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AI到普惠AI,人工智能的“貼地飛行”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1956年的夏天,在達特茅斯的一場會議上,“人工智能”的概念被首次提出。60多年後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經從單一的“概念”演化成噴薄而來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並伴隨著算法、計算力、數據等AI技術的頻頻突破,引來全球範圍內無數大公司進場競技,無數資本爭相布局賽道。百度李彥巨集也在今年的彭博全球商業論壇上表示,“如果互聯網是前菜的話,人工智能就是主菜。人工智能對於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互聯網。”

據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達到1011家,排名全球第二。且中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資規模最大的國家,從2013年到2018年第一季,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佔到全球的60%。

然而,在AI價值被普遍認可、推動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的同時,質疑和擔憂的聲音也從未消失過。AI技術已經過了被過渡“神話”的階段,擺在眼前的是更為現實的落地問題。比如“高高在上”的前沿技術如何與不同實際場景相結合;如何真正實現普惠AI,讓除了小部分科技巨頭以外的更多普通企業,也能用得起、用得好、用得安心AI技術;甚至AI時代下的從業個體,又如何跟隨AI發展的大趨勢,調整職業技能與規劃,縱身擁抱未來。

普惠AI對企業的數字化革新

人工智作為新興產業,對行業的技術推動和對資本的“吸金”能力都非常搶眼。技術與資本的投入帶來的成果斐然,無論是百度無人車、阿里ET大腦,還是商湯科技的人臉識別、思必馳的語音識別技術,都迅速在國內甚至國際賽道上領跑。我們也頻頻看到谷歌收購DeepMind、阿里成立達摩院等大公司和獨角獸公司的新聞,然而國內頭部AI公司狂奔的背後,是更多普通中小企業的望塵莫及,我們卻鮮少關注到他們是否也有機會擁抱AI。

“目前AI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還處於價格高昂的階段,開發的架構還不統一,需要更多的整合和聯結。”廣州騰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唐慧總結了中小企業目前在AI使用上普遍遇到的價格貴、開發難度高兩大難題。而如何讓更多公司享受到AI技術帶來的數字化轉型、商業敏捷智能、雲上開發等技術紅利,同樣也是國內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行業議題。

華為雲在這一議題上率先邁出了一步探索。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提出“普惠AI”的解決方案——讓AI作為基礎生產力,保證普通中小企業也能用得好、用得起、用得安心。而要做到這三點,則要依賴華為雲多年來在應用AI技術上的研發投入。

首先,想讓普通企業“用得起”,最關鍵的一步是降低成本。華為通過雲的方式,把ICT上的積累釋放出來,將公有雲作為公共模塊對外開發,以便普通軟體工程師也會使用AI,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業能夠“用得好”。

“當人工智能真正運用到核心流程、核心產品、核心服務、核心管理中去的時候,對企業的發展一定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武漢市德發電子信息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黃認為,大多數早期團隊都還處於“小作坊”模式,而隨著公司業務不斷發展,為了及時響應用戶的反饋、避免浪費時間在無用的功能上,往往會采取快速迭代產品的策略,但這對團隊和項目管理上的挑戰卻很大。而想要解決流程管理混亂,自己開發項目管理系統的技術成本也非常高,華為雲的高性價比和易用性正是恰恰解決了這兩個難題。

而至於數據和公司業務的安全性,江蘇馭道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任勇則在採訪中向我們表示,“華為雲有一個說法,叫‘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也不做股權投資’這樣有比較清晰邊界框架的雲服務供應商,比較讓我們放心合作。”

+AI在智慧城市的場景落地

AI技術的討論往往都集中在人工智能垂直行業當中,對大眾來說所謂的AI改變生活、智慧城市似乎仍像是電影《攻殼特工隊》裡的未來世界般遙不可及。其實在當下的城市生活中,AI早已和家居、出行、金融、醫療、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場景接上了軌,自動駕駛、刷臉購物、智能家居等很多實際問題正在被AI優化解決。

為了讓大眾重新認識AI、了解“普惠AI”的理念,也充分調研企業在生產管理過程中對AI技術的實際需求,近期華為雲就發起了一項關於探討人工智能是什麽以及未來趨勢如何的“十百千萬”活動,影片採訪了十餘位AI領域的業界領袖、近百位企業CEO、超千名行業技術開發者,以及國內對AI抱有濃厚期待的大學生群體。

其中,參與採訪的各企業家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AI技術如何在城市場景中落地,進行智慧城市的塑造,而出行、教育、醫療、金融、安防等熱門領域也是被CEO門反覆提及的最適合與AI融合並革新的。

以北上廣群體格外關心的通勤出行場景為例,交通擁堵幾乎是大城市的通病,車流湧動但人力和路線資源都很有限。對此,深圳交警曾和華為共同打造了一套“交通智能體”。首先,華為通過網絡改造,提升了交警網絡的數據傳輸能力、數據存儲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其次通過影像識別動態監控路況資訊並依據采集的數據給出解決擁堵的優化方案;最後則是使用AI輔助執法解放交警人力。依靠大數據和AI算法做支撐,這套體系很快幫助深圳交警把工作效率提升了足足十倍。

“未來出行改變的是城市生態,”神馬專車CEO陽光這樣評價“交通+AI”,而同樣扎根出行領域的凹凸租車聯合創始人陳韋予也在採訪中表示,“AI為我們提前帶來了汽車即服務的時代,即使有限的車輛下,未來出行依然無可限量。”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城市快速完成數字化轉型進程,而另一方面城市特有的龐大人流與複雜場景下,每時每刻又會反向產生海量數據“投喂”AI,訓練其更精準的完成智慧城市的塑造。“有了AI以後,就有了深度學習和可量化的數據,以後會是人類和機器一起去學習、去理解,然後找到規律改變世界,”對於人工智能的未來,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段江表現的非常樂觀。

AI時代個人如何擁抱未來

AI對行業和智慧城市的改變有目共睹,對個體的影響也不可忽略。畢竟技術替代勞動是從工業革命時期就開始了的社會大趨勢。一個汽車司機可以取代數個馬車車夫,1個火車司機可以取代100個汽車司機,而AI時代的無人駕駛技術則有可能讓司機這個職業直接消失。對此,有人焦慮擔憂失業,有人則樂觀的認為AI發展的同時也會催生更多新興工作機會。

阿卡索創始人王志彬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意味著重複的勞動會被高科技所取代,就像工業革命使勞動力被機器取代一樣。”這類的想法普遍存在於對技術變化最敏感的企業家群體,因為技術革新就意味著商業模式的革新。但關於如何判斷自己的企業是否需要擁抱AI,大多數CEO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慮。

而對於技術進步下的危機,身處技術行業的從業者們顯然是最先受到衝擊的群體,他們也更傾向於積極學習新技術,為轉型做準備,畢竟目前國內對AI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向AI轉型意味著將在未來獲得更寬闊的就業路徑。

相比於其他群體面對AI的既興奮又焦慮,還未踏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則擁有規劃職業的起點機會,整體態度上也更為積極樂觀。

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動下,個人尋求機會、行業快速迭代、城市智慧轉型,而AI技術本身也在與場景的融合和數據的累積中飛速發展。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說“人工智能不是一個獨立產品,而將成為一種基本生產力,讓百行百業產生倍增效應。”但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人工智能還處於發展初期,人才引進的困境、硬體設備採購的高成本、場景落地複雜等難題,都注定讓這一過程還需要時間去消化陣痛。

就像夢想加太空創始人李文磊說的,“新的技術變革勢必帶來挑戰,新的技術也需要擁抱。”而華為雲普惠AI的提出則讓這份看得見的智慧未來更快到來,華為全聯接大會上即將公布的利好普通中小企業的AI新戰略,也將進一步提升普惠AI的落地效果,讓AI技術不在高高在上,可以帶著普通中小企業一起“貼地飛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