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殷商古國——齊國,太公齊國的前身,商王在此配有“齊師”

說到齊國,我們最先會想到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不過戰國時的齊國姓田,史稱田齊。真正的齊國其實姓薑,就是我們熟知的薑太公的始封地,春秋末年被田氏竊國取而代之。但齊國的存在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辭多有涉及齊地的記錄,遺憾的是記錄齊地歷史的卜辭多為五期(帝乙、帝辛時期)卜辭,故我們無法了解早期商代齊國的活動軌跡,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齊國在商代是一直存在的。齊國至少在商末時已成為商的附屬,並與王室內部保持著密切聯繫。卜辭中多有“王……在齊”的記錄,證明商王曾經常出巡齊地。

商代齊國的地理位置有多種說法:一說在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水經·汳水注》記載:“汳水又逕外黃縣南,又東逕莠倉城北。《續述征記》曰:莠倉城去大遊墓二十裡。又東逕大齊城南。《陳留風俗傳》曰:外黃會有大齊亭。《陳留風俗傳》曰:縣有科稟亭,是則科稟亭也。汳水又東,逕小齊城南。”外黃縣,在今河南民權縣西北內黃集,古籍中說內黃集、陳留鎮一帶有大小齊城,故有學者認為最早齊地可能在此一帶;另說在山東營丘(臨淄),也就是西周薑太公的始封地,西周齊國到底是別處遷封還是由商代齊國故地重封不得而知;也有說商代齊地其實指得就是濟水流域一帶,齊地即濟地,可能範圍比較廣。我們都知道,先秦有四瀆:江、河、淮、濟,濟水雖然現在已消失,但遠古時期濟水在東夷北方地區擁有重要的地位。《尚書·禹貢》記載:“導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說明當時的濟水水量充沛,聲勢浩大。《山海經》說:濟水“絕巨野,注勃海。”所以又有“勃齊”一說,指得是濟水流域、渤海南岸這一帶,古齊國應該也在這一範圍之內。

“齊”的甲骨文象形為“三個整齊排列類似箭鏃一樣的東西”,造字本義說法頗多:《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齊”來自“禾麥吐穗”,《淮南子?地形訓》中說:“泲(濟)水通和而宜麥。”,是指濟水水質適合麥穗的生長。據說早期濟水準原一望無際栽有成片的禾麥,用以濟水灌溉。也有“祭祀”說,遠古時期濟水流域的齊地族人祭祀濟水,“齊”的初文是祭祀時的一種狀態,故“齊”也跟祈禱、祈福有關,比如“洪福齊天”。《論語·鄉黨》說:“祭,必齊如也。”就是祭祀的時候要畢恭畢敬。《國語·周語·內史過論神》一則中也說:“國之將興,其君齊明。”直接跟神明扯上了關係。另有說法認為“齊”的造字本義來自濟水蕩漾的流紋,人們根據它的形狀來命名,也就是說,濟水初為齊水,後來才加上三點水。綜上三點,前兩種說法是濟水由齊地而來;後一種說法是齊地由濟水而來。

現已考古加文獻資料證明,濟水流域一帶早在商代就已成為商的勢力範圍,商王偶爾也會去齊地田獵或巡視。卜辭:“庚寅卜,在齊師,王戈往來亡災。”這是商王去往齊地駐軍的地方巡行視察,來去順利。商晚期帝辛徵人(夷)方,也曾去齊地駐軍營,曾利用配置的“齊師”一起出徵人方。卜辭:“癸巳卜,貞王旬亡禍。在二月,在齊師。惟王來徵人方。”目前學界共識的帝辛東徵人方主要有兩次,即帝辛十祀(年)和帝辛十五祀(年)。卜辭無法證明是哪一年,但很明顯這次東征跟“齊師”脫離不了關係。卜辭大意是這年徵人方,王貞問出師吉不吉利。二月,商王會齊師,攜手征伐人方。卜辭:“巳王卜,貞旬亡禍。王……夕在齊師。惟王十(五)……”這次占卜可能發生於帝辛十五祀(年)的那次東征,意思跟前則一樣,都是關於佔問出師吉凶,然後在齊地會師的情況,但也有分析認為商王征伐人方是從東南方向進入,不可能去齊地會師,估計是返程途中所致。

齊國應該亡於商末周初大動蕩,而商代齊國的的勢力範圍可能那時還沒有到達營丘(臨淄)。《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上任,“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萊國是商的附屬國,商雖滅,萊族不服周,當時周天下初定,勢力也沒來得及伸到東夷地區,萊人趁機與薑太公上演了一場爭奪營丘的拉踞戰。薑太公擊退萊人後,正式在營丘建立西周齊國,商代齊國遺民應該主要融入了西周齊國,兩者有承續關係。

文/堰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