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疫情時代,全球教育變數在哪兒?如何選擇出國留學?

近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中心舉行。

來自海內外的諸多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共聚一堂,探討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教育應對舉措、變革方式及實施效果,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探索教育的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疫情對國際教育有何影響】

全球疫情迫使不少學校采取在線授課的形式,那麽網課對國際教育究竟影響幾何?

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教育政策助理教授劉璟博士在題為“疫情期間線下停課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預測研究”的報告中,呈現了暑期、惡劣氣象導致的停校以及學生曠課等因素與學生學業成就的相關性,並基於此預測了疫情期間停課三個月對學生考試成績、教育公平的影響。根據這些預測,學生在2020年秋季回歸後,將僅獲得其典型學年閱讀學習成績的63%-68%,在數學方面的學習收益僅為37%-50%。此外,劉璟認為,全球疫情導致學校關閉期間學生學業失利的現象並不普遍,水準在前三分之一的學生可能會更有收獲,建議複學後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如何支持學業落後的學生。

在題為“疫情期間各國在線教育研究”的主旨發言中,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金慧教授分析了疫情期間全球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包括學校教學普遍遭受影響、教師缺乏支持和培訓、教育中的機會差距加大、在線教育形式問題、學生學習時間減少、在線教育有效性等。她認為,疫情加速了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比如師生在線教與學的資源開發繼續增長、在線教學策略的提升、開放課程共享更加普及,跨國跨界合作日益加強以及對數字公平的深入理解和行動。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金慧教授。

PISA測試之父、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Andreas Schleicher在題為“培養面向未來而非過去的學習者”的主旨報告中提出,學校教育應該以未來需求為導向。Andreas基於多項研究數據展示了一些有意義的發現,包括學習時間並不等同於學習結果、教育的數字化趨勢、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複雜數據信息的數字能力差異、知識和技能對教學法的影響以及各國在校學生的認知適應能力差異等

【未來國際教育變數在哪】

未來,國際教育變數在哪兒?出國留學該如何選擇?

PISA測試之父、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Andreas Schleicher。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理事長、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原司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前公使銜參讚岑建君指出,中國目前亟需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小語種人才、國際組織人才和國別區域研究人才,展望未來中國國際教育,他強調在引進優質國際教育生產資源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制度開放與改革。尤其要繼續深化網絡教育和合作辦學方面的制度改革,在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對外開放中,一方面繼續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一方面要不斷創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體系。

“錯綜複雜的世界局勢中,教育國際合作會變得更開放、包容。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針和出國留學的基本國策不會變,而留學和中外合作辦學的具體方式可隨機應變。”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強調,應當以不變應萬變,攜手共建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共同體。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院長周谷平教授強調,教育國際交流對於促進民心相知相通具有重要意義,呼籲應當從更開放的思維來看待教育的意義、地位和作用。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東基於自己多年的觀察介紹了在全球化和抵禦全球化、全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等衝突的背景下,國際教育的保守主義傾向所產生的原因。此外,朱旭東教授還圍繞美國STEM教育進行了多視角的闡釋,並對中國發展STEM教育進行了展望,提出了我國要建構“學科+”科技教育體系的建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