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董明珠造芯片,是一種恰逢其時的“亡羊補牢”

日前,珠海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合計出資30億元分別增資合肥中聞金泰以及珠海融林,上述資金將用於兩家公司受讓安世集團的上層股權及財產份額。

公開資料顯示,安世集團的核心資產為安世半導體,專注於邏輯、分立器件和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市場,市場佔有率均位於全球前三。

這是格力電器迄今為止最大一筆對外投資,也是繼格力電器成立全資子公司——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後,在芯片領域的再次布局。先前,董明珠曾放言,“格力要砸500億做芯片。”

未來中國能否破解“缺芯”之痛?企業的選擇是既不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能妄自尊大、掉以輕心。

不可否認,芯片的試錯成本高、排錯難度大,專利又被巨頭壟斷,讓這個行業的發展注定艱難。但正因為難,我們才應當迎難而上。如果不追趕,差距會越來越大,而如果追趕的話,又要耗費巨額資金。兩害相權取其輕,芯片行業越是有差距越是要追趕。

問題是企業家不但要考慮商業成本,還要有社會責任,要有企業家精神。如果在芯片行業有差距的事實面前,大家都不出頭,都當縮頭烏龜,技術差距會越來越大,商業成本也越來越大,這有違企業的根本利益。

眼下,世界經濟發生新的變化,就關鍵技術而言,市場換不來,高價也買不來。在此情勢下,總得有先驅者,總得有人蹚雷區,不能遙遙無期地等待國際市場轉機。只有迎難而上自主研發,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企業才能擁有話語權。

現在必須統一思想,摒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偷懶做法,中國企業要痛下決心,抱成一團,把關鍵技術設備掌握在自己手上,要發揚傳統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花大力氣,全面推進自主創新的核心產業鏈條,徹底解除後顧之憂,否則會永遠受製於人,一遇國際市場風吹草動,就陷入尷尬被動。

當然,市場人士不看好董明珠造芯片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是因為芯片的技術難度大,特別是高端芯片,技術門檻高,人才積累需要時間,即便是組織技術隊伍突破,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奏效。更何況芯片製造是一個投入資金多、回報周期長的產業。從事芯片製造,三五億資金投進去,很可能會打了水漂;另一方面是對董明珠強勢做派的負面效應表示擔心,近幾年來,董明珠在手機與新能源汽車上的投資決策實際上是有失誤的,但董明珠的個人決斷無人能改變。

即便如此,國人要對董明珠造芯片予以更多支持。董明珠造芯片體現了一個民營企業家的情懷和責任。事實上,也不是董明珠一個人在芯片市場戰鬥,中國的企業家們都在踴躍行動:馬雲全資收購的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A股上市公司振芯科技近年來一直在加強北斗芯片及終端產品的技術突破和新產品研製,人工智能企業依圖科技正在布局人工智能芯。

客觀而言,董明珠造芯片是大企業的歷史使命使然。製造芯片是一個燒錢項目,中小企業根本無力承擔這樣的任務。

因此,董明珠的“中國芯”值得推崇,國人對於董明珠造芯片的行動,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董明珠造芯片,是一種“恰逢其時”的“亡羊補牢”,格力拿捏的時機恰到好處——國民對芯片價值覺醒的關鍵時刻。這不只是董明珠的事、格力電器的事,是關係中國高科技存亡的事。哪怕董明珠最終成為悲壯的失敗者、試錯者,都是值得全國人民稱讚的。如果有幾十上百個企業家像董明珠這樣拍案而起,懷揣一顆“中國芯”,抱成一團,中國何愁造不出自己的高端芯片?

當然,光喊口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還需要研究路徑和方法。從國家層面來說,也要為解除“芯痛”頒布技術扶持政策,並為我國芯片產業發展創造寬鬆的國際市場環境。

蔡恩澤(財經評論人) 編輯 陳莉 校對 賈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