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年年有魚——瓷器上的魚紋裝飾

從古至今,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富庶、繁榮的象徵,不僅僅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還體現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傳達著對未來生活幸福美滿、前途似錦的憧憬。

魚寄托著百姓對生活的期望

這方金代白地黑花魚紋枕,魚兒肥碩,背部墨黑墨黑的,像一副盔甲,船槳似的尾巴,微微擺動,一副悠然的模樣。“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宋代范仲淹的一首《江上漁者》,道出了魚的美味,漁民的辛酸。江上來來往往的人,都只知道鱸魚的味美。可誰知道打漁人的辛苦呢?一葉小船在風浪裡顛簸,飄搖不定,又能打撈到多少魚呢?百姓的生活是很苦累的,魚是漁民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百姓美食的象徵。“魚”同“余”諧音,百姓都希望自己未來的生活年年有“余”(魚),幸福美滿。

魚表達對愛情的嚮往

這方金代綠釉魚戲蓮紋腰圓形枕,枕面翠綠新穎,蓮花綻放,魚戲蓮中,好一副愜意快活的畫面。“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出自漢代樂府古辭《江南》,是采蓮時唱的一首情歌,採用對比、雙關的手法,以“田田”喻“甜甜、甜蜜”,“蓮”喻“戀”,暗喻在采蓮過程中男女青年相互愛戀的心情,以魚兒戲水於蓮葉間,東西南北嬉戲遊動,表達了戀人對自由戀愛的嚮往。中沒有直接寫你情我意,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襯托出了愛情的浪漫,寄托著人們對美好感情的祝福。

借魚勵志

這方金代白地黑花劃魚紋八角形枕,此魚烏黑金亮的魚鱗緊湊有力,魚口緊閉,眼睛目視前方,魚鰭弛張,尾巴欲擺,一副躍然出水之象。恰如唐代張孝標中的《鯉魚》:“眼似珍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沉。河中得上龍門去,不歎江湖歲月深。”詩人借鯉魚跳龍門表達了自己豁達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

垂釣圖——兒時的嬉戲、

青年時的娛樂、晚年時的壯志

這方金代白地黑花童子釣魚圖,童子身著長衫,腦瓜子上留有一撮桃形發,手持釣竿,全神貫注,目視前方,緊盯水中,一條正欲咬餌的小魚,引得另外兩條小魚過來爭搶,童子對著即將上鉤的小魚是又驚又喜,時刻準備收杆。一副童子釣魚的緊張心情躍然而出。

這方元代“薑太公釣魚圖”長方形枕,開光兩側繪繁花,內側一漁翁頭戴鬥笠,身披蓑衣,獨臥江邊,持杆垂釣。薑太公,字子牙,號飛熊,商代末年人。薑太公,家境貧寒,入贅她門,因不善經營,被妻子逐出家門,殺過豬,宰過牛,賣過飯,擺攤算卦占卜,前半生基本上是窮困漂泊,但他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巨集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魚子多福多,寓意生生不息

這個明代白地褐彩魚紋盤,魚兒身態圓潤飽滿,形態自然,線條流暢,活潑生動,色彩豔麗,寓意吉慶有余(魚)。

對魚的崇拜,始於古代,當時的人們擇水而居,魚是他們的實物和生活的保障,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到了繁殖期魚子萬千、繁殖能力強,在當時的社會,人們的壽命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類得以延續的重要方式,所以人們渴望人丁興旺、多子多孫、生生不息,魚也就成了多子多福美好願望的載體。

清代到民國至今,人們對魚的形象一直鍾愛有加。磁州窯以其多種多樣的裝飾題材和包羅萬象的裝飾內容,被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贏得了“民俗百科全書”、“民俗博物館”的美譽。磁州窯裝飾中的魚紋體現了中國的人文價值觀,它造型之優美,寓意之深刻,是中國圖案美術中的珍品,也暗含了人一生的各個層面,在吉祥美滿的同時又有所超越。

原文作者:齊守明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5年6月刊《磁州窯瓷器上的魚紋裝飾》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