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B肝聚乙二醇干擾素研發史,早於NA在HBV領域,有利功能治療_研究

在慢性B肝治療藥物研發史上,聚乙二醇干擾素無疑是一個小突破。早在1977年,首個聚乙二醇化列解酶已經出現,聚乙二醇主要使用於修飾多種蛋白質。直到20世紀末期,聚乙二醇干擾素才被應用於慢性C肝治療。

B肝聚乙二醇干擾素研發史,早於NA在HBV領域,有利功能治療

目前,藥物學家都已經重點開發新型的核苷類藥物(NA),NA也是治療慢性B肝(CHB)患者佔據B肝藥物三分之二左右的抗病毒藥物方案。NA可降低慢性B肝患者的肝髒相關死亡率。基於NA長期為藥物學家所研究,然而,對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長期使用後關注其療效和安全性等研究數據,則仍然需要持續關注。2020年10月11日,全球多位研究人員署名發表題目: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後持續的非治療反應。

此前已經介紹,聚乙二醇干擾素從研發並使用於病毒性肝炎患者,尤其是在慢性B肝(CHB)要早於核苷酸類似物(NA)。聚乙二醇化干擾素研發期間,全球研究人員主要發現其具有如下特點:半衰期長、給藥周期延長(相比NA)、毒副作用未增加(相比普通α-干擾素)、獲得持久應答高於普通α-干擾素等,因此,科研人員基於如上研發特點,將聚乙二醇干擾素稱為長效干擾素。

10月份發表的這項研究,主要研究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的長期療效和臨床效果。具體來講,指的是經過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後,持續的非治療反應有利於慢性B肝患者的功能性治愈和無疾病進展。研究人員包括Soon Kyu Lee Jung Hyun Kwon Sung Won Lee Jeong Won Jang Heechul Nam Kyoung Won Baik Sun Hong Yoo Soon Woo Nam Pil Soo Sung Si Hyun Bae Jong Young Choi Seung Kew Yoon等,研究方法如下:

選取2005年至2014年間,共190名接受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的慢性B肝患者或代償性肝硬化患者納入研究中,並對122名完成治療的患者進行分析。初始治療在治療後6個月評估,定義為B肝e抗原陽性組(大三陽)的HBV-DNA和B肝e抗原丟失或血清轉化率均小於2000 IU/ML,B肝e抗原陰性組(小三陽的HBV-DNA小於2000 IU/mL。

研究人員分析了B肝表面抗原丟失率、疾病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細胞癌(HCC)、持續的非治療反應(因低病毒血症和肝酶而不需要進一步使用NA)的發生率。研究結果表明,平均隨訪期為7.2年。43例(35.2%)患者獲得初步疾病緩解,53例(43.4%)獲得持續緩解。初始應答者的持續應答率高於非初始應答者(69.6%:32.5%,P<0.001)。獲得持續應答的患者的B肝表面抗原丟失率高於非持續應答者(16.2%:2.5%,P=0.01);

在8例(6.6%)非持續應答的患者中,觀察到疾病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簡單來講,這項科學研究說明,在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治療後的長期隨訪中,將近50%的患者在無需進一步使用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的情況下,獲得了持續的應答。這些患者表現出良好的結果,其中包括B肝表面抗原的丟失和疾病的進展。

小番健康結語:以上這項關於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治療後持續非治療反應,有利於慢性B肝患者功能性治愈和無疾病進展,發表在《LIVER INTERNATIONAL》雜誌上(見首圖)。這項研究結果已經被接受,並經過了全面的同行評審,於2020年10月11日發表。核苷酸類似物和干擾素研發以後,全球科研人員發現,核苷類藥物(NA)治療CHB可降低肝髒相關死亡率,但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使用後,長期抗病毒效果仍然需要更多研究數據支持,本研究旨在說明聚乙二醇干擾素,在這份研究範本中,平均隨訪7.2年,近半參與研究的受試者在不需要進一步使用NA的前提下,獲得了持續應答,其中包括功能治療領域關注的B肝表面抗原丟失和疾病進程(本研究數據結論,來自10月11日 《LIVER INTERNATIONA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