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雙面中科院物理所:當中國最聰明的一夥人盯上B站

在外人看來,從事科研工作的人肯定是嚴肅正經的,中科院物理所想要通過在微信、抖音、B站這樣的平台,通過科普的方式改變外界的看法。

刺蝟公社 | 趙思強

“石墨烯簡單理解就是單層的石墨,之前人們預言了石墨烯的種種優點,在移動設備、航空航天、新能源電池等領域都將擁有廣泛的應用,卻始終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制備石墨烯。”站在中科院物理所M樓二樓的報告廳舞台上,在B站發布科普內容,名字聽上去像母嬰產品的UP主“媽咪說”對著台下密密麻麻地人說。

全場400張椅子始終是滿的,沒有位置的人有些站在房間的最後面,有些在兩側席地而坐,一旦有座位的人起身離開,立刻有人補位。整個下午有包括媽咪說在內的五位嘉賓分享,時間超過兩個半小時,很多人一直站到了最後。

這已經是中科院物理所(以下簡稱物理所)第十六次舉辦公眾科學日,是第一次和B站合作的公眾科學日。從2004年起,物理所就致力於通過一年一度的公眾科學日,培養公眾對科學的興趣、提升公眾科學素養。也是同一年,媽咪說提到的石墨烯製備問題,也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兩位科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消洛夫解決。

“他們製備石墨烯的辦法就是拿一個膠帶,先粘一點石墨,然後把膠帶對折再粘,再用別的地方再粘一下,反覆的粘,最終拿到顯微鏡下一看,單層的石墨烯出現了。”媽咪說按了一下PPT,繼續說道。

此時王科正帶著B站的三名Vlogger參觀實驗室。這是他在中科院物理所的第三年,研究的就是石墨烯。每天去做實驗,就是拿著3M的半透明膠帶,重複著十五年前的步驟。“單層石墨烯有97.7%的透光率,在顯微鏡下幾乎是透明的,每次都要找一兩個小時。”活動結束後,王科坐在我對面,給我介紹他的實驗。

公眾科學日是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項重要活動,時間定在每年五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王科和整個科學傳播協會的一百多人籌備了兩個多月,活動前一天,他隻睡了兩個小時。

也是在這兩個月期間,一直都積極入駐各種媒體平台的中科院物理所,把步子邁進了B站,建立了账號“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兩個月期間漲粉27萬,被B站的用戶稱為“中二所”。

4月16號凌晨12點35分,王科和B站的一個專欄運營聊天,他說:“我們5月18號有個科學日的活動,可以給B站提供一個展位,要不要來玩?”一個月後,一個展位發展成了獨家戰略合作。

2019年3月13號晚上,科學傳播協會例會,王科和十幾個核心成員說,今年想做B站。“B站這個平台適合我們,年輕人多,很正能量,社區環境也很有愛,最關鍵的是,無論是做直播還是發視頻都合適。”成員一致通過。

“有句話叫‘輿論陣地我們不去佔領敵人就會佔領’,科普也是,如果我們不主動輸出,其他質量不高的內容就會侵佔大家的時間。”經過幾年的探索,物理所始終貫徹著“哪裡人多去哪裡”的思路,微信、知乎、抖音、快手......把能入駐的平台都入駐了個遍。

“我們覺得B站是現在年輕人聚集最多的平台,官方科學機構卻不多,我們為什麽不去做呢,反正也不是第一次做吃螃蟹的人。”王科說。

開完例會第二天晚上,王科到負責新媒體的中科院物理所綜合處副處長成蒙的辦公室,想趁熱打鐵把账號申請下來,“都確定要做了,那還等什麽呢。”

等到輸昵稱的時候,他們發現“中科院物理所”的ID被搶注了,一時半會兒申訴不下來,想了想B站的平台屬性,就乾脆叫“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

沒想到因為這個名字,反而讓物理所快速被B站的用戶認可,還被起了“中二所”的昵稱。連共青團中央也開始叫他們“中二物理所”。

物理所的微信負責人王恩還跟老師解釋:“中二是指初中二年級的孩子喜歡胡思亂想,網友比較喜歡這個,這樣叫我們覺得親切。”

有人覺得他們是騙子,留言說:你們就是跟B站一起做詐騙,物理所怎麽可能在B站開账號!也不知道他是真的這麽想,還是只是調侃。

账號是開通了,提供什麽內容呢。大家覺得現在自媒體拍攝科普視頻的那麽多,從純技術角度肯定拚不過,團隊成員也沒有那麽多精力,能實現低成本傳播內容的方式,就是直播了。“所以我們就內容不夠,直播來湊。”

正好此前在微信公眾號上有一個《正經玩》的專欄,每周六分享一些簡單的,能在家操作的實驗。這個欄目製作時本來就需要拍攝視頻,他們便把這個環節搬到線上,變成了直播的內容。

“說白了就是跟大家聊聊天,很多主播不都是乾這個的,我們不過是跟大家聊聊科學而已。”王科說。

第一次直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M樓125室氣氛緊張,站在鏡頭前做實驗的紀寧覺得自己的嗓子有點乾,有時候會忘記要說什麽。

王科顯得更得心應手一些,2017年,物理所第一次在科學日做了直播。“線下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就想到了線上直播。”當時王科自告奮勇做了主播,負責了活動當天六個小時的直播。

他一直都對表達感興趣,小的時候看電視,覺得主持人是個非常神聖的職業,特別喜歡李詠。2004年5月31號,他主持了自己小學的六一文藝匯演。“那是我第一次主持,所以今年也馬上是我主持的十五周年紀念了。”

這種表達欲在B站得到了很好的釋放,一次做實驗,學弟用膠帶撕氮化硼,撕出了一個小鳥的形狀,王科馬上發了一個動態。“創作難度降低之後,就有了更多創作欲望。發的多了,回過頭來看會發現每條其實都帶點科普。”

除了每周三晚上固定的實驗,什麽事情都可能變成直播。建號一周之後,趕上3月23號世界天氣日,王科拿著手機跑到中國天氣局做了一場直播。後來春遊去植物園,他覺得是個科普的好機會,也做了一場直播。

五一勞動節直播,房間的人氣值一度飆到了五萬多。王科開玩笑說,不下五萬就不下播。結果一直播到半夜兩點。結束之後他把直播視頻剪出來,上傳。睡了一個小時起床趕高鐵去上海,和B站聊科學日合作的事。

粉絲超過十萬之後,B站官方送給物理所一個銀色的牌子。他們一直都想做一場直播,把上面印的小電視拆了,分析一下成分。

“最近因為全員做開放日,拖了很久,過一陣一定做。”

2014年11月,成蒙率先做起了物理所的微信公眾號,用一年時間把粉絲量做到了10萬,並逐漸形成了幾個固定的專欄,最受歡迎的問答專欄還集結成了一本叫做《一分鐘物理》的書。

之後每年新生入學前,成蒙都會群發郵件,為科學傳播協會招新。王恩和紀寧都是通過這個方式參與到物理所的科普工作。紀寧的媽媽跟她說:“挺好,不乾這個,你也得去玩別的。”

做了一年多編輯工作後,紀寧和另一位團隊成員劉廣秀接手了《正經玩》專欄,成為第五代“繼承人”,每周三晚要把當周的小實驗拍下來,做成動圖,周五晚上再花費三個小時左右編輯,周六早上推送。

科普小實驗並不好想。既要道具簡單,又要能體現科學,又要安全。紀寧在各大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小實驗”、“好玩的小實驗”,能找到的並不多。紀寧和劉廣秀一直想做到可以用已知的物理知識去解釋生活的小事,嘗試了一年多,還是覺得很難。

現在找選題已經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學校每周都在做,紀寧還沒有太大感覺。寒假回家,她一邊看電視,一邊在備忘錄裡記了好多實驗。

“鋁箔可以阻斷電磁波”是看劉慈欣的小說想到的,“濕的紙可以阻隔空氣”靈感來自《明星大偵探》,紀寧把這些想到的選題那給劉廣秀看,劉廣秀覺得太無聊了,等到劉廣秀提選題的時候,紀寧也覺得不好玩,兩個人就這樣磕磕絆絆做了大半年。

王恩負責的是周日“線上科學日”專欄,寫了一年多,王恩覺得自己才算是從“地獄”中活了過來,最初找選題,只能在網絡上漫無目的的尋找,非常痛苦。

好在時間久了,思路就變得開闊起來。前段時間他看七龍珠,不自覺開始想為什麽龜派氣功是那個形狀。“跟水龍頭有點像,你看水龍頭本來很村,但流出來的水很細。這就可以寫一篇。”

內容雖然變好,但怎麽起標題還一直困擾著王恩。寫專欄半年左右的時候,他想看看自己有沒有進步,就專門寫了一個腳本統計自己過去文章的數據。然後發現自己的點讚率要更高一點。“這就說明點進來的人覺得文章不錯,但真的點進來的比較少。”

能入駐B站,在開放日和B站合作,作為B站老用戶的王恩很高興。他喜歡看熱血漫,比如《我的英雄學院》《一拳超人》,最近注意力慢慢轉向遊戲區和紀錄片區。

遊戲區有個詞叫“騷操作”,大概指比較厲害或者不一般的操作。王恩就把自己各種奇怪的腦洞稱作“騷想法”,很多大家默認正常的東西,他總想再多問一個為什麽。“當你了解更多科學知識之後,生活會變得好玩一點。”

他還負責了這次科學日的海報設計,背景的紋路用的是測試超導材料的曲線。“可能你會覺得有點好看,但不明白怎麽回事。如果給一個物理專業的人看,他一眼就能看出來。”

不做直播、不寫專欄的時候,王科、紀寧、王恩的時間基本都花在實驗上。畢竟作為中科院的學生,科研才是他們的主業,每天十二小時泡在實驗室,才是生活的常態。

高考報志願的時候,王科被調劑到自己“打死都不想學”的專業之一,醫學。進了學校之後發現有一個基礎學科的拔尖計劃,考上了就可以直接轉專業,就這樣學了物理。

此前他從沒想到自己會去做科研,高中時他是班裡團支書,班長是一個成績特別好、拿了三個報送名額的人。“這個事情很吊詭,全班都覺得班長會去做科研,而我愛玩,喜歡拋頭露面,肯定坐不住冷板凳,結果我走向了學術方向。”

紀寧也是被調劑的,不過恰好相反的是。她是報了六個醫學專業,被調劑到了材料物理專業。“學著學著就沒那麽排斥了,同學中想要繼續深造的也很多。”

本科期間紀寧認識了幾個從中科院畢業的老師,都很有人格魅力,“能對這門課感興趣也是因為這幾個老師,他們對自己的事業非常有信心,有熱情,有感染力。大二我就決定要考研到中科院物理所。”

“現在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到了研究生這個層次,都是全新未知的東西。科研的過程本身就是痛並快樂著。”王科說,有時候通宵很久,做了幾個月實驗,終於測出一個很漂亮的數據,“那種感覺應該跟你寫出一個十萬加是一樣的。”他對我說。

“我們現在是科研的黃金幾年,半年的時間同學之間的差距就會很明顯了,有的已經開始寫文章了,有的還沒有實驗數據。”紀寧之前很著急,覺得有太多東西需要學,最近心態開始放平,告訴自己急不得。

“科研遇到的是沒人碰到過的,世界上最難的問題。你必須要為這些問題做出貢獻才能稱呼自己是一個科研工作者。”王恩說,“科研工作就是,起,落落落落落。”

在略顯枯燥的科研生活中,科普工作成了重要的調劑。“老師雖然不希望我們分心,但還是願意支持我們的,現在我們每篇稿子都必須副研究員職稱以上的老師審核,保證科學性。”王科說。

“科學本身就不是該束之高閣的東西,最後都要轉化成應用。大家可能會對這些背後的原理感興趣。”王恩這麽理解科普的意義,“另外就是我們做基礎科學研究,都要申請國家經費,得讓納稅人看到給我們的錢到底幹嘛了。”

在外人看來,從事科研工作的人肯定是嚴肅正經的,物理所想要通過在微信、抖音、B站這樣的平台,通過科普的方式改變外界的看法。“現在網絡發達了,每個科學家都是很有個性的人,就算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有很活潑的一面。”王恩說。

最近的直播裡,“大師兄”李治林慢慢變成了明星,他本來就是整個團隊的元老,知識儲備豐富,還能聊,能夠把高端的理論科普化。一次直播裡,他提到“銅鹽聚乳”,其實是指含銅的鹽在乳製品中可以使乳製品發生聚沉,但B站的用戶一旦玩起梗就停不下來,之後李治林再出現在直播裡,彈幕就開始刷“聚乳師兄”。

不甘心的李治林決定給自己“洗白”,乾脆在直播裡做了這個實驗,結果沒想到越描越黑,再次強化了這件事在粉絲們心中的印象。“這就是大師兄的天真之處。”王科說。

因為直播帶來變化的還有劉廣秀。這次科學日,劉廣秀要負責陪同B站的UP主瀏覽實驗室,並做講解。王科發現她在跟up主完全沒見過面,也沒有台本的情況下,能流暢地聊天,梗也接得住。“跟第一次做直播時的緊張甚至是語無倫次相比,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現在物理所已經給B站账號安排了專人值周,開始越來越正式地運營這個平台,保證每周有固定內容產出。運營團隊裡的每個人都能登上“中二所”的账號,誰想發動態就發,很多人乾脆隻用官方號。

“主要是因為官方號充了大會員。”王科頓了一下,然後說。

趙 思 強

關注二次元、互聯網人物

添加時煩請注明姓名、機構、職務

END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媒體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台,關注領域包括互聯網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娛樂、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