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悲傷是文學永恆的主題,他把它與大自然和生命對應起來

6月23日,“遠方有多遠:極限運動與文學——邱華棟《唯有大海不悲傷》分享朗誦會”在SKP RENDEZ-VOUS舉行,著名作家寧肯、徐則臣以及本書作者邱華棟與各界讀者分享了《唯有大海不悲傷》的閱讀感受,並就“如何潛水、抓鱷魚和攀登雪峰”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青年作家王蘇辛、梁豪、王海雪朗誦分享了節選片段。

(左起) 徐則臣、邱華棟、寧肯 羅曉光攝

邱華棟,1969年生於新疆昌吉市。15歲開始發表作品,18歲出版第一部小說集,被武漢大學中文系免試破格錄取。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主席團委員。著有長篇小說12部,中短篇小說200余篇。多部作品被翻譯成日、韓、俄、英、德、意大利、法文和越南文發表和出版。曾獲第10屆莊重文文學獎、《上海文學》小說獎、林斤瀾短篇小說獎、“中國·李莊杯”十月文學獎等。

《唯有大海不悲傷》是著名作家邱華棟的最新小說集,收錄了三部中篇小說。它們分別講述了“如何潛水、抓鱷魚和攀登雪峰”的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與此同時,它們又代表了作者的文學新思索,尋找當代人古老而別樣的精神出路,展現了一種走向高山大海的生態寫作。

寧肯讀到這本書時,感受是悲傷的。他認為這是一種普世的悲傷,甚至是永恆的。“悲傷是文學永恆的主題,邱華棟雖然沒有去渲染它,卻是把它與大自然和生命對應起來的。” 一方面是登山、潛水、大自然的廣闊性和光榮性,另一方面也表達人的情感的脆弱性,人的情感的永遠不可能消化的成分,寧肯認為這是這部小說特別成功的一點。

同時,寧肯也提出,《唯有大海不悲傷》有很大的探索性,因為這本書有相當程度的非虛構成分。“邱華棟在寫這些具有極大的非虛構特點的東西時,卻有一種小說的腔調。他把本來沒有調子的一些事物、一些對象給出了調子,而且這種腔調是邱華棟特有的。他的腔調裡有一種舉重若輕的東西,小說語言非常熟練。他用腔調把非虛構的東西文學化,這也是邱華棟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

徐則臣在新書分享會上談到,中國當代文學中缺乏背景放在海外的小說,而《唯有大海不悲傷》填補了這個空白。“ 不是說你出國就跟國際接軌,而是說一個作家的確應該把視野放的更開闊一些,我們應該嘗試拓寬我們作品的題材、我們的素材、我們的主題。” 徐則臣指出,作家要通過閱讀,通過道聽途說,把二手、三手、四手資料,轉化為一手的資料。那麽多的信息量不是外掛於小說,而是內在的融合在小說裡。怎麽樣把信息量有效的、有機的像鹽融於水一樣融化在小說裡,是當代作家需要具備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作家的想象力有多遠?我覺得就像今天的題目,遠方有多遠,一個作家的想象力就可能有多遠。”徐則臣坦言。閱讀邱華棟的小說時,徐則臣獲得了巨大的知識上的快感,他認為一般小說很少具有這麽大的知識量,而讀者便是這些龐大知識量的最直接的受惠者。“其實我們看小說,我們想看的是什麽?說到底就是一個信息量,第一看藝術的信息量,第二看思想的信息量,第三看社會的信息量。在邱華棟的三個小說裡面,信息量把這個小說塞得滿滿的。”

邱華棟與寧肯

邱華棟在現場闡述了《唯有大海不悲傷》中收錄的三篇小說的內容,他認為,這三篇小說從形態上來講是一種行動的小說,也許很多作家都很孱弱,不願意走出書齋,但是大家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去經歷生活。

“我曾經在一個文學課上專門講小說的形式怎樣創新,分析了好多小說,比如撲克牌小說、辭典小說,那是從形式上來講的。今天我們進入到內容,內容是什麽?就是我們個體生命可能要面對的一種缺失,我們的精神上怎麽強大起來。”邱華棟坦言,他喜歡寫一系列小說強化一個主題,關於這類“中國人在海外生活”主題的小說,他之後還會寫很多。地球上發生了這麽多事,只要展開想象和經驗,讓兩者重合起來,一定會寫出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