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家 | 在建築學裡,這門功夫堪比大理段氏六脈神劍

撰文/十一貝子,學者

【作者按】本文通過與武俠小說中虛妄的各種武功秘笈的類比,來解說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中西方古今建築典籍,難免牽強附會,凡對武俠和建築不感興趣,或無法忍受這種奇怪類比方式的讀者,敬請繞行。

大理段氏

大約在五代、兩宋時期,中國西南地區長期有一個獨立的大理國存在,其疆域囊括今天的雲南、貴州二省以及四川西部、緬甸北部和老撾、越南少數地方。首任君主段思平祖籍河西武威,於公元937年開國,建元文德,之後共歷二十餘帝,統治這個多民族國家長達三百多年。

張勝溫繪《大理國梵像卷》

在金庸先生筆下,大理段氏不但是至尊的皇族,同時也是地位崇高的武林世家,皇帝與王公大臣都身負驚人武功,尤其擅長“一陽指”。

《天龍八部》中的保定帝段正明、鎮南王段正淳、善闡侯高升泰以及四大護衛均為江湖高手,前朝太子段延慶名列“四大惡人”之首,鎮南王世子段譽誤打誤撞練成絕世神功。《射雕英雄傳》中的“南帝”段智興是“天下五絕”之一,後出家為僧,法號一燈,其門下“漁樵耕讀”四大弟子原是朝中文武大臣,在《神雕俠侶》中也曾登場。

大理國主經常避位出家於天龍寺,寺中高僧頗多皇族出身,功力尤高,故而此寺實則是段氏武學的總部所在。

大理崇聖寺三塔

這座天龍寺的原型是大理城外的崇聖寺,始建於南詔時期,南詔國與大理國歷代君主均奉此寺為最尊貴的皇家寺院,屢加修建。清代鹹豐年間全寺遭遇火災,僅存三座磚塔,總層數均為偶數,在中國古塔屬於非常罕見的情況。中央的千尋塔高69.13米,正方形平面,十六層,雄偉端莊;南北兩座小塔高42.19米,八角形平面,高十層,造型繁複秀麗。近年崇聖寺進行了大規模複建,殿堂輝煌,冠絕西南。

六脈神劍

段氏武功除了“一陽指”之外,還包括掌法、劍法等,其中最高明的一種絕技是“六脈神劍”。

“六脈神劍”的劍經藏在天龍寺中,不傳俗家弟子,但寺僧也無人練成這門神功。慕容博曾經推許“六脈神劍”為天下劍法第一,但實際上這套功夫並不是真正的劍法,而是一種以手指隔空發出的無形真氣,相當於“一陽指”的豪華升級版,正如天龍寺方丈本因所說:“六脈神劍,並非真劍,乃是以一陽指的指力化作劍氣,有質無形,可稱無形氣劍。”

《天龍八部》第十回插圖

吐蕃國師鳩摩智覬覦段氏“六脈神劍”已久,單槍匹馬來到大理天龍寺,要求以少林七十二絕技全套秘笈交換“六脈神劍”劍經副本,焚化於亡友慕容博靈前。天龍寺前輩高僧枯榮大師和方丈本因以及本相、本觀、本參五大高手,加上保定帝剃發變身的本塵,六人分練六脈神劍中的一脈,聯手與鳩摩智的“火焰刀”激戰,仍居於下風。

段譽恰好因為體內異種真氣的問題前來求助,學會內息運轉之法,並自行觀看圖譜,無意中成為世上唯一練成“六脈神劍”的人,憑借此技震懾鳩摩智,擊斃西夏一品堂眾武士,在少室山下力敗慕容複,與蕭峰共飲時還可導引喝下去的烈酒通過指尖外流,千杯不醉。

人體經脈示意圖

按照中國傳統醫學理論,人體共含正經十二脈和奇經八脈,前者分為手六經和足六經兩組,後者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蹻、陽蹻。武俠小說中描寫內功修煉,均以運氣流轉於經脈為唯一法門,尤其注重打通任督二脈。

段氏“六脈神劍”中的“六脈”指的是正經十二脈中的手六脈,三陰三陽,分別與心、肺、大腸、小腸等內髒氣血聯通,對此本因方丈解釋說:“所謂六脈,即手之六脈:太陰肺經、厥陰心包經、少陰心經、太陽小腸經、陽明大腸經、少陽三焦經。”

“六脈神劍”的劍經是一個卷軸,“帛面年深日久,已成焦黃之色,帛上繪著一個裸體男子的圖形,身上注明穴位,以紅線黑線繪著六脈的運走徑道。”另有六幅圖,“每幅圖上都是縱橫交叉的直線、圓圈和弧形”,詳細標注每一脈劍法的走勢。其運氣的方法與一陽指基本一致,只是更為複雜而已。以“手少陽三焦經”為例,其路徑是“真氣自丹田而至肩臂諸穴,同清冷淵而到肘彎中的天井,更下而至四瀆、三陽絡、會宗、外關、陽池、中渚、注液門,凝聚真氣,自無名指的關衝穴中射出。”只要劍氣凝聚,就可隨意虛點,招法十分繁複。

六種劍氣通過不同的手指穴道發出,分別為雙手拇指少商劍、食指商陽劍、中指中衝劍、無名指關衝劍以及右手小指少衝劍、左手小指少澤劍,各有巧妙不同。

《天龍八部》記載:“凡人五指之中,無名指最為笨拙,食指則最是靈活,因此關衝劍以拙滯古樸取勝,商陽劍法卻巧妙活潑,難以捉摸。少衝劍法與少澤劍法同以小指運使,但一為右手小指,一為左手小指,劍法上便也有工、拙、捷、緩之分。但‘拙’並非不佳,‘緩’也並不減少威力,只是奇正有別而已。”“中衝劍大開大闔,氣勢雄邁,少澤劍卻是忽來忽去,變化精微。”“少商劍的劍法便如是一幅潑墨山水相似,縱橫倚斜,寥寥數筆,卻是劍路雄勁,頗有石破天驚、風雨大至之勢。”

《天龍八部》第四十二回插圖

段譽天性對武功並無興趣,雖然身含“北冥神功”的渾厚內力,又學會了“六脈神劍”,但手法笨拙,不能運用自如。儘管如此,仍能在危急關頭將六脈劍法依次使出,劍氣縱橫飛舞,將慕容複的長劍斷為二三十截,打得他毫無還手之力,大敗虧輸。

西方古典建築五柱式

在西方建築史上,有一種立面形式叫做“柱式”,起源於古希臘,光大於古羅馬,文藝複興之後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古典建築的本質特徵,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柱式有一整套的制度規範,不僅決定了柱子本身的造型,同時也直接影響其他構件的形態、尺度,乃至整座建築的立面效果,如同六脈神劍或一陽指,雖主要以手指發力,其實與全身的內力運行密不可分。

西方學者關於柱子起源的推想

古希臘三種柱式的柱頭造型

通常認為,人類早期建築中的柱子形象受到天然樹木的影響,後來逐步抽象化,以柱礎、柱身、柱頭分別比擬樹根、樹乾、樹冠。

古希臘的城邦先後發明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三大柱式,到了古羅馬時期添加了塔司乾和混合柱式,形成了一套五柱式體系,同時又與拱券、牆壁結合,形成“券柱式”和壁柱,大大豐富了建築的設計手法。

在中世紀將近千年的時間裡,柱式曾經長期失傳,15世紀初重新得到重視。幾百年來,文藝複興、巴洛克、古典主義、洛可可、新古典主義以及19世紀的古典複興和折衷主義各歷史階段均以柱式為標誌性的建築元素,幾乎無處不在。同時,柱式也是學院派建築教育的核心內容,20世紀上半葉在歐美留學的中國建築前輩們均接受過嚴格的柱式訓練,底蘊深厚。

《古典建築五柱式》中的五種柱式立面圖

歷代西方典籍中關於柱式的記載很多,但目前可見最完整、最權威的一部是十七世紀法國建築理論家克洛德·佩羅所著的《古典建築五柱式》,廣覽博收,對柱式的規製、比例以及各種類型的特徵進行系統論述,輔以精美插圖,可作為後人學習的範本,地位相當於大理天龍寺所藏的“六脈神劍”劍經。

每種柱式都有自身的基本形式規範,最大的區別首先在於柱頭的造型,其次是柱身的形狀、高矮、粗細,此外還體現於台基、簷口、山花等其他與柱子相關的建築局部,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約束關係,正如真氣遊走於周身穴道,脈絡相連,渾然一體。書中以柱子底部的直徑為基本模數,其余所有相關構件的尺寸都可以通過系數換算而得,例如柱身高度為6-10倍模數,柱礎高度為1/3模數,柱間距為2—4倍模數,如此等等。

古典建築塔司乾柱式

五柱式之中,最簡單的一種是塔司乾,最為粗壯,裝飾的線腳最少,柱身光滑無痕,柱頭是簡潔的一塊正方形石板加上一個倒圓錐形,比如“六脈神劍”中以大拇指發出的“少商劍”,雄健有力。

古典建築多立克柱式

其次是多立克柱式,本是古希臘時期最原始的兩大柱式之一,象徵男性體魄,也比較粗壯,柱頭造型與塔司乾相同,柱身略微拔高一些,並帶有明顯的凹槽,常用於聖地、衛城建築群核心位置的主體大殿之上,具有統率意義。人的五指之中,位處中央的中指最為挺拔,有“一柱擎天”之勢,“六脈神劍”以中指使出的“中衝劍”大開大闔、氣勢雄邁,與多立克柱式最為相配。

古典建築愛奧尼柱式

第三是愛奧尼柱式,與多立克同為古希臘最常用的柱式,象徵成熟女性,比例相對修長一些,柱頭形象是一對卷渦,好像女士的精致髮型。這種柱式可比無名指所發的“關衝劍”,看似拙滯古樸,其實別有一番端莊沉凝、寧靜安詳的韻味。

古典建築科林斯柱式

第四是科林斯柱式,原從愛奧尼變化而來,象徵年輕活潑的少女,比例更顯細高,柱頭是以忍冬草紋飾組成的花冠,柔美細膩,在崇尚華麗的古羅馬時期最為流行,可比食指所發的“商陽劍”,輕靈飄逸,巧妙活潑,難以捉摸。

古典建築混合柱式

最後一種是混合柱式,柱身比例最為細長,柱頭將愛奧尼的卷渦疊加在科林斯的花冠之上,非常複雜,可比擬與小指所發的“少衝劍”和“少澤劍”,看似纖弱,實則變化精微。

總體而言,這五種柱式大致形成一個由低到高的序列,排位越在前則越簡單、粗壯,越往後則越繁複、細高,體現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徵。

除了五柱式,作者另外專門記錄了壁柱的做法——所謂“壁柱”,就是將柱身與牆壁結合在一起,類似浮雕,算是柱式的變體。書中還對柱式在當時建築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參考思路,並非一味遵循僵死的原則,而是可以根據需要,在一定範圍內靈活調整。

古羅馬大競技場立面柱式變化

古希臘時期的神廟以及後世大多數建築的立面上通常都隻選用一種柱式,恰如天龍寺的高僧們只能每人修煉一脈劍法。但從古羅馬時期開始,為了保證多層建築的每層各有變化同時又體現整體的統一性,也會在同一立面的不同樓層使用不同的柱式,例如著名的羅馬大競技場,其四層立面的最底下一層採用塔司乾柱式,二層為愛奧尼柱式,三層為科林斯柱式,四層為科林斯壁柱,基本上按照組合序列的順序逐層而設,共處一體,如同段譽雙手揮舞,六脈劍氣齊發,縱橫交錯,韻律十足。

盧浮宮之戰

《古典建築五柱式》一書的作者克洛德·佩羅(Claude Perrault,1613—1688)出生於巴黎一個文化世家,年輕時曾經學習過醫學和生物學,他的兄弟夏爾·佩羅是一位童話作家,另一位兄弟尼古拉·佩羅則是物理學家。克洛德·佩羅後來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賞識,進入皇家科學院和皇家建築學會,成為一名禦用建築師,設計過巴黎天文台、聖安托萬區凱旋門、聖日內維耶芙教堂等著名作品。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項設計是巴黎盧浮宮東立面,其過程跌宕起伏,極富戲劇性,而且與《天龍八部》中鳩摩智單挑天龍寺的故事非常相似。

貝爾尼尼畫像

17世紀的歐洲建築流行巴洛克風格,最顯赫的建築大師是意大利的強·勞倫佐·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路易十四久仰其大名,於1664年邀請他主持盧浮宮東立面的改建工程。貝爾尼尼在羅馬完成了前兩輪方案設計,將圖紙送至巴黎,路易十四非常欣賞,但財政大臣科爾伯等人持反對意見。

貝爾尼尼設計的盧浮宮東立面第二輪方案圖

1665年4月,67歲的貝爾尼尼親自乘馬車來到巴黎,繼續主持設計工作。這位大師自恃才華橫溢、名滿天下,表現極為傲慢,目中無人,大有鳩摩智“踢館”的架勢,遭到法國建築師的集體敵視。他在巴黎又完成了兩輪方案,手法較為誇張,與盧浮宮原有建築並不協調,而且造價昂貴,經過反覆討論爭執,勉強獲得通過,正式開始施工。貝爾尼尼拿到大筆獎金,於當年10月回羅馬去了。

克洛德·佩羅等人設計完成的盧浮宮東立面圖

貝爾尼尼剛一離開,法國建築師們立刻集體造反,在科爾伯的支持下一舉推翻他的方案,改以克洛德·佩羅牽頭,組成一個新的設計小組(類似天龍寺的六人劍陣),重新做了一個不同的方案,並最終予以實施。新設計以嚴謹的柱式和精確的比例塑造出恢宏壯麗的宮殿立面,奠定了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根基,被譽為絕對君權制度的最佳詮釋。這一巨大勝利足以令佩羅像段譽一樣名垂史冊。後來奧地利、瑞典、俄羅斯等國紛紛仿效盧浮宮建造宮殿,蔚然成風。

佩羅晚年把自己對建築的思考和實踐經驗總結寫入《古典建築五柱式》一書,成為古典主義流派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對後世影響很大。全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十三章為“柱式通論”,下卷八章為“柱式分論”,不但系統闡述了五種柱式的基本規範,而且深受伽利略科學思想的影響,力圖以理性的方式建立一個終極完美的古典建築體系。書中嚴格規定了很多比例換算公式和具體的尺度數值,簡單實用,利於推廣普及,而且文字流暢,邏輯清晰,不像很多西方建築典籍那樣故作高深,晦澀難懂。

《古典建築五柱式》中文版封面

“六脈神劍”劍經原件在危急之時被枯榮大師運功焚毀,世上已無圖本存在。《古典建築五柱式》卻有多種語言版本流傳,2010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了包志禹先生的中文譯本,定名為《古典建築的柱式規製》,可供讀者參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