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做一個好父親?這本心理分析書,帶你從內心深處找答案

看電影時,你在看什麽?

《泰坦尼克號》看完了,感慨愛情悲壯的同時,你能想到些什麽?

《時尚女魔頭》謝幕後,我們感歎職場上醜小鴨變白天鵝的勵志故事外,還有哪些領悟?

《滿城盡帶黃金甲》難道只是一部戰亂與陰謀的宮廷劇?

… …

心理醫生李孟潮老師的《濁眼觀影》告訴你:每一部電影,其實都是一個典型且複雜的心理個案——既是生命的個案,也是時代的個案。

本書上下兩冊,所涉經典電影50多部。而李老師在電影分析中講述最多的就是家庭關係中“缺席的父親”和“焦慮的母親”。

01

《捫心問診》和缺席的父親

男人婚外性,被老婆抓住,辯之:

“沒辦法,因為我是男人,男人都是這樣。”

女人最有利的辯駁理由是:

“可是,你還是一個父親。”

啞口無言。

在《捫心問診》中,那個心理醫生的太太,面對老公的愛欲失控,有個更加絕妙的,有心理學頭腦的回應——難道你就像洞穴人一樣,聽憑下半身的指揮嗎?

這是對男性同胞們認同文明社會的一夫一妻製,尤其是認同“父親”這個身份角色和功能的呼喚。

因為,父親危機降臨了。

隨著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很多父親覺得工作生活壓力大,忙著賺錢養家,忙著人情世故……只是好像擠不出一點時間來回歸家庭,陪伴和教育孩子。

父親的缺席的直接後果,收獲一枚焦慮暴躁的媽媽,緊接著就是家庭解體,再遠一點就是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失控……

更遠一點就是“無父之子”長大後,將這種文化傳遞給下一代的有父之子或無父之子,“父親”在婚姻市場上嚴重斷貨,“剩女時代”高唱凱歌。

現在社會現象是,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一個儒者,其修行道依次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通俗的說,如果你是一個儒者,在保證身心健康的基礎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證家庭穩定,也就是,做一個好父親。

“父親”這個身份認同包括了五個成分:供養、護佑、規訓、傳道、勝利。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做一個“父親”,最好做好這五方面。

而現代社會,父親功能已經簡化為“勝利”此一條了。

就像在內環高架橋上看到的一個武術學校的招生廣告語 “安心賺錢,孩子,我們來管!”那樣,事業成功,金錢多多,成為勝利的標誌,也成為父親的唯一功能。

父親不應該僅僅給孩子們一堆花不完的錢。相反,僅僅給錢的父親是沒有給夠孩子們需要的東西的。

請回歸到父親的位置上來,履行一下父親的職責,別讓你的孩子在生命中認識到,世界上最好的不是父親,而是父親帶來的錢。

怕隻怕,“花錢”最終變成他們生命的意義所在。

那麽,如何讓“父親”回歸呢?

02

《奧德賽》和父親的長成

聽說過這麽一個故事,一對夫妻去做家庭治療,因丈夫長期在外不顧家,妻兒坐等空屋難忍耐。

家庭治療師了解情況後,布置作業給夫妻:兩個人每周都閱讀名著《奧德賽》,然後到治療室中交流心得。

一年後夫妻矛盾解決。

何以《奧德賽》會起到療愈作用?不少分析師都認為,因為此書之中蘊含著整個歐美文明的力量源泉——對“父親”這一角色的鼎力支持

《奧德賽》一步步地講述了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尤利西斯——是如何經歷千難萬險,最終回歸家庭的。

而我們那個家庭故事中的丈夫,遇到困難、遭到抱怨的原因也就是:他的心是一個流浪於五湖四海的尤利西斯,他沒法安心待在家裡做一位好丈夫和好父親。

那麽,如何成長為一個“父親”的呢?

首先,克服自己的英雄情結。

男人如覺得做“好丈夫”、“好爸爸”不是一樁具有英雄氣概之事,他是很難安心下班回家,待在家裡的。

其次,克服死亡恐懼

一個男人要意識到自己必死,自己的老婆孩子也必死,那麽他才可能真正地投入家庭之愛。

就像尤利西斯主動地選擇了有死亡的凡俗生活,走向自己那日漸衰老的老婆,走向那一天天長大,必定要離開自己的孩子。

再者,放棄青春情結。

也就是放棄縱情聲色、自由自在的幻想。父親主動放棄了自由,甘願被妻兒牢牢地控制和束縛,父親之路就走到了一半。

最重要的,學會放棄“靈魂伴侶”這一幻想。放棄對伴侶“我什麽都不用說,你就知道我想什麽,並且能夠滿足我的所想”的幻想,放棄對共鳴的渴求,方能安心家庭,回歸父位。

另外,正如《奧德賽》所啟示人們的,父親的回歸,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其一,兒子對父親的愛。

《奧德賽》的故事起源於兒子思念父親,尋找父親,固執地呼喚這個缺席的父親回來。

其二,妻子忠貞地等待。

要是沒有妻子的鼎力支持,父權終究是一張虛張聲勢的虎皮,沒有母親對兒子的不懈灌輸,兒子也不會如此執著地尋求父親和認同父親,父親就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鈔票提供者。

那麽,母親的影響力又究竟有多大呢?

03

《哈利波特》 與無欲的母親

“如果有一個媽媽,她想要讓自己的孩子一輩子不長大,一輩子活在她身邊,為她付出自己的一切。她應該怎麽做,才能培養出這麽一個子女呢?”

答案很簡單: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

除了滿足孩子的需求外,這個母親應該完全沒有自己的需求。在為孩子服務和犧牲的過程中,完全忘記自身的需求和主體性。把自己變成孩子欲望的一個延伸物,一個滿足孩子欲望的機器。

正是在完全付出中,母親完全佔有了孩子。這個孩子如果想要離開自己的母親,就像要拔著頭髮離開地面一樣困難。

在這個父性缺席的年代,所有母親都是焦慮的,她們要抓住孩子,這個她們生命中最後的幻想,她們生命空洞的唯一填充物,她們空虛海洋的一葉孤舟。

這樣的母親,把自己的一生“托付”在孩子身上,用著這種近乎“交易”的“誘惑”來道德綁架孩子,還自以為是母愛的深情,其實這種行為非常可怕。

不僅僅母親本身丟失了自己,更會給孩子帶來無盡的壓力。更有甚者,不僅把孩子作為“道德綁架”的對象,更把孩子作為“情感宣泄”的源頭,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整個《哈利波特》系列不斷在說的,就是兒童青少年對母親的宣言:“我已經長大了,我有能力,不要擋在我的面前,不要拉我的後腿,要不然讓你粉身碎骨。

一個沒有自己欲望的母親,其實是一個永遠沒法滿足的母親。正因為母親沒有任何要求,所以她的存在無比巨大,以致於孩子無法離開她,最後終於造就了一個脫離我執和欲望的孩子。

不含綁架的深情才是母親最好的愛子態度。

既然為人母,請對自己負責,更要對於萬千人中選你做母親的孩子負責。

04

在電影院遇見弗洛伊德

電影是一個了解自我,了解我們所存在的群體的一個便捷通道。它就像鏡子一樣,為觀影的人提供了一個時空,讓我們在影中人物身上投射自己的情感,並尋找認同。

當一部影片被一直好評,被瘋狂追捧時,就可以說這部影片精準地觸碰到了人們的集體潛意識。

李孟潮老師的《濁眼觀影》,就是借助電影這個工具,融電影解讀、心理分析、哲學思辨、社會和文化批判相於一爐,用一針見血、嬉笑怒罵的文筆,寫盡了浮華社會的眾生相和內心掙扎。

希望濁眼觀影后的你,會去反思:他(你/我)為什麽會這樣?是怎樣的環境(家庭、社會、歷史)造成如此的表現?如何避免這樣的傷害出現?

作者:蘇雲,精讀讀友會會員。用時間換天份,越努力越幸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