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險與決策,調控與應變,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幾點思考

1912年4月14日,一個尋常的夜晚,月光皎皎,北大西洋的海面風平浪靜,一艘巨輪勻速前行,船上歌舞升平,燈火漫天,宛如白晝。

這艘巨輪名為“泰坦尼克號”,是英國白星公司耗資7500萬英鎊打造的“夢幻號”,不管是安全性還是機動性,都代表當時全世界造船工業的最高水準,堪稱“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跡”,更是被權威雜誌評為“永不沉沒之船”,自船體完工,便舉國關注,享盡榮光。

而當天,是這艘巨輪的處女航,萬眾期待,全球矚目。

可沒有人能料到,就在處女航當晚,這艘“永不沉沒之船”撞上冰山,沉入大西洋底,船上1500餘人葬身魚腹,幸存者廖廖。

一艘豪華巨輪,一場曠世海難,百年以來,無不讓人痛心疾首,無數學者展開研究,眾說紛紜,更是為這場慘烈的沉船事故添上層層迷霧。

查閱資料,如今被人提及稍多的主要有幾種說法:

一是鑰匙說,08年英國拍賣行以7萬英鎊成交一件泰坦尼克號儲物櫃的鑰匙,據說這鑰匙在當時鎖住了放在櫃子裡的望遠鏡,如果船員能用望遠鏡,在發現冰山之後,有充分的時間避開冰山;

二是鉚釘說,有學者表明,在泰坦尼克號的船體連接處,多處使用了劣質(強度不夠)的鉚釘,與高強度的4#鉚釘相比,強度低了十倍以上,因此,在遇險後,加速了船體的斷裂,大大縮短了救援時間;

三是救艇說,因為所有人都不相信這艘巨輪會沉沒,因此,一艘能容納2000餘名乘客的巨輪僅僅放了不足20艘救生艇,當然,這種說法很快被否定了,所配備的救生艇完全符合法律規定。

各執一詞,撲朔迷離,1958年,英國導演貝克在電影《冰海沉船》中,提出了另一種說法,即電報說。

和《泰坦尼克號》不同,這部電影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而是集中展現了這艘“永不沉沒之船”的沉沒過程,以及災難面前的眾生態。

回到電影裡,不難發現,影片在很多地方對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都埋下了伏筆,總結起來,有幾點格外引人深思。

1、風險意識的缺乏。

前些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令,以“科技網絡安全”為由,要求美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向美國商務部授權,允許美國商務部禁止美國公司購買“外國敵人”生產的電信設備、技術。

隨後,美國商務部表示計劃將華為及其70個分支機構列入“實體清單”。

歷史在重演,這份“實體清單”也就是中興通訊曾經被製裁的那份所謂“貿易黑名單”。

當初中興支付了數億美元的罰款,瀕臨破產邊緣。而華為卻是立即啟動從未想過會實施的B計劃,令所有人瞠目結舌又拍案叫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人的智慧從來不過時。絕望之下的生機,從來都是源自於太平日子裡的風險意識。對於這種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一旦發生卻致命的風險,大多數人選擇了忽視。

沒有絕對安全的輪船,設計師安德魯一定明白,造船公司董事長也一定清楚,而船長更應該知道。但在航行過程中,董事長為了突出輪船所具備的優越性能,他在餐桌上炫耀,演示輪船的安全,並幾次暗示船長加速前進。

最大航速是23節,泰坦尼克號卻以22.3節的速度在洋面航行,接近極限的速度,滿荷運行的輪機,這樣的情況是很難刹車的,或者說,之後面對冰山,是完全刹不了車的。

船上的最高leader缺乏基本的風險意識,盲目自信,甚至自負,或是巨輪沉沒的原因之一。

2、忽視細節,釀成大禍。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故,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

《冰海沉船》中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情節,是影片中出現的幾艘小船,在這些小船上不斷有冰況報告,而小船上的電報員很負責任的通知了泰坦尼克號的電報員,可畫面一轉,這艘巨輪上的電報正被貴族們當做私人電報機佔用,最終漏掉了最緊急,最關鍵的那封電報。

但其實,這場災難完全可以避免,1912年正是暖冬,冰山難移,當電報員拿著最開始的冰況報告給船長看時,擁有幾十年航船經驗的船長完全能夠預知可能面臨的風險,但他並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甚至連減速命令也未下達,或許源自對輪船過分的自信,又或是被榮譽名利衝昏頭腦,一個完美的避險機會被他錯失,這一細節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也有揭示。

古人雲,千里之提毀於蟻穴,所謂細節決定成敗,不重視細節,不對風險進行正確的預判,都極容易釀成大禍。

3、極限狀況下的非理智決策。

泰坦尼克號,船長、副手、水手船員等工作人員數百人,一個龐大的團隊,決策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午夜時分,瞭望員看到前方冰山,敲了警鍾,此時,大副作為一個決策者,迅速下令:所有引擎減速!左滿舵!三號螺旋槳倒車!

這一連的操作本來是沒有問題,夠迅速,夠果斷。可經過證實,左滿舵的命令卻是個致命錯誤,冰山離船不過400米,轉向根本來不及,而斜著撞過去的代價,就是船右舷直接被海平面下的冰山體撕開一條口子,這個部位受損,加快了輪船的沉沒速度。

可見,在極限狀態下,任何決策都關乎重大,時刻保持理智和冷靜,才有助於清晰判斷形勢,做出令損失最小化的決斷。

當然,不能把巨輪沉沒的原因簡單歸到以上三點之中,但通過一些影視資料,回顧整個過程,也不難從其中得到領悟。我們看到的是風險與決策、調控與應變,正如一個企業、一個團隊,我們需要追求利益,同時規避風險,面對工作中層出不窮的狀況,我們需要分析形勢,同時做出對策。

最後,在遇險後,輪船上船員的應變能力是可圈可點的。在災難發生後,輪船上的行政領導所表現出的反應速度、緩衝時間都比一般群眾迅速,他們積極組織自救和求救措施,雖然因為一些其他原因,對附近海域船隻的求救措施並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但這種冷靜有序的應變操作應該是船員所具備的基本素質。

如今百年過去,“永不沉沒之船”依然長眠在大西洋底,曾標榜世界最安全的巨輪卻擔起了一場史上最大的海難事故,事實證明,這個“絕對安全”的巨輪,也並沒有讓人放心。

我們常說,讓人放心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也是一種傑出的能力,而我想,這種放心,不應是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更不應是一套安全的保全系統,能讓人放心的,永遠是你精益求精的態度、超前的風險意識,和應變自如的“後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