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陸生在香港讀大學,四年經歷,告訴你最真實的香港

最近香港的年輕人再次引發關注。這是一個地理位置很近,但因為種種原因總顯得有些陌生的地方。很多人都會好奇,內地學生在香港學習和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內地學霸GG考入香港大學,在那裡完成了自己的大學生涯,她也寫下了自己對於香港教育和生活的感悟。

你有沒有發現?英美再好,可中國的年輕一代,總忍不住惦記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城市的發展機會。

背靠亞洲、坐擁國際;不錯過世界,也不失去中國,還方便回國探望親人……人類就是這樣的貪心啊!

朋友圈子裡還常常聽說:XX畢業到香港的投行工作,年薪7位數;比新加坡更高,還動不動的回中國出差。

而香港讀大學的成本明顯低於英美。所以,這座獅子山下的金融城,值得孩子們作為人生求學的下一站嗎?

我們今天請到香港大學畢業的GG,談談她眼中的香港教育。GG是2014年的上海考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專業。

(圖片來自GG)

GG的話

太平山腳下,聳立著一座座現代化的超高層建築;金融精英們忙碌的身影,襯托著維多利亞港來往世界的船隻……東方之珠,整夜不眠。這裡曾是我嚮往的香港。

翻過太平山向西,畫風忽然轉變。在一片蔥蔥鬱鬱的山林、點綴的古典建築之間,就是香港大學。

這片坐山望海、迷宮一樣的立體校園始建於1911年。根據QS2018年的排名,它是世界前30名的高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者前來教學。

很多人問我,港大怎麽樣?

談個人感受,不如先說幾個事實吧。

香港大學·西閘紀念牆

先說專業方面。一提起港大,大家總會想到金融管理專業。其實,香港大學是名符其實的綜合性大學,我們一共有10個教學學院:建築學院、文學院、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李嘉誠醫學院、理學院,以及社會科學學院。

港大最牛的還真不是金融,而是牙醫專業。

這個專業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香港的醫生待遇也是不輸給金融精英。

其他排名較高的專業包括教育、土木工程、建築學、語言學和社會政策與管理(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都多次位居世界前10位。

再說港大的國際化程度。好多人問過我,港大講中文嗎?這麽說吧,港大的大部分專業是全英文教學,對英文能力的要求不亞於英美。

在港大的16,000多名本科學生中,有近21%是非香港本地的學生,其中42%來自中國大陸。本地學生的比例高,粵語也成了校園的非正式官方語言。

放假之王大學:能讀雙學士?

HKU(香港大學),也被我們稱為“Holiday King University”(放假之王大學)。

我們的“課余時間”是真的很多。

來看看大學生的作息時間表:每個學期4-6門課,每門課每周有2-3小時的大課lecture,1小時的小課tutorial。

這樣算下來,學生每周在課堂裡的時間只有20個小時左右。其他都是課余時間。

港大的假期更是多,除了中西方的傳統大節,還有reading/field trip week,相當於美國大學的春/秋假。春季學期最誇張:有春節、3/16港大建校日、復活節、清明節、佛誕日。一天到晚總放假。

另外呢,我們的選課自由度也很高。比如社會科學和文學院,只有3、4節必修課,剩下的都由學生自由選擇,同一專業的學生也不會有相同的課表。

因為大量時間可以自主支配,很多讀社科和文學位的學生都有雙專業。例如心理學和經濟學,社會學和藝術史,有空就再加一個小語種作為輔修。

至於專業性較強的學科,例如工程學、醫學、建築學、法學等,選課的自由度相對就沒那麽大了。

個人認為,這樣的安排給了我們很強的自主空間。你可以鑽研專業,也可以嘗試跨專業、跨學科,發展多元的思維和能力。能考上港大的學生往往成績都很好,一旦學校提供了多元選項,我們的求知欲可以大大的爆發出來。

在進校初期,每個港大大學生都需要修讀通識課(common core courses),可以進行超越學科界限(transdisciplinary)的學習嘗試。

幾百門通識課分位四大類:科技、人文、世界、中國。

我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但我選修了犯罪調查科學,是由醫學院病理學系的資深法醫授課的,關於犯罪現場的觀察、證據收集、刑法知識等。極大的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當然憑良心講,港大課堂的質量並非都很高。像我讀的心理學專業,還有老師用20多年已經過時的、也不經典的論文授課,把功課都交給助教批改。社會學專業有一門必修課的老師因為口碑太差,隻教了一個學期就被換走了。

很多英美和內地的高校也有類似的問題。港大畢竟是研究型的高校,老師爭取終身教職,主要靠科研、發論文,而並非注重教學質量。所以希望師弟妹千萬不要過於理想化,選課要打聽好口碑,而最好的學習常常發生在課堂之外,比如發郵件給和老師討論、到辦公室交流(office hour),通過做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我最大的感受是,大部分港大的老師都非常樂於幫助年輕的學生,樂於和學生討論問題,答疑解惑。其實,大學之大,關鍵看個人如何利用那裡的資源,如何成就了自己。

港大夜神仙:講粵語是王道!

港大的社交生活那是相當豐富。

剛剛說了我們是放假之王大學,但空閑時間還真不是用來睡覺的。

港大有上百個學生社團,涵蓋了文化、運動、信仰、服務、學科專業等各方面,花花綠綠的海報遍布校園。

別看只是學生社團,有的組織,比如中國教育小組已經有24年歷史了。

大陸學生還有自己的學生會CSSAUD,每年都會舉辦唱歌比賽、電競比賽、出海遊;逢考試周會發“勁過”福利包(勁過是粵語,被港大學生用作求考試得高分的意思)。

港大有專門服務學生課餘生活的部門,例如通識教育部曾推出的《大學問》講座系列;龍應台、陳奕迅等名人已都是港大常客。

香港的夜生活異常豐富,而在港大熬夜也是司空見慣。和大陸的大學不同,港大沒有班級制度,在人數多的專業裡,學生之間大都碰個面熟而已。要交朋友一定要多參加活動,最好到舍堂裡做執委(港大叫“上莊”)。

上莊意味著大量的熬夜。我個人感覺港大的舍堂(宿舍)文化有點類似美國高校的兄弟會/姐妹會(fraternity/sorority),主力軍是香港本地學生,有各種運動和文化活動隊伍,經常半夜開始開樓會、煮糖水分食,一個個都是夜神仙。精力體力旺盛的很。

對於不愛熱鬧、又不喜歡熬夜的人(比如我)來說,交朋友可能得另辟蹊徑。我自己到二年級才在學術相關的活動中找到知心朋友,在學校獲得一些歸屬感,過得快活了很多。

來過香港的朋友都知道,中環的午夜時分,還熱鬧的跟白天似的!夜生活就是這座城市的DNA;而夜行人、party animals(派對動物們),都是格外適合這座城市。

當然,你選擇做一個“早歸人”,也沒有任何問題。

大陸家長們最擔心的還不是熬夜,而是香港最近幾年的社會運動,很多人覺得香港人對大陸敵視,會歧視大陸人。

但從我的經歷來說,我感到對大陸人盲目歧視或憎恨的只是一小部分港人。香港社會的階級分化嚴重,港人之間受教育程度、接收信息渠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素質也有高低分別。

港大校園裡的本地學生大部分對大陸學生很友好,也不愛談政治。有些學生對大陸可能有成見,但也會好奇的問我在大陸長大的經歷,也有可能一起憂國憂民。對於那些堅守“大陸人被洗腦”、“大陸人又窮又落後”刻板印象的人,避開就好了。

在和香港本地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關。

但我說的語言,不是英語,而是粵語!

港大雖然在課程和學術方面很國際化,但是港大課餘生活的主要語言仍然是粵語。

很多香港本地學生的英文和國語都不好,又比較害羞,交流起來就比較困難。特別是在宿舍裡、運動隊都講粵語,聽不懂就很難參加他們的活動,更別說交朋友了。

但克服障礙也有辦法!港大的課程設置裡有一門必修課:中文課。實際上學習的是基礎廣東話,一個學期下來就能聽懂了。如果想說流利的粵語呢,可以多參加本地學生的活動,多聽多講也就會了。

多一門語言,多理解一種文化,我覺得還蠻有意思!每天在國語、粵語、英文之間切換,這也是生活在香港的一種獨特體驗吧。

這裡讓人找到自己

我最感謝港大的是,它讓我們很多人找到了自己。

港大的本科教育氛圍十分自由,課堂和課余都有很多時間可以自行安排。在我們傳統的教育裡,只要跟著學校走就行了,但是到了這裡發現遠遠不夠。

通過高考去港大的很多大陸學生,都是各個中學的傑出人士生,很擅長考試,永遠奔著競爭最激烈的機會去爭取,可我們從沒有仔細想過自己到底想做什麽。

在港大的四年,除了選修課、社團、科研和實習機會,我還遇到了很多有想法的同學,一步步更明確了自己的方向。這是大學四年最大的收獲!

特別難得的是,港大會力求保證每個想要出國交換的同學都能成行,並給我們提供獎學金。四年裡,我申請到了全額獎學金去了英國、荷蘭和越南,又半自費去了美國的一個文理學院,去學習或者實習、做研究等。這樣頻繁的交換交流是非常難得的。

我的同學們,很多人畢業後選擇繼續深造。港大相比大陸各高校的優勢在於:全英文教學,課程與國際接軌。有些大學生趁著出國交換的機會,在當地學校結識老師,考察深造的項目,甚至能在假期留下做研究、直接拿到推薦信。

(港大散步看到的日落。GG攝影)

申請:條條大路通港大

說了那麽多,那申請港大難嗎?港大招生的途徑非常多,對於大陸學生來說,即使從來沒有準備過要留學,也可以在高考結束之後自己在網上提交申請,參加港大的面試,就可以等待錄取和獎學金結果。

港大對高考英文分數一般要求在135分以上,畢竟今後的教學全部以英文進行。

至於高考總成績,除了學霸之外,一般低北大清華分數線20-30分的學生也會有機會。

另外,大陸學生還可以通過SAT,IB和A-level的成績提交申請。

港大本科對非本地生的學費,2018年是每學年161,000港幣,每個月的住宿加生活費一般在3000港幣以上。

對高考過去的大陸生,港大會給成績優異的學生提供入學獎學金,無需單獨申請。全額獎學金包括學費和住宿、生活費,2018年有18萬港幣左右。

沒有得到入學獎學金的,還可以申請宋慶齡基金會致遠助學金,能覆蓋一部分學費。

不幸的是,港大隻對優秀學生才給獎學金,而不對經濟困難的非本地學生提供支持。

在校期間,還有不少merit-based(獎勵成就的)獎學金可以申請,不過它們大都價值2萬港幣以下,沒法作為穩定的經濟來源。

至於勤工儉學呢,港大大學生的簽證規定學生可以在校內打工,工作時間不能超過20小時;校外的工作則必須與專業有關。

打工可以支付一些住宿和生活費,也是很棒的選擇。

總之在這樣一座國際化、繁忙而開放的城市,有很多的機會和選擇;在學校裡能聽到不同的觀點,感受國際化的文化,以及粵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我記得高三班主任曾對我們說:“大學是靈魂蓬勃生長的時候。這正是我的大學四年!港大給了我重要的一課,它啟發我思考想要什麽樣的職業前景,什麽樣的生活;它也給了我極大的自由去去探索不同的方向。這靈魂的成長是我始終會珍惜而感激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