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較真 | 有商家居然在涼茶裡非法添加藥物,這涼茶還能不能喝?

較真要點:

查證者:雲無心 | 食品工程博士

最近,廣東番禺警方查獲了一批在涼茶中非法添加藥物的商家,總共查封了11家涼茶鋪,依法抓捕嫌疑人15名。在送檢的40份涼茶樣品中,有15份樣品不同程度含有西藥“對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馬來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這些商家經營者對非法添加藥物的行為供認不諱,案件還在進一步偵辦中。

在涼茶裡添加藥物,這並不是第一次。2018年,廣東中山就已查處過一起涼茶裡添加感冒藥的案件。2019年初,這起案子宣判,兩名被告因“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涼茶到底還能不能喝?

一、涼茶裡加普通感冒藥,可能對於不知情的消費者造成危害

雖然廣東人喜歡說喝涼茶“去火”,把它作為“防病、治病、增強免疫力”的藥。但是在法規上,它只是一種食品,只能使用食品原料以及經過政府審批列出來的“食藥同源”的原料。

在2018年中山的案件中,被告添加的是對乙酰氨基酚。在今年番禺的案例中,商家們添加的藥物有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馬來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等。

這些的確都不是毒藥,而是常規藥物。比如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兩種常見的退熱藥,可以用於感冒發熱、關節痛、神經痛及偏頭痛、癌性痛及手術後止痛;馬來酸氯苯那敏具有抗過敏作用,主要用於鼻炎、皮膚黏膜過敏及緩解流淚、打噴嚏、流涕等感冒症狀,而甲硝唑則主要用於治療或預防厭氧菌引起的系統或局部感染。

但是,藥物是對症使用的,而且都是根據特定症狀服用特定的劑量,且有特定的服藥時間要求。它們的安全性,是指在規定的用法下,治療的“收益”超過了帶來的“風險”。而食物的安全性,則是在“長期正常的食用量下,對於身體健康不產生危害”。一種藥物能獲得審批投入使用,是基於藥物的“安全性”定義,而不是食物的“安全性”定義——如果像食用食物一樣長期隨意食用該藥物,是否會有危害,是沒有經過驗證的。

此外,藥物往往有使用禁忌,以及服用後的注意事項。比如對乙酰氨基酚只能短期使用,一般不超過3天,劑量過大還可能引起肝髒損害,而且服用期間不能飲酒;馬來酸氯苯那敏具有一定的抑製中樞的作用,服藥後可能出現困倦的不良反應,因此車、船、飛機駕駛人員、高空作業者、精密儀器操縱者等人群不應該服用。把它們偷偷加到食物中,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服用了,就可能造成危險。

所以,法律的規範就是:任何藥物加到食品中,都是違法犯罪的行為,都可以作為“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來論處。

二、那麽,廣東傳統中的“涼茶”實質是什麽?傳說中的“功效”又從何而來?

首先指出一下,廣東人通常所說的“涼茶”, 實際上是中草藥提取液,它不含有通常的“茶葉”。按照規範,其中所用的“中草藥”應該是“食藥同源”的種類。不過現實中,“涼茶”只是一個概念,不同店家的配方和原料不盡相同,而且往往是“不傳之秘”,所以到底有哪些成分,消費者也不得而知。

在廣東傳統中,涼茶是作為“清熱下火”的食物/藥物日常飲用的。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人體的部分症狀跟傳統醫學所說的“熱”“火”類似。而這些症狀,許多是會自行緩解消失的——不管你喝的是涼茶還是白水;另一方面,理論上中草藥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正好對於某些症狀有效。所以,有人喝了涼茶,覺得清了“熱”,下了“火”,並不奇怪。這樣的一種“有效”,符合大眾的思維方式。

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廣東傳統中的“涼茶”,跟行銷全國的兩種“紅罐涼茶”並不是一回事。地道的“涼茶”非常苦,往往比純黑咖啡還要苦——如果不是相信它對於健康“很有幫助”,作為飲料是很難被廣為接受的。兩種行銷全國的“紅罐涼茶”,降低了苦味,另外加入了大量的糖,從而使得它們的口味能被更多人接受。它們的經典版本中,含糖量跟可樂差不多,算得上是“高糖飲料”了。

今年的疫情,讓人們對於“提高免疫力”有著超乎理性的追逐。涼茶行業,也跟許多其他行業一樣,想方設法去蹭“提高免疫力”的熱點。然而,不管是“提高免疫力”還是“清熱下火”,在科學上都是似是而非的概念。所以不要試圖從涼茶中尋找“健康功效”,如果某些涼茶中用到了含有腎毒性成分的中草藥,反倒會危害健康。

想了解更多內容?微信搜索“騰訊較真辟謠”小程序,點擊“問答”進行提問,較真妹等你哦~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