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鑒賞:金元鈞瓷與宋代鈞瓷原來有那麽多不同

鈞瓷至宋代達到鼎盛階段,成為當時的五大名窯之一,與汝、官、哥、定窯並駕齊驅。宋以後,禹州逐漸成為鈞瓷燒造的中心,在發現的百餘處鈞瓷窯址中,無論是燒造規模或產品品質,鈞台窯均為禹州諸窯之冠。

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金代,鈞瓷有了新的發展,各地爭相仿製,風靡一時,鈞窯播火全國。元代,北方鈞瓷逐漸趨於衰落,而江南地區仿鈞瓷又悄然興起,蔚然成風。

明代鈞窯 丁香紫瓷尊 高24 cm,口徑19.5 cm

鈞瓷以釉厚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懸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渾活,釉層乳光瑩潤,層次繁多,透活欲滴,立體感極強。鈞瓷以窯變為神。燒製中同施一種釉,一經燒成即呈五光十色。故雲“入窯 一色,出窯萬彩”。千變萬化的窯變效果,形成了色彩變幻無究的神奇,紅裡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五彩滲化,相映生輝。

金-元 鈞窯天藍玫瑰紫盤

宋代鈞瓷與元代鈞瓷有什麽區別呢?

元瓷之釉厚而垂,宋鈞釉厚而勻;

元瓷之紫成物形,宋鈞之紫彌漫全體;

元瓷之釉濃處或起條紋,淺處仍現水波紋,宋鈞則濃淡深淺皆渾然一律”。

由於燒造瓷器的年代有異,製瓷工藝有所不同,使用的製瓷原料也不一樣,因此其質地和外觀表征也會有很大區別。

宋代鈞窯玫瑰紫釉尊式花盆

金—元鈞窯玫瑰紫釉尊式花盆

元鈞與宋鈞的明顯區別有如下三點:

1、宋鈞有“紫口鐵足”現象,元鈞則沒有。

宋鈞窯玫瑰紫釉尊局部

金元鈞窯天青釉單把洗局部

2、宋鈞的“棕房”孔洞破口四周有褐色雜質顆粒,元鈞則不存在。

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底

元—明均窯花盆底

3、宋鈞未施釉的底部“刷芝麻醬色釉”,元鈞則沒有這種現象。其次是有無“蚯蚓走泥紋”。

宋鈞窯瓷器上的“蚯蚓走泥紋”

由於宋鈞“其配製色釉,法用調和,不加研乳,顏料與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經火乃現離合狀態,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紋’,”而元鈞“其配製色釉之法,則調和後,再加研乳,顏料釉汁務令熔合”,因此沒有“蚯蚓走泥紋”這種特徵。第三是釉層墜積現象不同。

金-元鈞窯葡萄紫仰鍾式花盆

金-元 鈞窯月白鼓釘洗

由於元鈞與宋鈞所施用的釉質有所不同,因此造成釉層墜積現象不一致:

元鈞釉層流動性強,因此呈現墜釉至器物底部的特徵;

金-元鈞窯天青紫斑釉盤底

金元鈞窯天藍釉紫斑盂底

宋鈞釉層流動性相對較弱,因此造成宋鈞在器物口下或腹部的墜釉現象。

宋代均窯局部

宋代鈞瓷無論是民窯還是官窯,器物造型都非常規整。

民窯釉色多以天青為主,也有月白、天藍、蔥青;官窯則以運用金屬銅“窯變”呈色之美妙著稱。

民窯較之官窯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當,所見瓷器流釉、粘足的極少。

宋鈞窯月白釉海棠式盆托-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金-元 鈞窯月白鼓釘洗

宋代鈞瓷大多施滿釉,且器底多塗褐色(俗稱芝麻醬色)護胎釉。鼓釘洗、花盆和盆奩,以及盤類以支釘支燒,其它則以墊餅燒造。

宋鈞窯月白釉海棠式盆托-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宋鈞窯鼓釘三足洗-北京故宮

宋鈞胎質細膩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聲鏗鏘圓韻悅耳。從胎質斷面可以看出,純淨無雜質,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現釉層剝落等現象。

元 鈞窯天藍紫斑如意枕

元代鈞窯缽

金代鈞瓷是戰亂之後的恢復之作,是為滿足民間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窯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從這一點來講,它並不十分嚴格要求鈞瓷胎釉的選料精細,製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確:實用為上。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燒製出的金代鈞瓷,除少數精品外,普遍出現胎料粗松、胎質泛黃等現象。

金-元鈞窯天青紫斑釉盤-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金-元 鈞窯天藍玫瑰紫葵花式花盆

元·鶴壁窯鈞瓷窯變水盂

金代鈞瓷較少支燒,大多以墊餅墊燒,輪製產品不規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統旋直足,所掏窩子一刀而過,窩子不正,深淺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現在胎體上下不加任何修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