三個研究方向,創作媒介涉及聲音、機械裝置和水墨動畫等。

芭莎:此次作品和你以前的畢業作品有何聯繫?

鄧悅君:確實有一定關係,它們屬於一個發展脈絡。那時的作品還不能說是一件作品,或許以一個實驗來稱呼它更合適。直到我去了瑞士後,才進一步認識了光影的關係,並研究了“影子”這個主題。我想要通過研究來控制光影和運動,把其變成一種藝術語言。

芭莎:你對光的顏色的選擇有傾向嗎?

鄧悅君:有,顏色對於光影的形成有很大影響。我會比較傾向於選擇一些接近夢境的顏色,這就像畫畫的筆觸一樣,我們可以把光影控制得很實,也可以很虛。

鄧悅君《漫衍》,黃銅、鋁合金、不鏽鋼、亞克力、電路模塊、LED,尺寸可變,2018年

芭莎:你在安裝和製作過程中,調試了很多次嗎?

鄧悅君:是的,基於我之前上海個展上的作品,這已經是第二個修改版本了。調試包括了接收器接收的聲音、翅膀的旋轉穩定性等等。這組作品包含了50塊電路板,對於它們每一個的調試和檢測,我都要花很長時間。每一條不同的線路都承擔著傳遞信號、控制燈光、發射聲音等不同職責,可以說這次布展等絕大多數時間,我都在進行調試。

芭莎:創作時,你有什麽對自己的要求嗎?

鄧悅君:我很警戒“技術”這個詞,不想讓作品給大眾留下技術的標簽。我想讓作品裡整個光影的變化、不同聲音的情緒和敘事方式,來帶給大家關於感官混合的某種感受。

鄧悅君《漫衍》,黃銅、鋁合金、不鏽鋼、亞克力、電路模塊、LED,尺寸可變,2018年

而龍星如和周薑杉的組合作品,則呈現了一場金魚“Sharky”和“George”的表演。它們的每個動作都被實時監控、跟蹤著, 並被記錄下在環境中的移動速度和總計移動距離。對於這組作品來說,藝術家更像是導演,控制它們來發生對話。

鄧悅君《漫衍》,黃銅、鋁合金、不鏽鋼、亞克力、電路模塊、LED,尺寸可變,2018年

I&C小組

龍星如和周薑杉是一個生活在北京的藝術組合。龍星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碩士;周薑杉,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及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碩士。他們的研究方向為數據與感知的關係,及數據體驗下的主觀敘事。他們的作品涉及視覺藝術、電腦工程和敘事,使用實時獲取的數據創建多感官體驗。

芭莎:你們為何要選擇金魚作為創作載體?

周薑杉:這件作品在巴黎展出的時候,也有觀眾這麽問過。我們把上網叫衝浪,金魚水裡遊動是我們對於上網的一個隱喻。一方面,我們用互聯網來獲取資訊;另一方面,互聯網也在實時監控著我們的行為。

芭莎:記錄、監控移動速度和總計移動距離是表達什麽?

周薑杉:這可能和我們為何要監控自己一樣吧。當我們使用電腦瀏覽器的時候,滑鼠的停留位置和時間都會被記錄。手機上被記錄的內容就更多了,包括GPS、瀏覽記錄和拍照等等。只要能夠被記錄的,甚至現在還不知道做什麽用的數據,都會被記錄下來。

記錄的部門可能是企業,當然也包括有能力創造網絡生產工具的人。他們的其中一個重要應用是把特定的資訊推送給用戶,例如廣告。而我們通過閱讀獲取了新的資訊,並又構成了新的認知,就像這些小魚一樣。

鄧悅君《漫衍》,黃銅、鋁合金、不鏽鋼、亞克力、電路模塊、LED,尺寸可變,2018年

芭莎:在視覺藝術、電腦數據和敘事性這三者之間,你們如何平衡?

周薑杉:這些應該是工具,或者可以說是熟悉的一些領域。它們讓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去思考問題,但創作的時候一般不會刻意平衡三者。

鄧悅君《漫衍》,黃銅、鋁合金、不鏽鋼、亞克力、電路模塊、LED,尺寸可變,2018年

最後一組作品,則是Charles Lindsay與蘇少禹的《紅山試驗2.0》。這件作品融合了藝術家對歷史、未來和科技的共同興趣,作品包括“未來人”雕塑、“未來漩渦”聲音裝置和“未來悖論”投影。

Charles Lindsay&蘇少禹《紅山實驗2.0》,互動式投影,聲波、地形、雕塑,2018年

互動的聲音來自於世界各地七個風的聲波采樣,在與觀眾互動的過程中,將觀眾帶入遠古、未來以及流動太空的體驗。

Charles Lindsay&蘇少禹《紅山實驗2.0》,互動式投影,聲波、地形、雕塑,2018年

此次展覽僅邀請的10組作品並不能代表新媒體藝術發展的全貌,但可以折射出新媒體藝術家利用媒介本身的能量參與表達他們對未來世界的認知,也可以看出我們每個人在世界發展軌跡中自身的“主導性”和選擇,仍將決定著未來的模樣。

▲▲▲正在展出▲▲▲

展覽:未來折疊/FUTRUE FOLDING

時間:2018年9月16日-12月9日

地點:蘇州金雞湖美術館

[編輯、採訪、文/裘純純][圖片提供/蘇州金雞湖美術館]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