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腸道釀的酒,是什麽味兒的?

喝酒過多容易得脂肪肝,這是常識。但是,近日,一篇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上的研究發現,有一種存在於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可以產生大量酒精,進而導致脂肪肝發生。

沒喝酒,腸道卻能自動“釀酒”?這是怎麽回事?

我醉了,但我真沒喝酒

這次研究始於一位伴有嚴重脂肪肝炎的患者,患者不喝酒,但是在攝入不含酒精但糖分較高的食物後,他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非常高,還會出現醉酒的症狀,並且還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看來,古人的那句“酒不醉人人自醉”是有科學依據的。

經醫院診斷,這個患者是自釀酒綜合症,也叫“腸道釀酒綜合征”。這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在攝入不含酒精但糖分較高的食物後,腸道內會自動“釀酒”產生內源性酒精,甚至出現醉酒的症狀。

不喝酒也會醉?罪魁禍首竟是TA

為了找到病因,研究者們對患者的糞便進行了分析,發現其腸道微生物異常。研究者從患者腸道菌群中分離到了高產乙醇肺炎克雷伯菌(HiAlc Kpn),發現它是細菌性自釀酒綜合征的主要病因。出現醉酒狀態時,病人糞便中肺炎克雷伯菌的佔比達到18.8%,是正常值的900倍。針對這個現象,研究者們提出假想:這種微生物在腸道內定植,不斷產生大量的乙醇,經過門脈系統,從而引起肝髒的脂肪變性。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研究者們調取了一些非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腸道菌群數據發現,NAFLD患者中有61%都攜帶著這種能高產酒精的細菌。而對照組中的健康人中攜帶者僅佔6.25%。

研究人員給SPF(無特定病原體小鼠)和無菌小鼠飼喂肺炎克雷伯菌,4周後,正常小鼠的肝變成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當用噬菌體消滅這些肺炎克雷伯菌時,小鼠的肝髒情況得到好轉。這證明了肺炎克雷伯菌是非酒精性肝病的重要原因。

體外細胞實驗,進一步發現HiAlc Kpn可以引起線粒體的功能失調,ROS應激反應而造成脂肪在肝髒中的聚集;高脂飲食可以加速NAFLD的纖維化,而高糖誘導可以引起血液中酒精濃度的明顯提高。最終證了NAFLD的“內源性酒精性脂肪肝病”病因學說。

腸道菌“釀造”的酒精,能被查出酒駕麽?

通常情況下,腸道細菌產生的酒精,會被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分解,並不會引起血液中酒精濃度達到可檢測的數值。但如果在高糖飲食後,腸道內高產酒精菌大量繁殖,產生大量酒精的時候,是可能引起血液酒精的提高,甚至於被查出酒駕的含量。

想養“釀酒菌”,該怎麽操作?

研究者認為這些高產酒精的細菌是通過環境中某種途徑,比如食物,進入人體內的,不過這個途徑在人群中的普遍性有待驗證。此外,一些人的腸道環境可能比其他人更適合這些克雷伯菌的生長與定植。

雖然,部分健康人腸道中也存在肺炎克雷伯菌,但是在不同人群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含量和產酒精能力是不同的。健康人群中也檢測出的肺炎克雷伯菌,通常都是低產酒精的菌。並且,在健康人群中,腸道菌群產生的少量酒精可以被體內的酶分解,不會引起脂肪肝。

此外,這類菌在腸道內的增殖與飲食密切相關。高糖飲食,更利於肺炎克雷伯菌的生存與繁殖。

所以,如果你不想“養”太多數量“釀酒”菌,控制飲食,尤其是控制糖分的攝入,維持菌群平衡,就顯得十分必要。

所以,養好腸道菌就能治療脂肪肝了是嗎?

高產酒精肺炎克雷伯菌在NAFLD病人腸道內普遍存在,是否還存在其他種類的產酒精的細菌可能?答案是可能的,只是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這需要更多的實驗去發現和證明。

已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過調節飲食、導致肥胖和炎症的腸道微生物群,對腸-肝軸功能紊亂進行調節。所以通過飲食調節、服用益生菌、糞菌移植等手段來調控腸道菌群組成,促進益生細菌的生長,提高機體免疫,可以改善腸道的菌群失調,對治療肝病有潛在益處並可以改變肝病的病情預後。

作者部門分別為袁靜教授(首都兒科研究所),劉翟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楊瑞馥研究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袁靜、劉翟、楊瑞馥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