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志》精華8則,富有哲理,讓人回味無窮

《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編撰的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時期的國別體史書,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歷史,含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

1. 動則三思,慮而後行。

出自《三國志·魏書·楊阜傳》。行動之前經過反覆考慮,考慮之後再去行動。

2. 兵者不可豫言,臨難而製變者也。

出自《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豫言:預言。用兵打仗是不可以預先設定的,只有臨陣隨機應變采取策略。

3. 兵者凶事,不可為首。

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戰爭是凶險的事情,是不可以率先發動戰爭的。

4. 記人之長,忘人之短;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秦宓傳》。記住別人的長處,忘掉別人的短處;記住別人的善行,遺忘別人的過失。

5. 枝大者披心,尾大者不掉。

出自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樹枝太粗大,樹乾就有裂開的危險;尾部太大,就有掉不過頭來的問題。此以枝大、尾大的危害性為喻,說明做長官的人切不可讓部屬力量過大而危及自身安全的道理。

6. 墉基不可倉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評》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墉,城牆、高牆。倉卒,同“倉促”、“倉猝”,匆忙。一朝,一個早晨,代指短時間。城牆的地基不是倉促之間就能完成的,威名不是短時間就能確立的。此以修築城牆地基不可倉促而成為喻,說明威名的確立需要一個較長時期踏踏實實地工作,取得成就才能為人所承認的道理。

7. 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輸情:吐露真實情況,承認自己錯誤。對盡忠於國、有益於時的人,即使曾是自己的仇人也一定給予獎賞;對觸犯法律、怠慢職守的人,即使是自己親近的人也一定要處罰;對坦白真實情況、服罪認錯的人,即使罪惡重大也可減釋;對文過飾非、巧言掩蓋的人,即使罪行較輕也要殺掉。這些話說明了諸葛亮秉公執法、執法必嚴,又講究策略、善於區別對待的治國理政的狀況。

8. 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晉·陳壽《三國志·張裔傳》。僉:全;都。獎賞不會遺漏關係遠的,處罰也不會因關係近而減輕,封爵不可以沒有功勞就取得了,刑罰也不允許因身份高貴又有權勢而免除,這就是無論賢能的還是愚鈍的都能忘我舍身地聽從丞相、為國效力的原因啊!這是張裔稱頌諸葛亮獎賞、執法公正、嚴明的話,這句話也指出了獎賞、執法的公正、嚴明對於維護朝廷正常秩序的重大意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