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巴蜀四川生生不息的僚人之路

據《華陽國志》載:“蜀土無僚,乃是始從山出,自巴至犍為,梓潼,布滿山谷,大為民患”;另外梁朝李膺的《益州記》也有說:“李雄時嘗遣李特攻朱提,遂有南中之地。壽既篡位以郊甸未實,都邑空虛乃無實成都;隻從牂牁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盡為僚居。蜀土無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廣漢、陽安、資中、犍為及梓潼,布在山谷十餘萬家。僚遂挨山傍谷,與土人參居,保據岩壑,依林履險若履平地。”由此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僚人入蜀的蜀僅指川西成都平原。

而周圍山地特別是整個巴蜀四川的中東南北部的山區,還有雲貴川渝交界地帶更是僚人的世代居住地。因為僚人的前身就是古濮人,而在春秋戰國楚武王時受到楚國擠壓的濮人開始溯長江而上,定居在長江上遊地區的金沙江流域,並進入雲貴高原。這個文獻最早見於《尚書·牧誓》, 曾參加周武王“伐紂”會盟。《華陽國志》又載越嶲郡會無(今四川會理)為濮人 居地。

還有《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居僚人,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也就是春秋戰國時的古濮人,兩漢至晉時才始稱僚人,主要居住於楚國西南部,即今重慶南部、四川南部、貴州、雲南等地。由此可以斷言僚人在巴蜀早就有的,只不過一直是穴居在山野鄉間。

既然如此,巴蜀成漢政權時為什麽不直接讓就近山上的僚人下山填蜀,而是要從千里之外的雲貴高原,押解那裡的僚人來填充西蜀平原呢?也就是歷史上發生的僚人入蜀真的好奇怪,就此載入歷史的重大事件,《華陽國志》載:“晉泰始六年寧州初置,蜀之南中諸郡庲降都督治也。南中也就是原來的夷越之地,也就是這些地方當時都是成漢的領地了,這裡人口眾多,但成漢國的都城所在地成都平原卻幾乎毫無人煙了,於是成漢政權就將滇、濮 、句町、夜郎、葉榆、桐師及嶲唐等數十個地方的僚人共五十萬眾帶著家畜成編制的勸其前往西蜀成都平原安新家,以抵製中原晉王朝隨時可能的大兵壓境。”至於為何不讓就近的眾多僚人下山佔城,這就與相當長的巴蜀歷史有關了。

遠古時期的巴蜀四川,很早就形成了西有古蜀東有巴人南北中有僚人的世襲格局,但歷史到了夏商周時,西蜀和巴人都早就抱團取暖盡力發展了,而散居山野的僚人依然無任何抱團發展之心,就是後來巴蜀之間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區常常發生戰爭,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其生存空間了,散居的僚人不是選擇抱團反抗,而是選擇向川南川北遷居避讓。當然這樣做在當時來說也是明智之舉,畢竟早就抱團發展上千年的巴或蜀,相對於僚人來說誰也得罪不起。

但這並不是說散居的僚人就毫無進取之心。歷史上僚人在巴蜀之間正打得不可開交時,下到成都平原搶奪各種資源的事發生了無數次。所以說入主成都平原的歷代王朝都對周邊山上的僚人恨之入骨。就算王朝敗亡了也不會將其易手給周邊的僚人的,所以才發生了歷史上不遠千里引僚入蜀的重大歷史事件。

成漢政權引僚入蜀本意是抵抗中原王朝及周邊僚人的入侵,但其實也是又一個引狼入室的典範。假如後來的歷史不是中原王朝那麽快的入住巴蜀,那麽極有可能整個西南早就會全是僚人的天下了。因為即便中原王朝那麽快的入主了巴蜀四川,但被重新趕往山野的僚人,時不時群而反之的事件經常發生就是最好的例證。

歷史上僚人反叛漢人統治事件最有名的要數“瀘水反叛”了:其中瀘水反叛事件歷史上發生了兩次,一次在公元759年,中原唐朝在巴蜀中部地區新置昌州,而新置的昌州地過半地區均原是瀘川境地,瀘川地廣僚人散居於此的人口眾多,本就實際無人管控,這非常適合僚人的生存方式。但昌州的新立必將打破這種對僚特適的生存條件,於是群而反之。另一次就是公元775年昌州又一次成立後當年末,官府以最次等的蠶絲騙取僚人的糧食。上當受騙的僚人又群而反之,直到昌州府邸及昌元、靜南、大足及新立的永川縣府邸又一起再廢而作罷。

自唐以後巴蜀四川經歷了無數次的大規模的戰爭洗禮,可以說每次戰爭洗禮後,在巴蜀四川的中原漢人絕對存之極少,但一直喜歡穴居山野鄉間的僚人都消耗極少,極少消耗並不是說僚人人口總數就會快速增長,事實是歷史上僚人的總數,特別是穴居的一直在減少,這與戰爭無直接關聯,主要是穴居的人居環境越來越不適應僚人的生存需要。而僚人又不願意為此改變一下人居環境。

據明時的《重慶府志》載:元未明初即明洪武六年,大夏原昌寧縣改置榮昌縣,全境在冊共173戶男婦共354多穴居山野。由此說明此地經過元末戰爭的洗禮,幸存者多是穴居的僚人。還有清時的《榮昌縣志》載:清康熙四年榮昌縣城空無一人虎患盛行。後查全縣僅存143戶男婦共兩百多人。而且全穴居於山野鄉間。後大規模移民來此的同時,又有好幾戶原住僚人移民相互不容而外遷貴州去了,余下的僚人就逐漸與移民來的漢人融為一體了,可以說我們這兒至今還有僚人的後代生存著,難怪我們還傳承著許多僚人獨有的生活氣息。(本文參考文獻除已注明出處外,均來自《蜀中廣紀》及《中國古代僚人源流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