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馬38屆這位大爺跑了30次 見證全民健身浪潮的奔騰

北馬辦了38屆 這位大爺跑了30次

1981年9月27日,首屆北京馬拉松賽,中外參賽選手跑過天安門。今日,該賽事舉辦到了第38屆。 中國體育圖片 呂英亮 攝

去年北馬開跑前,選手與熱身教練合影。資料圖/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首屆北馬參賽人數不足百人。中國體育圖片 張吉忠 攝

王金甫和女兒在天壇公園跑步。車可 攝

【開篇語】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誌著全面改革開放的開始。以此為起點,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到2018年,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這40年,中國體育發生了風起雲湧、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這40年,留洋和海歸、體制與單飛、馬拉松和全民健身、聯賽職業化、體育產業化、協會實體化等熱詞,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體育事業大發展的時代。

這40年中,我們關注和了解中國體育,就必須關注投身其中的運動員、教練員甚至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的每一次「轉體」,都見證著時代的改變,也經歷了精彩的人生。新京報體育將陸續推出「轉體」系列報導。

今日上午,2018年北京馬拉松在天安門廣場起跑。

1981年,北馬誕生。迄今,這項被稱為「國馬」的賽事已經走到了第38屆。在改革開放40年裡,北馬算是中國全民健身發展的一個縮影。北馬38年的奔跑歷程,其實就是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過程。

在天安門廣場上3萬人的跑馬大軍中,有一位戴著A0468號碼布的老先生格外引人注意。他身材頎長,精神矍鑠,每一個熱身動作標準到位,看著起跑線的眼神淡定自若。

老先生名叫王金甫,今年62歲。從1989年開始跑北馬,從未間斷,2018年已經是他第30次站上北馬的賽道。

從穿著網眼排球鞋到專業跑步鞋,從寫著選手名字的特殊飲料瓶到配置豐富的能量補給,從全是3小時左右速度的精英選手到敞開懷抱、接納社會的大眾跑者,王金甫見證了北馬的發展,也見證了全民健身浪潮的奔騰。

對於跑步,對於馬拉松,王金甫說,一定要敬畏規則、敬畏生命,只有足夠量的積累,才有足夠的資本去挑戰馬拉松。

說到成績,他並沒有特別目標,只希望未來的馬拉松生涯能更持久一些。

對了,他2017年的北馬成績是3小時2分11秒。今年5月,他10公里跑了38分50秒。

訓練

從一周兩練到一周全練

9月14日,距離2018年北馬開跑還剩兩天。

王金甫這幾天沒有跑步,按照他的備戰節奏,現在屬於放鬆期和儲備期。這幾天,他不僅不跑步,連熱水澡也盡量不泡。他說,賽前如果泡熱水澡,容易把身體儲備的能量給泡沒了。

儘管不跑步,可是他一身的裝備都與跑步有關。

上半身,一件印著跑步比賽logo的T恤。下半身,一條深色跑步短褲。腳上穿著新款的某品牌專為北馬出的跑鞋。腰上,還系著一個跑步腰包。這是典型的跑步愛好者打扮。

王金甫出生於1956年,屬猴,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很多。白天,他會到崇文門國瑞城附近的女兒家,幫著去幼稚園接外孫放學。晚上,他回到南三環附近的家裡。

如果是平常,每天6時不到,他就趕到天壇公園門外,先熱身一段時間,等公園開門,他就會跟一幫跑友跑上兩圈。每周,他還會抽一天跑個半馬,拉拉長距離。

這跟他年輕時的訓練節奏是兩個樣。

彼時,王金甫跟著一位叫程軍的教練訓練。程教練帶著一幫北京市業餘馬拉松選手,一周訓練兩次。有時候,他們圍著工體外場跑;有時候,他們在大街上跑,比如馬甸橋、三元橋、復興門這些地方。程教練每周會把訓練計劃列印到紙上,每人發一張。

王金甫很珍惜一周兩次的訓練,因為在訓練中,教練會點評成績,會告訴隊員進步在哪兒,差在哪兒。

其他時間,王金甫更多的是自己跑。那個年代,北京城馬路上的車不像現在這麼多,跑起來很舒服。有時候,看到他在街上跑,還會有車主動停下來,問要不要載他一段。王金甫擺擺手,笑著告訴對方他在跑步。

王金甫回憶說,當時跑步的人並不多,所以別人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跑步還會有點詫異,了解情況後,則會給像他這樣的跑步愛好者一個大拇指。

「那個時候的人,真的很單純,也很好。」王金甫說。

比賽

苦練了8年才拿到資格

對北馬來說,1989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

那一年,北馬歷史上第一次有了女子選手參賽。據報導,當時一共有19位女子選手參賽,朝鮮的文敬愛以2小時27分16秒奪冠。

對王金甫來說,1989年也是一個特別的年份。

那一年,他第一次參加北馬。然後,就再也沒有間斷過。算上2018年,他已經30次站上北馬的賽道。

提起這個紀錄,王金甫還說了一段小故事。2014年,他原計劃報名參加全馬,但因為名額沒有搞定,最後差點沒資格跑。好在,那一年還有半馬可以參加,所以,他跑了北馬生涯中唯一一次半馬。巧合的是,當他跑完那次半馬之後,北馬就再也沒有半馬這個項目了。

雖然1989年才開始跑北馬,但在北馬誕生的1981年,25歲的王金甫從房山趕到了天安門廣場,作為觀眾目睹了當時的盛況。

資料顯示,首屆北馬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2個國家和地區的86名選手報名參賽。瑞典的謝爾·埃裡克斯塔爾以2小時15分20秒奪冠,中國選手的最好成績由彭家政跑出,時間是2小時26分3秒。

王金甫說,看北馬的觀眾太多了,而且非常熱情,把整個廣場圍得水泄不通。

和普通觀眾看熱鬧不同,王金甫當時萌生了一個念頭,啥時候我也可以去賽道上跑北馬?

說到跑步,王金甫有一定的天賦。上學那會兒,他的萬米成績達到37分,在學校運動會上,1500米、3000米這些項目也頻頻拿獎。然而,北馬1998年之前尚未對大眾跑者開放報名,報名參賽對成績的要求很高,男子選手必須在3小時以內才有資格。

所以,從萌生跑北馬的念頭到第一次站上北馬賽道,王金甫用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實現了夢想。

當時的北馬,能夠參賽是相當榮耀的一件事情。在王金甫眼裡,那不僅代表北京,更代表中國。跑上北馬後,王金甫在同事和朋友中間成了牛人。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牛人,首馬卻以被關門告終。

裝備

7塊錢排球鞋穿了又穿

循序漸進。這是王金甫的馬拉松哲學。

對於如今馬拉松的爆棚狀態,他感到興奮,但與此同時,他對很多人不經過刻苦訓練就報名跑馬感到不解。在他看來,這種人對待馬拉松的態度,不僅對自己不負責,對家庭也不負責。

所以,在首馬被關門之後,王金甫沒有抱怨,也沒有沮喪,而是開始了更加刻苦的訓練。在他的北馬生涯中,至少有5次跑進3小時。2017年,61歲的他還跑出3小時2分11秒的成績。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成績是2017年該年齡段全國第二好成績。

如今,王金甫已是榮耀等身,在60歲至64歲年齡段,他保持著多項比賽紀錄。

對於誇獎和讚揚,王金甫看得很淡。畢竟,在他的馬拉松生涯裡,他的很多經歷,現在的年輕人不僅沒有經歷過,甚至都無法想像。

王金甫剛開始跑馬拉松那些年,整個國家的物質文化水準發展程度不高,在北京木工機械廠工作的他,一個月工資也就三四十塊錢,他買不起太好的跑鞋,只能花7塊錢買一雙網眼排球鞋跑步。

現在的很多跑者,跑鞋不僅很貴,而且還會嚴格遵循跑量,到了一定的跑量,跑鞋就退役了。王金甫的女兒記得很清楚,她小時候,父親特別珍惜跑鞋,如果跑鞋底子磨偏了,他還會找來工具,給鞋子加一層底子。

聽著女兒回憶往事,王金甫笑了,「那個時候,有一雙鞋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讓王金甫記憶猶新的還是北馬在工體起跑最後回到工體的那個年代。

那時,觀眾一如既往地熱情,每次北馬開跑,工體看台上坐滿了人。在選手比賽時,組委會為了讓觀眾不至於太無聊,還會請來運動員,有時候甚至是奧運冠軍,在選手跑馬拉松的兩個多小時裡,運動員嘉賓會在工體的球場裡踢一場球或者來一場表演賽,為比賽助興。

然而,經過30多年的發展,北馬再也回不去那個年代了,北馬再也不可能在工體起跑並回到工體了。

改變

比賽之前飲食一定清淡

A0468,這是王金甫2018年北馬的號碼布。

跑了太多的馬拉松,對於號碼布,他並沒有特別的感覺,也不會像很多選手那樣收藏。前些日子,女兒抽時間整理了一下,把他的所有號碼布裝在了一個夾子裡,把獎牌收集在了一起。

王金甫說,跑步和馬拉松已經成了他的生活和習慣。所以,他現在對於跑步和馬拉松的態度就是享受。賽前,他不會刻意設立一個成績目標,「用自己的節奏跑,跑高興就好了。」

正因如此,當運動手錶大行其道時,他依舊不為所動。

王金甫手上戴著一塊電子錶,那是女兒好幾年前送給他的,但並不是運動手錶,平時也就看看時間。

他對時間有著天然的本能感知。他剛開始跑馬拉松那會兒,對於配速要求很嚴格,4分鐘每公里,少一秒都得被關門。當時,他用步頻和節奏去計時,而且相差不大。王金甫說,只要你訓練多了、跑量夠了,「你也能不用手錶就能估算準確配速和用時。」

這是老一代馬拉松愛好者的本事。但是,這不代表王金甫就不會與時俱進。

在電視轉播日新月異,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王金甫最喜歡看馬拉松比賽的直播,對於馬拉松新聞也特別關注。

隨著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他也改善了跑步裝備。比如,以前的網眼排球鞋,現在已經更新換代成了各種專業跑鞋。女兒介紹說,北馬組委會送了父親一雙專業的品牌跑鞋,但比賽當天到底穿哪一雙鞋,他還沒有想好。

另外,王金甫也開始研究科學飲食,尤其是如何補充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他都挺有講究。平時,他還喜歡燉牛肉。但在賽前,他吃得比較清淡,飲食方面非常節製。

放到以前,這根本不可能的。王金甫回憶說,早些年跑北馬時,根本就沒有能量膠、功能飲料這些補給。如果選手要帶喝的,得提前一天交給組委會檢測,然後統一放到一起,每個人的瓶子上都貼著自己的名字。

影響

和女兒一起在北馬奔跑

在北馬賽道上,王金甫和幾百個人一起跑過,也和幾萬人一起跑過。但平時,他更喜歡和跑團的人一起跑。

最近這幾年,馬拉松突然火爆起來。就拿北馬來說,雖然每年的參賽選手只有3萬人,但報名抽籤的人數突破了10萬。跑步的人多了,跑團也應運而生。王金甫和朋友一起建了個跑團,天壇公園成為他們的根據地。夏天,他們每天6時前集合熱身。冬天,他們也會在6時30分前集合。只要公園一開門,他們的奔跑就開始了。

從年輕時一個人跑,到現在一群人跑,王金甫見證了中國馬拉松的全面興起,也見證了全民健身浪潮的奔騰。

王金甫影響了很多人。在他的跑團裡,成員們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有位朋友,兩人多年來一起跑步、一起參加馬拉松,但是因為身體原因,朋友做了一場手術,告別了跑步。可即便這樣,在去無錫參加馬拉松時,這位朋友還陪著他去了。

「我不能跑了,但我想看著你跑。這大概就是哥們兒吧。」王金甫說。

王金甫的家庭成員都特別熱愛運動。哥哥打籃球,弟弟踢足球,他和妹妹喜歡跑步。這樣的家庭氛圍裡,下一代很難不喜歡運動。女兒就在王金甫的影響下,站上了馬拉松賽道。

小時候,王金甫就經常帶著女兒去看馬拉松。那年頭,馬拉松秩序冊是個稀罕東西,小傢夥拿著秩序冊,而且說起馬拉松頭頭是道,引得旁人嘖嘖稱奇。後來,王金甫把女兒送去了田徑隊訓練。他不是要女兒走專業路線,而是希望她有一個體育愛好,將來擁有健康的身體。

如今,女兒從事著與馬拉松有關的工作,父女倆有時間也會在天壇公園一起跑步。父女情深,真的是羨煞旁人。

今年北馬,王金甫和女兒同時站上了北馬的賽道。因為膝蓋有點小毛病,女兒過去一個月都沒有訓練,這讓王金甫有點擔心。他給了女兒一條北馬錦囊:「小心點,千萬不要逞能。」

■ 熱詞·馬拉松

賽事迅猛發展 8年增長85倍

馬拉松在中國並非一夜爆紅。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北京、杭州、大連等地開始陸續舉辦馬拉松賽事,但影響力十分有限。

本世紀初,中國內地每年大概會舉辦10場左右,北京、上海、大連、廈門舉辦的馬拉松賽,並稱中國4大馬拉松賽,在跑者心中享有盛譽。

從2010年起,馬拉松賽在國內開始趨熱,以近乎每年倍增的速度增長。2010年,在中國田協註冊的與馬拉松相關的路跑賽事只有13場,2011年增長到22場。到了2016年,這一數據已增至328場,2017年則暴增到驚人的1102場。

這1102場馬拉松只是在中國田協註冊的,還有大量民間商業機構舉辦的馬拉松路跑賽事無法統計。短短8年,增長了近85倍,馬拉松在中國的發展是裂變式的,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爆炸」。

馬拉松的火爆,不僅反映在賽事數量和參賽人數上,也表現在跑步相關產品市場的漸趨壯大。

今年初,國家體育總局田管中心發布了《2017中國馬拉松年度報告》,報告顯示,馬拉松全國年度參賽人次近500萬,馬拉松及相關賽事已經基本覆蓋了含西藏在內的全國31個省區市的234個城市,賽事數量、參賽人數均有大幅提升。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良性發展模式逐漸形成,帶動馬拉松運動產業快速發展,直接從業人口72萬,間接從業人口200萬,年度產業總規模達到700億,較去年同期增長20%。

目前,在中國田徑協會備案的馬拉松賽事運營公司有191家,共有800多家企業贊助馬拉松賽事。

■ 北馬大事記

1981年 第一屆北馬舉行,參賽選手不足百人

1984年 越來越多世界一流選手參加北馬

1989年 第一次設立女子馬拉松,19名女子選手參賽

1993年 中國男子選手第一次奪得冠軍

1996年 第一次設立10公里跑,762人參加這項比賽

1998年 第一次向大眾開放報名,加設半程馬拉松、10公里跑和迷你馬拉松

1999年 時值新中國成立50周年,3.8萬名選手報名參賽,參賽人數創歷史之最

2000年 除了男女全程馬拉松,還加設5公里和輪椅馬拉松、輪椅半程馬拉松等共12個項目

2003年 孫英傑以2小時19分39秒,創造女子賽事紀錄

2005年 冠軍選手錯跟轉播車線路少跑了約800米,組委會保留其名次,但取消比賽成績

2013年 衣索比亞男子選手創造新的賽事紀錄,成績為2小時7分13秒

2014年 衣索比亞女選手打破中國女選手保持的22連冠,半程馬拉松第一次出現抽籤

2015年 取消半程馬拉松

2018年 報名人數超過10萬人

A14-A15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肖萬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