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就在10日上午,中國創造一項新紀錄

10日上午8點12分,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馬裡亞納海溝,地球上已知的海洋最深處,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奮鬥者”號此次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創下新紀錄。

1978年9月,中國改革開放前夜,42歲的同濟大學教師汪品先迎來了人生的巨大轉折——作為當時稀有的海洋地質專業人才,他得以跟隨中國石油地質代表團訪問美國和法國。

這次考察帶給汪品先的震撼不小,“看到了石油界、地質界最前沿的科技都在海洋。”一位法國科學家對汪品先形容“海底世界”的樣子:“漂亮極了,到處都是海百合,安靜得沒有一點聲音。你一定要看看。”

但在1978年的中國,沒有條件讓人潛到深海。

“中國人一定要趕上世界海洋研究的潮流!”從此,“走向深藍”的種子在汪品先心裡發了芽,而中國人的深海探測事業,也即將睜開惺忪的睡眼。

一邊是廣闊的研究前景,一邊是巨大的技術落差——中國的深海研究怎麽搞?

汪品先們絞盡腦汁,想出一個辦法:我們自己沒有手段,能不能通過參加國際合作的方式,研究深海地質?

1985年,“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啟動,中國科學家趕緊組織委員會並上報領導,要求加入這規模空前的深海國際合作。然而,深海研究的計劃是個“富人俱樂部”,要成為成員國,每年得交數百萬美元“會費”。

當年外匯奇缺,這只能是一場空想。

在此之前,國際海洋地質學泰鬥、美國的艾默裡教授到訪中國。汪品先問他:“假如你是中國人,研究海洋地質會選什麽題目?”

艾默裡想了想,回答道:“我會收集中國古代的文獻資料,研究潮汐的變化。”在這位國際泰鬥的眼裡,既無設備又缺經費的中國,只能從故紙堆裡挖掘成果。

汪品先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科研進步,必須以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後盾。中國的科學家們,只能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8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經過院士和專家反覆呼籲,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為爭取對中國鑽探項目的支持,汪品先等中國科學家根據中國自然條件的優勢,建議在南海深水區通過鑽探,檢驗青藏高原隆升造成季風氣候的理論假設。

這份建設書擊中了國際學術界的熱點,在全球競爭中名列第一,立即安排在1999年2至4月實施,汪品先受邀擔任首席科學家——這也是中國人首次擔任深海探測的首席科學家。

從此,中國人擁有了深海探測的項目經驗,學會了怎麽做科研、怎麽用探測器。但要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這還不夠。

接下來,中國人要自己造一個載人深潛器。

接力棒從中國科學家手裡,交到了中國工程師手裡。

“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立項了,我們想來想去,這個總師非你老徐來當不可!”

2002年早春的一個晚上,身在美國、已退休6年的中船重工七〇二所總設計師徐芑南,接到了來自中國的越洋電話。

徐芑南沒有遲疑,毅然放棄在美國頤養天年的優渥生活,帶著老伴回了國。

當時擺在徐芑南面前的是個巨大的難題:國內沒有做這麽大深度的載人潛水器經驗,且國外對載人深潛技術高度封鎖。

整個技術組,只有徐芑南在國外參觀過潛水器,但也沒有參加下潛;其他人更是隻從照片上、視頻資料裡看到過這個“黑科技”。於是,許多人只好把《泰坦尼克號》中有關潛水器的畫面反覆研究,但真正的潛水器內部是什麽樣,沒人知道。

啥資料都沒有,又想自己乾,那就只能一個字:試。

多年之後,徐芑南回憶說,他們從最基本的壓強公式開始,通過不斷地仿真分析和模型試驗,實現了載人深潛器12個系統的無縫對接。為了解決其中的技術難題,許多經驗豐富的師傅想得頭髮都白了。

又是7年過去了。

終於,2009年,中國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橫空出世,這就是大家熟悉的“蛟龍”號。2012年6月24日,“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標誌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但以咱中國人的性格,怎麽會放過那剩下的0.2%呢?

“蛟龍”雖好,仍有兩個遺憾。

一是關鍵的零組件不是國產。比如載人球艙的耐壓殼體,中國設計,俄羅斯製造,因為當時的中國工業能力造不出來。

二是仍有0.2%的海域覆蓋不到。這個空白,需要11000米級的載人潛水器才能填補。

為解決第一個問題,中國第二代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應運而生。徐芑南當年的“徒弟”、“蛟龍”號副總設計師、“深海勇士”號總設計師胡震這樣回憶:“深海勇士”號的研製期限原本是5年,但僅載人球艙的國產化,就在科研道路上跑了6年。

2018年3月,“深海勇士”在南海投入應用,國產化率達到95%,載人艙、水聲通信、多普勒測速儀等核心國產設備性能先進,技術狀態穩定。

這也標誌著中國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和裝備製造得到突破性進展——中國自主研發和製造深海載人潛水器的能力,get!

“蛟龍”的經驗加上“深海勇士”的技術,才讓中國第三代載人深潛器“奮鬥者”號有了今天的成果,也就是文首所述——

2020年11月10清晨5點左右,中國自主研製的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開始進行萬米級海試。8點12分,“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刷新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在‘蛟龍’號立項之初,國內只是加工一個零組件都非常困難,需要千挑萬找才能找到合適的供貨商。但到了‘深海勇士’,我想要什麽樣的材料,想要加工成什麽形狀,要求什麽樣的精度和特性,基本上都能實現。到了‘奮鬥者’,我們需要什麽材料,需要加工哪些相應的部件和設備,都已經有很多廠家可以自主研發,甚至是直接提供樣品。”胡震說。

可以說,中國深海載人技術的發展,見證了中國工業技術能力的發展和技術突破。這一切,僅僅用了不到20年。

有人問:深海探測有什麽用?

這裡,島叔想借用汪品先院士的話來回答:海底之誘人,就在於人類對它還有太多未知。每一個海底的新發現,都有可能顛覆掉我們目前對國際戰略格局的認知。

比如,最近日本在太平洋海底發現了稀土資源,據稱其可采儲量超過陸地1000倍。海底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我們不探索,別人就會探索。

而我們已經從過去的歷史中學到了太多經驗。其中核心的一條就是:永遠把未來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螺螄道長

編輯/雲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