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派胡言:瞬間移動有可能實現嗎?

利維坦按:什麽是瞬間移動?我們在定義這一概念的時候需要兩套衡量標尺,其一關於時間(瞬間),其二關於空間(移動)。本文暫且不討論瞬間移動與光速旅行所重疊的那一部分,隻討論在正常時間邏輯下的空間閃現。我們可以在很多玄幻/科幻題材的小說/電影裡看到關於瞬間移動的情節。如果瞬間移動技術能夠在未來實現並廣泛應用的話,搖號限號?堵車搶票?不存在的。

誠然,以現代科學觀念來審度“瞬間移動”的概念,難免被人斥為癡人說夢。但正如文中所言,我們一直在追尋畫風更燃的交通方式。古人無法預言如今飛機火箭這般的高速運載,同樣道理,我們也說不準未來會發生些什麽。

文/K

CCTV 10有一檔畫風清奇的節目《走近科學》,2005年做了一期節目叫《誰在背我飛行》,講述了1977年時發生在華北大陸一件離奇的事情。

這一事件號稱中國UFO三大離懸案之一。事件的主人公名叫黃延秋,河北邯鄲的一位普通農民。1977年7月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夏夜,黃延秋乾完一天農活後入睡,第二天醒來竟發現自己一夜之間到了南京,路途中渾然不知。兩個交警穿著的人讓他去上海的遣送站發電報通知家裡人,家裡人才來接的他。

同年8月裡,他又一次在睡夢中失蹤,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又到了上海,還被兩個陌生人神不知鬼不覺帶進了部隊營地,整個營區居然沒人知道他是怎麽進來的。當晚是在上海的老鄉呂海生收留了他,並在幾天后送他回了河北。

第三次的失蹤更加撲朔迷離,黃延秋一如既往地入睡,醒來後發現自己正被一個年輕小夥子背在肩上飛著,旁邊一起飛的還有一個差不多歲數的小夥子。幾天之內,兩人帶著他憑空飛了大半個中國,還在沒買票的情況下被帶進長安大劇院看了一出《逼上梁山》。

兩個小夥子自稱是“山東人高登民、高延津”,並告知黃延秋前兩次他的失蹤都是他兩乾的。

“沒別的意思,帶你轉轉,玩夠了就讓你回去。”

節目組對這件事的解釋是黃延秋患了妄想症和夢遊症,當時長安大劇院一直處於修繕過程,從未做過演出。後期節目組對黃延秋所做的”測謊實驗”結論也是“此人在這件事上有一定的心理壓力,並未通過測試”。

當年根據高延秋本人所回憶的兩位山東人畫像,圖自網絡

但是當年7月,遣送站發到黃延秋鄉裡讓親友去上海撈人的電報是可考證的,另外據稱邯鄲市地委也存有他第二次到上海之後的調查存檔,那時一夜之間從河北到上海,夢遊的解釋也是挺幽默的。這些客觀事實目前還沒有解釋通透。

黃延秋的故事在這幾十年裡一直被重新拿出來反覆咀嚼,恐怕再也沒有人能說清到底是怎麽回事,姑且暫壓不表。不過我們在清朝大學士紀曉嵐所撰寫的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裡,倒是也發現了類似的故事。

《閱微草堂筆記》第十一卷裡記錄了一個名叫《老翁遠行》的志怪故事。說當時掖縣(今山東萊州)有個知州叫林禹門,林禹門有個八十多歲的爺爺,腿腳不利索,天天讓仆人給用椅子抬到門口看風景,曬太陽。

有一回仆人進屋取東西,出來的時候卻發現老人連著椅子一起不見了。林禹門一家趕忙四處尋找,心慌慌了好幾天,未果。後來是一個從嶗山回來的朋友告訴林禹門,人在嶗山一座廟裡待著。

林禹門在幾百裡開外的嶗山終於找到了他的親爺爺,老頭子表示自己也很懵逼,只知道好像有兩個人抬著他的椅子騰空飛了一段路,就到這了。

當我們在對待歷史事件時,往往最迫切想要做的是辨真偽、下定義,而最忌諱的是輕易就辨真偽、下定義——即便是鄉野怪聞,在沒有足夠證據下任何揣測都只能是假設。無論是發生在黃延秋身上的事情,還是林禹門他爺爺的事情,後人恐怕永遠難以獲取客觀真相。

也可能從一開始,就根本不存在所謂客觀真相。

圖自網絡

我們只能依靠隻言片語去揣測時間軸那頭所發生的事情,企圖無限接近真實情況,奈何永遠無法完美還原。習慣這種對歷史還原的無力感之後,我們將其稱為“浪漫”。

自古以來,神州大陸上就從來不缺乏浪漫。如果我們把“瞬間移動”的概念放寬,只要是“以極快速度抵達遠方”都算在此內的話,歷史上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奇妙記載了。

相傳,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裡就有縮地成寸、禦氣飛行的道門功夫。唐代傳奇僧人萬回,據說往返萬裡之隔的弘安和安西只需一日,因而得名。《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裡頭也有相似的表述:“中古之時,有至人者……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而在佛經所說的六神通裡,掌握“神足通”的修行成就者甚至能在六塵境界中飛行自在,隨心遊歷極遠處,乃至穿越時間。

國外也常有關於“瞬間移動”故事的傳聞,且傳聞故事裡很多所謂的“巫師、靈媒”貌似都掌握了這一本領。有個16世紀的傳說,說的是菲律賓一個站崗衛兵,打了一個小盹兒發現自己就莫名其妙到了墨西哥,還被墨西哥當局認為是“魔鬼的仆人”抓起來,最後被菲律賓人解救出來。

但目前知名度最高的瞬間移動傳說,恐怕要數“費城實驗”了。

這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稱美國海軍1943年的時候曾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一個船塢裡做過秘密實驗,使得一艘名為埃爾德裡奇號的驅逐艦連同船員原地消失幾分鐘後,驅逐艦又在320公里外的諾福克碼頭出現。

圖源:wiki

甚至有傳聞稱因為實驗比較難以控制,有些船員在重現時一半身子還卡在甲板裡。在實驗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一些船員仍然會有實驗的後遺症。不論是在家裡、飯店、街上,都可能隨機消失又重現。

和所有的都市傳說一樣,這件事有著幾個明顯的特徵:1、除了幾個自稱“目擊者”的人外,沒有任何直接證據可以支持故事的真實性;2、美軍對此事曾做過官方否認,但這又使得陰謀論者更加篤信確有其事;3、在故事背景中所發生的1943年至今,此事衍生出許多不帶重樣的版本。

1999年,埃爾德裡奇號的老船員首次重聚,並一致否認曾經參與過這類實驗:“埃爾德裡奇號在費城的確是隱形的,因為它從來沒有到過這裡。

圖源:viewzone

江湖逸聞也好,都市傳說也罷,我們一直在追尋速度更快,馬力更強,畫風更燃的交通運輸方式。從1m/s的人類步行速度,到10m/s的騎馬前行速度,再到動輒時速200km/h的現代汽車,1000km/h的民航飛機,乃至經過引力加速之後最快可達73000m/s的宇宙飛行器——這項紀錄在2016年時由美國發射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實現,這一速度繞地球一圈只需0.55秒,我們從未讓自己失望過。

但,還是太慢了。

目前測得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大約是3×108m/s,即便是目前最快的飛行器朱諾號,其最高速度也僅為光速的萬分之二

真的太慢了。

就目前的科技來說,我們無法操控任何東西以光速傳輸——唯一例外的,就是光本身(信息)。

正因為已經掌握了對於信息的即時傳輸,我們才能做到隔空萬裡即時喊話、視頻、傳送編碼信息。我們無法想象未來以何種方式實現對人體的瞬間傳輸(如果能實現的話),正如古人無法想象如今信息是怎麽通過電波傳遞的。

那如果我們不再執著於傳輸一個實體,而是創造一個類似於“人體傳真機”一樣的東西來“傳輸”人體呢?

預想邏輯是這樣的,我們在這頭將人體打散成粒子狀態,並將每個粒子的的物理信息轉化為數據,將這一套數據發送到那頭,然後讓那頭的粒子按照這一套數據重新組建出人體

似乎就真的能“傳輸”人體,實現瞬間移動了誒?

圖源:tumblr

別高興太早,要想實現這一過程,則必須要磕掉擺在眼前的兩個硬邦邦的難題:一個來自技術層面,另一個來自哲學層面

先來看看哲學層面的硬邦邦。早在1993年的時候,一個由六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小組就曾宣稱,原則上是可以實現完美的瞬間傳輸的——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們所打散的原件將不複存在。

(researcher.watson.ibm.com/researcher/view_group.php?id=2862)

這裡涉及到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大致意思是當我們同時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速度和位置)時,我們所進行的測量過程會干擾粒子本來的狀態,因此我們無法同時準確知道某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圖源:Gary Meek / Georgia Tech

而為了繞開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在1998年曾建議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我們以一個光子為例,當我們要傳送這個光子時,前期需要了解關於這個光子的部分信息,然後再將其他信息通過量子糾纏傳遞給另一個光子(傳輸光子),再將後者的信息傳給第三個光子。最後,我們結合前期提取的信息和第三個光子上的信息,以此來創建第一個光子的精確複製品。

但這樣一來,第一個光子也就無法保持原來的狀態了。

換句話說,即便我們依靠這一理論實現了瞬間傳輸技術,我們所傳輸的依舊只能是一個複製品。那麽迎面而來的問題將會是:在那頭由其他粒子組成的你的精確複製品,還是你嗎?

到這份上,這個問題越看越像忒修斯之船悖論,恐怕只有當我們完全了解意識為何物之後,才有希望徹底解決。

而就算未來某一天的科技達到了能夠實現傳輸又不損傷原件的地步,,這個問題依舊存在——你的複製品,是否就是你?如果是,他跟你又是什麽關係?

但就目前而言,我們可能都還沒有思考這些問題的資格——畢竟技術層面上都還差的很遠。

圖源:Delft University

首先,我們如何打散一個人體?

其次,假設我們未來真的可以通過某種難以想象的方式將一個人體徹底打散成原子狀態,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傳輸這些原子所有的信息。

這些信息有多大?英國萊斯特大學對傳送人類所要求的信息量有過專門的計算。我們的身體大致可以分解成10^28個原子,即便我們假設每個細胞裡都含有足夠的信息來複製體內任何其他類型的細胞,再考慮人腦中的信息載量,總的信息大約相當於2.6 x 10^42 bit。

(www2.le.ac.uk/offices/press/press-releases/2013/july/to-infinity-and-beyond-teleporting-humans-into-space)

這麽看可能不夠直觀,我們換一種表現方式:

2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bit

假設以30GHz的帶寬進行傳輸(基於當前技術的保守數據),這套信息傳輸完成需要用4.85x10^15年。這又是什麽概念呢?現在我們一般認為宇宙的年齡大概是140億年,而傳輸信息的時間是宇宙年齡的35萬倍。

走路沒準還能快點。

圖源:Gfycat

當然,未來可能出現一些更快的數據傳輸技術,找到更高效的新型能源,創建多個並行數據流,乃至更強的數據壓縮能力。但通過信息重構的方式實現瞬間移動所面臨的問題恐怕遠不止這些。

飯,還是要一口一口地吃。2012年的時候,中國科技大學的學者們利用量子糾纏技術,將光子從地面瞬間傳輸到了120公里外的墨子號衛星上,第一次實現了從地球到太空的光子瞬間傳輸,為未來上了一盤可口的前菜。

圖源:Jian-Wei Pan

當然也可能會有其他辦法。比如通過黑洞突破時空的極限,通過回撥時間之輪達差時戰,從而實現瞬移。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們離瞬間移動的實現,恐怕還有好遠好遠。

目前唯一可以明確的是,一切進步,都始於需求,基於學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