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拆解騰訊的金融版圖:九宮格裡的生意和秘密

文 | 張雨忻

騰訊的金融科技業務已經悄然長成了參天大樹。

逐漸被披露出來的數據可以說明這件事。Q3財報顯示騰訊總營收達到806億元,其中,主要由支付相關服務及雲服務組成的“其他收入”為203億,而除去“雲服務”超過60億的收入,可以推斷與支付相關的金融業務在Q3的收入已經接近140億。

也就是說,金融科技業務帶來的收入已經佔到騰訊總收入約17%,僅次於遊戲和廣告所貢獻的收入,並且是所有業務中營收增速最快的。

業務數據也指向了高速增長。據騰訊Q2財報,截至2018年6月底支付業務的月活躍账戶已超過8億,而截至9月底,支付的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逾50%。我們可以與螞蟻金服的數據做一個不完全對比:據阿里Q2財報,截至2018年9月底,支付寶的國內年度活躍用戶超過7億。

Q3時,騰訊的理財業務數據也被進一步披露出來:運行4年的騰訊理財通平台用戶超過1億,平台的資產保有量超過5000億人民幣。

而在自有體系之外,騰訊佔股30%微眾銀行早已經長成一個巨獸,其2017年淨利潤達14.48億元,同比增長261%。截至今年10月,旗下信貸業務“微粒貸”的放款額已經超過1兆。

一直隱於騰訊CDG(企業發展事業群)內部、低調潛行的“騰訊金融科技”終於隨著近兩次的財報數據一起,浮出水面。

2015年,騰訊將原來的基礎支付、理財、征信等業務合並,組建了騰訊支付基礎平台與金融應用線(FiT),騰訊總裁劉熾平也在成立儀式上第一次向大家解釋了“騰訊為什麽要做金融”。據內部人士說,這是劉熾平第一次為騰訊具體業務公開月台。

2006到2012年,騰訊的金融科技業務經歷了漫長的爬坡期。直到2012年底,曾在英國Apax Partners私募基金和美國雷曼兄弟等金融機構任職的賴智明出任財付通總經理,與微信團隊共同推出微信支付,以及2014年微信紅包的橫空出世,才將騰訊金融科技業務送上了快車道。

依托於微信強大的流量優勢,金融科技業務在騰訊體內終究不可阻擋的成長起來。並且,金融科技也一直是劉熾平親力親為參與管理和決策的業務線。知情人士告訴36氪:“Martin不管多忙,每個月都會抽出時間參加一到兩次FiT的業務會。並且,財付通平台上的第一筆支付交易,就是Martin親自盯著完成的。”

最近,騰訊FiT開始以“騰訊金融科技”的品牌向外界呈現。如今回頭看,它的發展路徑非常清晰:通過紅包以及各垂直場景催生用戶的高頻支付習慣,然後以支付作為入口,托起理財、保險、區塊鏈等多種金融科技業務,也自己成立了騰訊金融科技智庫來做金融研究。其中,風險較大的或是門檻較高的業務,則通過投資的方式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

支付的長成

雖然騰訊的支付業務“財付通”在2005年就已經上線,但屬於騰訊的移動支付時代是從有了微信支付和微信紅包之後開始的。

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支付平台產品負責人陳起儒告訴36氪,微信紅包在2014年春節推出,僅除夕一天就有500萬用戶參與了收發紅包,紅包收發總量超過2000萬個,這完全超出了當時團隊的預期

微信紅包推出後的受歡迎程度讓騰訊的研發團隊有點措手不及,他們在2014年春節期間都在忙一件事——不斷地加伺服器。

在隨後的3年裡,紅包的體量越來越大——2017年春節除夕一天的紅包收發總量達到142億個,是3年前的700倍。這個巨量的增長帶來的結果是數億人在微信上綁卡,他們快速被吸入到了微信支付的體系內。

但紅包只是個開始。近幾年來,微信支付通過“一橫一縱”的方式拓展支付版圖,其中“橫”是海外市場,“縱”是國內線下垂直場景。

向線下的各類垂直場景滲透是騰訊支付的重要策略,大至優衣庫、星巴克這樣的“超級連鎖品牌”,小至街邊的夫妻老婆店都囊括其中。 這一策略與支付寶並無太大差異,畢竟拿下一個大型品牌的獨家合作就意味著數百上千萬用戶和一年幾百億的交易額。

騰訊也有自己的場景創新。當騰訊和阿里通過投資滴滴、摩拜、ofo等出行場景拿下支付的關鍵一役時,騰訊已經盯上了另一塊空白的出行市場——流量佔比超過70%的公共交通。

於是,“乘車碼”作為高頻小額支付解決方案的代表成為了騰訊金融科技近一年來的重點項目——這是一個單日容量就可達2.5億人次的市場,以至於馬化騰頻繁為其月台。

目前,騰訊雖然沒有披露乘車碼給微信支付帶來了多少新增綁卡用戶,但截至9月底,乘車碼小程式的用戶已超過5000萬,覆蓋城市超過100個。退一步說,即便新增用戶有限,但這樣高頻的支付場景,對於增加用戶粘性和強化用戶認知也很有幫助。

螞蟻金服也深諳此道,2017年12月在支付寶裡快馬加鞭上線了乘車碼,並且與芝麻信用、螞蟻森林能量等支付寶內其它服務打通,既直接激發支付行為,也能通過業務協同提高用戶使用支付寶的活躍度。

而且,螞蟻對高頻支付場景的投資一直沒有停過:除了出行領域的哈羅單車,還包括衣二三、探物、內啥、海鳥窩、雨諾、嘉圖等數十家共享租賃企業。

另外,據業內人士透露,支付寶今年以來一直在推行較為激進的用戶增長計劃,使得針對新用戶的補貼成本大幅上升。因此,投資外加市場投入,螞蟻金服短時間內付出了账面上的代價:據阿里財報顯示,Q2(7-9月)螞蟻金服虧損3.52億美金。

當然,在國內流量逐漸見頂的背景下,想要繼續尋求增長,微信支付必須同時開拓海外市場。這也是支付寶在積極推動的事情。

關於微信支付出海的邏輯,陳起儒表示,有兩條路徑:一是通過跨境支付滿足中國遊客境外旅行的支付需求;另外則是在微信海外版(wechat)用戶量比較高的地區申請當地支付牌照,以本地錢包向當地用戶提供移動支付服務。

目前,微信支付已在超過 40個國家和地區拓展當地商戶,滿足中國人出境遊的購物需求,支持超過17個幣種為商戶直接結算。而在第二種路徑下,騰訊已經先後獲得香港和馬來西亞的支付牌照,並在2018年10月率先打通香港-內地“雙向跨境支付”,即支持香港本地用戶在內地商戶消費時使用港版微信支付(Wechatpay HK),這也是目前為止,中國內地唯一 一個可使用的境外第三方支付機構產品。

數據說明了一切。騰訊Q2財報數據顯示,微信支付已經接入了超過80個行業的商戶,線下商業支付筆數同比增長280%,並且商業支付筆數佔總交易筆數的比例首次過半。

這也意味著,歷經約4年時間,用戶經由紅包培養起來的使用微信支付的習慣,已經全面滲透到了日常的消費場景中,微信支付完成了由“社交行為”向“支付行為”的轉化。

就這樣,用紅包開路,配合各種高頻支付場景以及海外市場,微信支付快速崛起,並引發了一場騰訊與阿里之間持續數年的、難分高下的移動支付大戰,以至於改寫了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格局。

根據益普索10月發布的《第三方移動支付用戶研究報告》顯示,財付通在線下支付場景的交易金額佔市場總份額的46%,首次反超支付寶。

雖然在易觀的報告中,支付寶仍以53.76%的市場佔有率位列第一,但兩相拉鋸的局面也說明騰訊移動支付已經長成了一棵難以輕易撼動的大樹。這8億月活用戶,是騰訊其它金融科技服務能夠不斷快速長成的土壤。

“九宮格”裡的金融科技版圖

除了支付(微信支付、QQ錢包)之外,騰訊的金融版圖裡還包括FiT體內的理財(騰訊理財通、騰訊微黃金)、證券(騰訊微證券、騰訊自選股)、創新業務(一生保、騰訊區塊鏈)以及FiT體外的微眾銀行和微民保險(以下簡稱“微保”)。

其實,從微信錢包的九宮格裡,我們也可以看到騰訊金融科技版圖是如何逐漸成型的:一方面依托微信強大的流量,另一方面則是靠製造“爆款”的能力。

第一個出現在九宮格裡的是“理財通”,這也是除了支付之外,騰訊最成熟的金融業務。據Q3財報披露,騰訊理財通資金保有量已經超過5000億。

理財通借助微信的巨大流量和微信社交屬性所能帶給用戶的天然的信任感,迅速席卷了一批理財需求無處安放的用戶。

”2014年1月理財通進入微信錢包的時候,團隊只有兩個產品經理和十幾個開發,可沒想到第一天就賣了8個億的貨幣基金。” 金融科技副總裁、騰訊理財平台負責人閆敏回憶起來仍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閆敏原本是騰訊IEG用戶平台業務負責人,2015年正當他準備離職創業的時候,劉熾平親自挽留他,希望他能到FiT負責理財業務。

隨後,騰訊明確了“做精品“的策略。”當用戶沒有接受過完善的金融教育時,不加篩選的把理財產品放到他們面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閆敏告訴36氪,“我們隻選頭部3%-5%的金融機構進行合作,並且我們的分析師會穿透底層來評估資產品質。”

所以,騰訊理財通上線4年多來,僅接入了600個左右的資產。並且,劉熾平也一直親自參與理財產品的規劃與篩選,一位金融行業人士告訴36氪,“在決定一個理財產品能不能上線理財通的時候,最終都得經過Martin的審核。理財業務的風控會,最終拍板的也都是Martin。“

此外,理財通也在逐步走向精細化運營,將用戶的需求進行差異化分層,並為他們匹配合適的資產。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做頭部精品”對品類總量的控制,與“做個性化推薦”的差異化要求之間,有一定的矛盾,因為用戶有個體差異和選擇自由的訴求,我們需要時間去探索這其中的平衡關係。

第二個被裝進九宮格的是一個增長迅猛的巨獸——微粒貸,在過去幾年裡,這一直是騰訊金融版圖裡唯一的一個信貸產品。

從各項指標來看,微粒貸都稱得上是一項健康且增長迅猛的爆款業務。據騰訊在10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微粒貸的累計用戶超過2000萬,累計放款額已經超過一兆。而在2017年8月,成立僅2年半微粒貸的貸款餘額已經超過1000億,這個體量已經可以與四大行的部分省級分行相比肩。

微粒貸其實是騰訊體外的金融產品,但它成長於微信的流量土壤之下,也離不開FiT的數據能力和風控能力。也因此,它成就了另一家公司——騰訊參股30%的微眾銀行。

微眾銀行財報顯示,其2017年淨利潤為14.48億,而僅僅在兩年前,這還是一家虧損5.8億的互聯網銀行。隨著10月一份微眾銀行的老股轉讓材料被曝光,其最新數據也浮出水面——2018年上半年收入達到41.9億元,淨利潤達到11億元,估值達到1200億人民幣。

最近出現在九宮格裡的金融業務是保險,其背後依然是一家騰訊控股的保險平台——微保。

微保首次亮相是在2017年11月,一年後的今天,這項業務已經獲得了2000萬月活用戶——在傳統保險公司以及過往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當中,這種活躍度並不太多見。這背後,是微信流量的全面傾斜,九宮格、小程式、支付、紅包等資源都為其開放。可以說,在騰訊旗下的所有金融業務當中,微保幾乎獲得了最多的流量支持。

作為流量巨頭,微信和支付寶都是承載各類金融產品的絕佳載體,包括保險產品,但背後的兩家公司的思路有所差異。

其中,螞蟻金服更偏向於“保險商城”的形態,和它在理財業務上的思路類似——在經過篩選後,讓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入駐支付寶平台,銷售各自的產品。騰訊則更想往“定製化”的方向上走遠一些,每個險種隻推出2-3個爆款產品,這也與其在理財業務上“做精品”的思路一脈相承。

當然,裝進九宮格的不止有金融科技業務,還有背後的金融牌照。

自財付通在2011年獲得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以來,騰訊從2013年至今已拿下了小貸、保險、銀行、保險代理和基金銷售等牌照。互聯網公司裡,只有螞蟻金服拿到了同等體量的金融牌照。

投資邏輯揭示

與螞蟻金服自己做花唄借唄不同的是,騰訊把最賺錢、但同時風險也最大的借貸業務放到了體外,由微眾銀行來完成。

當被問及為什麽不自己做時,負責商業分析的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洪丹毅告訴36氪:“我們的優勢在於用戶體驗和技術能力,而金融產品的設計往往都隱含對風險的識別和管理,高風險、高門檻的金融業務,並非一家互聯網公司可以輕鬆駕馭的,因此我們願意讓具備專業能力的合作夥伴來做,我們則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和服務用戶。”

其實,在“對金融抱有敬畏之心,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是騰訊金融科技需要參與各種戰略投資的原因。騰訊金融科技一直以來都把投資作為重要的業務布局手段,據知情人士透露,幾乎每一筆戰略投資的背後,都是劉熾平親自參與最終決策,包括微眾和微保。

一位行業人士與36氪分享了他所觀察到的騰訊在金融科技相關領域的投資邏輯:

首先,通過紅包業務囊括進來的海量支付用戶,推動著騰訊去尋找支付場景。京東滴滴美團,除了符合騰訊集團的戰略意圖,很重要的一點是為移動支付構建線下場景。因此,尋找支付場景,成為始終貫穿騰訊金融科技投資邏輯的一大主題。

其次,是理財資產的獲取。一方面,騰訊會通過投資一些比較專業的機構,來識別和排查好的金融資產,避免積累風險。比如投資“好買”,後者幫騰訊篩選市場上各類基金產品,其中好的產品會進入理財通分銷。另一方面,騰訊也會直接投資一些能主動獲取差異化資產的創業企業,比如騰訊所投資的聯易融,就是一家專注供應鏈金融的公司。

還有一個重要的投資方向是海外業務的布局。由於海外監管環境複雜,各地文化也不易通曉,騰訊需要在當地尋找既能和監管順暢溝通、又懂得用戶和當地文化的本地化團隊進行投資,比如對印尼GoJek、德國N26銀行的投資都是這個邏輯。

或許是因為騰訊在社交和遊戲(及內容)領域的巨大成功,讓金融這“兩個半戰略”當中的“半個”一直以來都隱而不發。對於“分拆”這種互聯網巨頭金融業務的主流做法,馬化騰也覺得“沒有必要”。但不可否認的是,騰訊金融科技正逐漸展現出一個日漸完整、清晰的形象和路徑。

不過挑戰始終存在。在剛剛結束的FiT員工大會上,劉熾平如往年一樣出現,在他看來,騰訊已經從舒適區進入深水區,“微信支付和乘車碼團隊在線下打下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理財通資金保有量已經突破5000億;金融領域本身風險很多,我們打造了這麽龐大的支付平台,用戶也把錢交給我們管理,我們必須永保敬畏之心。”

並且,在騰訊向產業互聯網調頭的當下,以TO C業務見長的FiT將會如何應對,也值得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