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教育正在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我說的不是AI教育

你對這些標題想必不會陌生:瘋狂的黃莊;迷茫不快樂的年輕人;5歲孩子逆天簡歷;《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報告》。今天的教育沒有讓我們學會處理焦慮,更是在製造更大的焦慮。

到底該拿教育怎麽辦?

什麽是教育?

關於教育是什麽,這樣的打開方式你不會陌生。

事實上,我們對教育一直存在著某種程度上刻板印象:教育就是知識的教育。

所有的教育創業公司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在某些方面從新的角度、用新的技術去探索未來教育的形態。在線教育要想把優質的教學內容突破時空限制輸送到更多地方,教育+AI試圖讓孩子們的能夠更好的查漏補缺,提高效率,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解決同一個問題:把知識用更加體系化、更高效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在刻板印象裡,好的老師一本本行走的課本,他們精通教研,教學表現力十足;好的學生就是對知識點掌握的“多快好”,體現在考試分數上,直到考上名校。

這種對教育的狹隘理解在AI時代將面臨更大的威脅。如今的AI不僅在逐步取代人類生產的機械性勞動,而且在圍棋、知識競答、辯論等傳統認為無法被機器取代的腦力勞動中戰勝了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技術的發展正快速更迭著人類維持生產力增長所需的能力,現有教育體系已經無法滿足這些需求。在未來,當重複性和簡單機械的知識處理被電腦取代,人的價值又要如何體現呢?答案是創新。這也是在世界範圍內,創新教育成為熱門話題的背景。

創新能力是可以被培養的嗎?這究竟是一種天賦還是一種技能?我一度對這個問題產生過困惑,直到我發現自己陷入了另一個思維定勢的陷阱。事實上,教育不是從0到1的知識教育,創新能力也不是手把手就能教會的技能。人天生就是一顆種子/火苗/whatever,好的教育是在不妨礙其自然生長的同時,提供肥沃的生長土壤和催化劑。好的老師不是高效的知識傳輸者,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腳手架。好的教育結果不是統一的成功,而是幫助每個孩子理解“什麽是成功,如何接受失敗”,成為更好的自己,用幸福代替焦慮。雖然聽起來很雞湯,但這是我目前對教育的理解。

如何破局?

教育正在悄悄發生一場革命。

對教育理念的反思並不新鮮,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

在理論層面上,混合式學習、項目製學習、表現性評價、核心素養評價等逐漸被普及;實踐層面上,國內體制內新高考政策、自主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體制外不斷湧現優秀的民間創新學校。北大附中、十一學校等公立學校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走在領先地位,此外體制外諸多的創新學校也不斷湧現,36氪不完全整理如下:

辦學校是最為普遍的破解方式。除了辦學校外,2B服務做在線教學內容、個性化學習的技術支持系統和師資培訓(如可汗學院、轉型後的Altschool),圍繞品牌搭建有認同感的教育綜合體也是一種思路。

這些項目究竟創新在哪裡?我認為最為核心的區別在於對教育主體的理解

傳統課堂圍繞老師,學練測評都是從老師為發起,學生執行,既沒有看到學生的個體化差異,也沒有尊重學生的學習動力問題。創新教育則不同:如果我們對比同一個班級的2個學生,他們的typical day就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源自他們有自由度從個人興趣和規劃出發設計自己的學習方案。什麽時間是學科學習,什麽時間來做項目,做什麽項目,和誰一起做,為了做項目要補充哪些知識,是通過在線課程還是線下班級授課獲取知識,這是既是對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又是對學練測評環節的完全革命。

為了適應教育主體的革命,我們在學習環節發展出了混合式學習、翻轉課堂、自適應學習等理念和技術,在練習環節發展出了項目製學習、實踐學習、營地遊學教育等方法,測評環節提出了核心素養評價體系、表現性評價、綜合性成績單等評估手段。關於這些內容的進一步解讀,請期待本專題後續內容。

資本如何助力創新教育

那麽創新學校是好的投資標的嗎?我認為這比國際學校更有想象太空。

誠然,目前的創新學校還面臨著不少挑戰, 包括但不限於教學體系的打磨、人的適應轉型、新師資的供給、評價體系的建設、大學錄取等出口的解決等。

自我造血能力也是這些學校的一大難點。小微學校現金流主要依賴學費收入,雖然現在幾家的創新學校每年學費都在10-15萬元人民幣以上,但由於單期招生規模小(多在30-40人,不超過100人),學校運營成本高,很難實現盈利。

小微規模和創新教育發展階段有關,教學方式和體系也都在不斷打磨。傳播上,新的教育理念尚沒有普及;在升學出口的硬問題上也沒有解決路徑:一旦進入創新教育的體系,很難回歸高考,只能出國,這也解釋了學費和國際學校持平的原因。

新的教學模式也對學校運營提出了新要求:沒有了行政班,課堂如何組織展開?翻轉課堂和PBL學習對老師素質要求更高,1:7的師生比意味著更高的師資成本。師資之外,課程、活動、場地都拉高了運營成本。

在目前尚不能盈利的階段,創新學校需要外部融資。同時創新教育又是一個極具想象力的事業。首先它比國際教育的天花板要高,是針對1.6億中小學生教育方式的變革,它足夠剛需、足夠痛,也足夠大;其次它同樣存在規模化快速複製的機會。有消息表示,已經有一些創新學校聯合地方教育部門在探索將標準化的學習平台輸出,進入學校,從老師的培訓開始,以系統解決方案的模式將創新教育用杠杆的方式放大影響力。

在政策方面,幼稚園、中小學的非營利性定位,辦學主體的收緊也是創新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目前也存在部分學校的辦學資質因為場地設施限制,還依賴掛靠其他學校方式解決,這也是潛在的風險點。

創新教育是個大命題,今天我們先開個頭。36氪也將持續關注,後續將圍繞以下幾個命題展開討論:

教育理論:混合式學習是什麽?PBL可以取代學科教學嗎?如何取代標化考試?什麽是表現性評價?

落地實踐:創新教育如何做教研教學?老師和學生的新角色?有什麽海外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商業價值:創新教育看上去很“美”、很“公益”,真的有商業價值嗎?各家在盈利上做了哪些探索?

個人體驗:面對新教育,師生和家長的個體感受究竟如何?如何實現觀念和習慣的轉型?

我是瑞雯,

36氪超人學院

創始學員,關注教育行業。

36氪目前正在籌備創新教育社群,歡迎業內人士與我聯繫交流,微信號raven1211,請一句話向我介紹說明你的角色和來意,否則無法認識你哦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