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澎湃新聞評論:更重要的問題是,三伏貼到底有沒有用?

澎湃特約評論員 王言虎

近日,江西省兒童醫院92名兒童貼“三伏貼”後被灼傷一事引發關注。7月18日晚,江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發布了情況通報。通報稱,部分兒童出現皮膚瘙癢、灼痛感等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系江西省兒童醫院醫務人員在“三伏貼”輔料配製中將往年配方中的嫩薑調整為老薑,酒精濃度從56°提高到62°。目前涉事醫院已對相關責任科室負責人進行免職處理。

從16日江西兒童醫院三伏貼事件爆發,到18日晚江西衛健委通報,這個回應相對來說來得還是比較及時。關於兒童灼傷原因,通報內容也大致對應了此前不少專家的推測——跟輔料原料與藥物配比有關。這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家長與輿論的困惑。

但是,通報雖然點出了兒童使用三伏貼被灼傷的原因,但對公眾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問題,三伏貼到底有沒有用,未著一字。不知這是刻意回避還是認為不值得回應,總之讓人有些失望。公眾更希望看到,江西衛健委能就這個問題做些解釋,這是直面輿論關切,也無疑更具有公共意義。

眾所周知,三伏貼是中藥製劑,根據中醫的說法,在初伏、中伏、末伏對患者進行天灸治療,對於有適應症的孩子,特別是鼻炎、慢性咳喘、體質弱、脾胃功能差等孩子,可以起到溫煦陽氣、驅散內寒的作用,進而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但關於使用三伏貼到底有沒有用,或者是否會造成額外的風險,民間一直存在不小的爭議。這倒不是因為“中醫粉”與“西醫粉”的立場之爭,而是因為三伏貼確實曾造成一些傷害案例。以“三伏貼”為關鍵詞在網上搜索,可以看到不少因使用三伏貼受傷的新聞。

甚至有“質疑者”從學理的角度分析三伏貼的危害性:三伏貼的“基本方”包括:白芥子、甘遂、細辛、延胡索、麻黃等等,但是據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藥毒理學》一書的說法,白芥子、甘遂、細辛等具有有毒成分,患者敷用三伏貼所產生的“熱痛感”,恰恰是中毒的症狀。

網上質疑的聲音很多,辯護的聲音也很多,普通公眾沒有下結論的能力,但這至少說明三伏貼是有爭議的。當然,那種對三伏貼全盤否定的說法未必正確,但這種輿論情勢更說明,相關方面應該對三伏貼做些解釋與科普,信息多了,公眾自會下判斷。

這一次江西兒童兒童醫院三伏貼致傷事件,灼傷涉及92名兒童,是近年來三伏貼致傷規模較大的一起,也引發了公眾對三伏貼的廣泛討論。這其實也是一個絕佳的科普與辨疑的契機,江西衛健委應該多利用這次機會,對三伏貼的功效做些解釋。

本期編輯 邢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